鎏金雙鴛團花大銀盆

鎏金雙鴛團花大銀盆

鎏金雙鴛團花大銀盆是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系唐僖宗供佛用品,通高14.5、口徑46、足高2.5、足徑28.5厘米,重6265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鎏金雙鴛團花大銀盆
  • 出土地區: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
文物介紹,參考文獻,

文物介紹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系唐僖宗供佛用品。通高14.5、口徑46、足高2.5、足徑28.5厘米。重6265克。澆鑄成型,紋飾模沖、平鏨鎏金。盆為葵瓣形,侈口,圓唇,斜腹下收,矮圈足。在盆內壁上自盆口至盆底豎列凸棱,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鴛鴦團花之間襯以流雲紋。盆底模沖、錘打出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盆壁內外的裝飾花紋完全相同,猶如透雕而成。盆外兩側各鉚接兩個額刻“王”字的天龍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
鎏金雙鴛團花大銀盆
鎏金雙鴛團花大銀盆
大銀盆集澆鑄、模沖、煅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工整細膩,線條舒適流暢,構圖豐滿。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工藝水平。是這批金銀器製作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為唐代金銀器之極品。
唐代皇子出生三天,宮中要舉行洗兒禮,唐?張鄂《三日岐王宅》記載:“王又貴妃生,嬰兒始發聲。金盆浴未了,繃子繡初成”。大銀盆內細密的魚子紋,栩栩如生的鴛鴦,還有石榴團花,反映了當時人們祈求多子多福、和諧美滿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而將此盆放置於地宮後室中部,四周又有進行密宗灌頂的四閼伽瓶,其用途應該與佛教中的“浴佛盆”有關。

參考文獻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上、下冊),文物出版社,200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