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行

銅鼓行

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樂府也稱“行”。它容量大,句數沒有限制,以七言為主,間以雜言。同其它古體詩相比,更富於音樂性。與排律相比,沒有那么多的限制,用韻上,可以一韻到底,也可轉韻。《銅鼓行》這首詩,以七言為主,雜以五言。

除古體詩法外,還參用了騷體,用了六個“兮”字。全詩轉韻七次,有平韻,也有仄韻。用韻的形式,與詩的內容、感情密切相關。全詩章法整齊,氣勢磅礴,才氣奔放,也不乏柔情,興到筆隨,不受體律的拘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銅鼓行
  • 作品別名:桃源行
  • 創作年代:2013-4
  • 作品出處:中國詩詞協會
  • 文學體裁:古風
  • 作者:黃莽
內容介紹,作品原文,

內容介紹

黃莽的七言樂府詩《銅鼓行》別名《桃源行》將陶淵明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改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更調動了讀者的想像力,還有同名詩詞王維、劉禹錫、王安石的“桃源行”也各具特色;這首詩通過敘事,說理,想像等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用“隱士訪桃源,鬱郁斷了魂。騷客談桃源,千年意猶存。”次第鋪開,一種現實社會和理想社會的迷茫意境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作品原文

隱士訪桃源,鬱郁斷了魂。
騷客談桃源,千年意猶存。
今復長嘯鯤鵬去,早接陶公夢裡言。
夜辭京城霧霾兮,朝飲玉露桃花村。
四面群山八疊嶺,三都六里七重門。
東西南北入雲霄,鎖住丹霞種玉盆。
潘周過化大明風,鄧笑漢將力道窮。
天柱峰上摘星斗,龍巖腹下參禪宗。
真君劍劈銅鼓石,金雞慧眼識孽龍。
大鑾起義曇花現,福地奏響東方紅。
王子山歌妙生花,玄澹三姐盤歌夸。
煙雨小廬白茶,定江兩岸望客家。
不為時利長壽鄉,山前屋後瓜果茄。
幸識三老知野史,閒暇三友話桑麻。
邇來桃源爭不休,待字閨中使人愁。
聞爾不開顏,小子淚雙流。
囊中空瑟瑟,名不蓋九州。
感恩允忘年,無為運何籌?
游龍隨我身,操起高歌為爾留。
時不利兮泛孤舟,一生何曾作名游!
慣看鄱陽魚逆流,方入此地索原由。
櫻桃花滿山,風吹花滿溝。
山中緣幾日,復出如三秋。
道不得兮食無味,思不寢兮月難寐。
古今“記”之兮,信而無偽。
世人尋尋不見兮,陶令又復指。
春筍應雨急,新城拔地起。
紫杉迎客舞,遠古風不止。
銅鼓聲徹徹,直衝九天瑤池水。
翻起滾滾仙樂鳴,王母置酒銀河羹。
復勸醉看白霓裳,翩翩花香影輕盈。
絲弦大音唏噓兮,劃破天際旭日迎。
注釋
隱士:指南陽劉子驥陶公:陶淵明。霧霾:2013年首都北京連續霧霾天氣,能見度低,呼吸困難。潘周過化:“潘周過化”,銅鼓石刻,涵意為“江西巡撫潘季馴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鄧子龍來此鎮壓李大鑾農民起義之後,銅鼓地方才復歸王化”,為明朝鄧子龍所題。鄧:鄧子龍。鄧子龍詩刻於銅鼓石上曰:”定江巨石當路傍,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漢將軍只沒羽,乃不貫之何足數。又雲此石名銅鼓,上應北辰開帥府。英雄一劍破中堅,撐拄乾坤鎮吳楚。”