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醫派

錢塘醫派

全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溯源窮流具重點突出,既清晰地勾勒出“錢塘醫派”的群體形象與他們的醫學活動軌跡,又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錢塘醫派》是中醫醫史文獻、中醫教育、醫學流派及各家學說以及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並可供中醫藥高等院校師生教學參考,對中醫藥臨床醫務人員也有參考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錢塘醫派
  • 作者:張承烈
  • ISBN:753238243
  • 定價:30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公司
頁數:362
出版日期:2006-3-1
版次: 1
開本:32開
包裝:平裝

簡介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論述“錢塘醫派”的專著。作者在查閱大量史料與有關專著的基礎上,歷經四年研究編撰而成。全書系統闡述了“錢塘醫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學術傳承、醫學成就與歷史地位、醫派形成的時代背景;扼要分析了“錢塘醫派”的治學特色與學術思想,詳盡評介了“錢塘醫派”的治學特色與學術思想,詳盡評介了“錢塘醫派”在穎經、本草方藥、仲景學說,基礎理論、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治法等方面的學術成就;擇要介紹了他們的臨證經驗與醫案,並對“錢塘醫派”部分著作給予了選評。
全書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溯源窮流具重點突出,既清晰地勾勒出“錢塘醫派”的群體形象與他們的醫學活動軌跡,又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本書是中醫醫史文獻、中醫教育、醫學流派及各家學說以及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並可供中醫藥高等院校師生教學參考,對中醫藥臨床醫務人員也有參考作用。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代表人物及其學術傳承
一、論醫講學,盧之頤開先河
二、尊經崇古,張遂辰創派別
三、承上啟下,張志聰集大成
四、竭盡全力,張錫駒助師兄
五、嘔心瀝血,高世械傳衣缽
六、前赴後繼,仲學輅終善局
七、結語
附:“侶山堂”小考
第二章 醫學成就與歷史地位
一、育人才,開中醫教育講學模式之先河
二、研醫經,創民間集體編注之新例
三、精臨床,善疑難病證之診治
四、結語
附:醫學著作簡錄
(一)本草類
(二)內經類
(三)傷寒、金匱類
(四)臨證類
第三章 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地域環境
一、社會經濟背景
二、科技文化教育背景
三、思想政治領域背景
四、中醫藥學背景
五、結語
第四章 治學態度及特色
一、醫經為本,理醫相參
二、教學相長,師徒共參
三、醫經互證,臨床相佐
四、遇難不默,注重創新
五、重在說理,輕於釋詞
六、維護原貌,疏略校勘
七、結語
第五章 主要學術思想
一、倡導氣化,稟承《內經》
二、氣化概念,內涵豐富
三、氣化配合,五運六氣
四、氣化本質,源於陰陽
五、氣化運用,臨床辨分
六、科學分析,正確評價
第六章 《內經》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張志聰注釋《內經》的特色與貢獻
(一)體例合理,層次分明
(二)集體研經,博採眾長
(三)旁徵博引,多方論證
(四)以經解經,以哲釋醫
(五)拾漏補缺,闡揚經旨
(六)鋪陳直敘,詳略得體
(七)精於訓詁,重注輕校
(八)鉤玄探幽,多有創意
二、高世杭注釋《內經》的特色與貢獻
(一)註解力求完整
(二)闡述簡捷明了
(三)解釋時創新見
(四)校勘審慎精細
第七章 仲景學說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注釋《傷寒論》的特色和貢獻
(一)維護原書舊貌
(二)反對三綱鼎立
(三)提倡氣化學說
(四)六經統治百病
(五)傷寒傳經新解
(六)重視顧護胃氣
(七)注重以經解經
(八)學術推崇成氏
(九)見解獨特全面
(十)文字訓詁校勘
(十一)通俗善解難點
(十二)注意病症鑑別
二、注釋《金匱要略》的特色和貢獻
(一)就難而上注《金匱》
(二)雜病辨治用經氣
(三)引經注經特色明
(四)注釋依據重臨症
(五)見解允正且獨特
(六)編注方式求務實
(七)具體論治有新法
(八)避重就輕粗校勘
第八章 方藥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方劑研究的特色和貢獻
(一)方劑大小在分量
(二)反對炮製倡生用
(三)立方大義明氣化
(四)惡反合用有奇功
(五)雙向調節病中求
二、本草研究的特色和貢獻
(一)輯復《本經》,端本洞源
(二)尊經復古,以經釋經
(三)格物致知,闡發藥理
(四)厘名定種,辨別正偽
(五)糾訂繆誤,闡發己見
第九章 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陰陽中陽重於陰
二、血氣為醫學大綱
三、臟腑經絡舉大略
四、辨兩腎命門歸屬
五、悟三焦有形無形
六、明包絡督脈何處
七、發九竅七門功能
第十章 病因病機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六淫外感有誤
二、七情心神為主
三、時氣發病釋義
四、飲酒損傷脾肺
五、正虛邪實發病
六、陰證本於陽虛
七、內外陰陽虛脫
八、亢害承制生化
第十一章 診法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診脈當識審
二、望診重辨舌
三、聞音聲言語
四、問診應詳細
五、辨證分陽陰
第十二章 治則與治法研究的學術成就
一、治病應中庸不偏
二、養生有平調之法
三、祛邪宜因勢利導
四、平有餘補其不足
五、新病久病治不同
六、扶抑脾胃有側重
七、發汗利水巧配伍
八、下法溫法要在“急”
九、癱勞鼓膈理脾胃
十、陽脫治當分內外
第十三章 臨床學術經驗
一、傷寒
二、發熱
三、惡寒
四、寒熱往來
五、潮熱
六、咳嗽
七、喘
八、呃
九、嚏
十、中風
十一、頭痛
十二、心腹痛
十三、消渴
十四、吐血
十五、衄血
十六、便血
十七、脹腫
十八、蠱
十九、隔
二十、瘧
二十一、暑
二十二、利
二十三、痢
二十四、痧
二十五、痘
二十六、疹
二十七、乳癰鼠癭
二十八、胎產
二十九、嬰兒
附:原著選評
一、《芷園臆草存案》
二、《芷園素社痃瘧論疏》
三、《本草乘雅半偈》
四、《學古診則》
五、《仲景傷寒論疏鈔金?》
六、《張卿子傷寒論》
七、《侶山堂類辨》
八、《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九、《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十、《傷寒論宗印》
十一、《傷寒論集注》
十二、《傷寒論直解》
十三、《醫學真傳》
十四、《黃帝內經素問直解》
十五、《本草崇原集說》
十六、醫案選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