漢將:指漢朝將軍表李廣。力道窮:沒有力道。窮:沒有。真君:原名許遜,為晉代道士許遜,字敬之,南昌(今屬江西)人。傳說他曾鎮孽龍斬妖蛇,為民除害,道法高妙,聲聞遐邇,時求為弟子者甚多,被尊為淨明忠孝教教祖。大鑾:原名李大鑾,明萬曆年間率領貧苦紙槽工起義,影響深遠。後起義失敗,慷慨就義。也有史料載為李大鸞。王子:指葉大中。玄澹:指清高淡泊。三姐:指劉三姐。盤歌:當地的一種山歌,形式上屬於兩人一唱一答。小廬:指煮湖竂,依山而建立的仿古小房子。定江:《銅鼓地名志》云:”《義寧州志》,稱此水為武寧鄉水。“白茶:當地的一種綠茶稱呼。。三老:指當地學者蔡柏如,黃彧清,賴文峰。三友:指當地謝壽全,李恭仁,林蘭修。三人又號稱桃源三友。邇來:近來、最近;從某時以來,從那以來。允忘年:年紀小的稱呼年紀大的大為“允我忘年”,年紀大的稱呼年紀小的為忘年交。游龍:詩人的瑤琴琴名。名游:意思是一生沒有實現名山大剎去旅遊過。慣看:經常的意思。此地:指銅鼓縣。道不得:不可說,無法說。《桃花源記》“不足與外人道也”表現了古人重承諾,守信譽。古今“記”之兮,信而無偽。意思是古往今來凡是帶記的文章都有出處,如《徐霞客遊記》、《醉翁亭記》等。這裡本意為《桃花源記》是有真實性的,所記載的是有原型地可考的。紫杉:原名紅豆杉,又叫赤柏松,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經過了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
譯文
南朝隱士劉子驥聽說有桃源這個好地方,尋而不見,鬱鬱而終。
文人雅客說起桃源,千年以來都還津津樂道。
今天我長嘯一聲好比大鳥鯤鵬一樣朝著桃源而去,是因為陶淵明早就在夢中告訴了我確切的地點。
夜晚辭別北京的霧霾天氣,清晨就到了桃花村,喝一口桃花上的露水。
這裡四面都是群山,還有那重疊的八疊嶺,三都鎮到七重門景區只要六里的路程。
東西南北的山直插雲霄,形成了中間的盆地,盆地里長出丹霞風貌的景色。
明朝江西巡撫潘季馴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才使銅鼓這個地方復歸王化,鎮壓棚民起義的等子龍將軍詩刻銅鼓石上嘲笑漢朝大將軍箭不能穿石是其力道不夠。
在天柱峰上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在大蓮山的龍巖下可參禪。
晉代道士許遜劍劈銅鼓石,飛出金雞,以怨報德,有識妖的本領。
明朝萬曆年間棚民起義領袖李大鑾不過是曇花一現,在福地這個地方還數毛主席。
葉大中的山歌唱的好,清高淡泊的劉三姐也把他唱的盤歌來誇獎。
在煙雨小廬喝茶,看這定江兩岸的客家人。
在長壽之鄉不知道如今是利益的社會,到處都是瓜果茄子。
有幸認識了三位老人知道了很多歷史上沒有記載的事,空暇的時候自稱桃源三友的人陪我拉家常。
他們說近來為了桃源原型地一直爭吵不休,而我們這原型地卻像無人識的閨女一樣還在閨樓里。
看到他們為此不開心,我也難過的留下淚水。
可惜我囊中羞澀,也不是名人。
謝謝您們允我忘年之交,我無以為報,也沒有什麼計謀與你們。
我只有一把瑤琴隨時隨地的陪著我,那我就為各位邊彈邊唱,以此為大家留個紀念吧!
陶淵明生不逢時,辭官歸來泛起孤舟,他一生沒有去過名山大川遊歷過啊!
經常看見鄱陽湖的魚逆流而上,他才到此弄清原因。
看到櫻桃花滿山,風吹來花落入水溝。
在山中呆了幾日,出來後覺得隔了三個秋天。
思念起來吃飯無味,又不能說,思念起來不能入眠,月亮仿佛懂我的心思陪著我。
大家不知道嗎?古往今來凡是帶記的文章都是可考的,具有真實性的。
世上的人尋找不到,我今又指,希望你們能明白。
新建立的縣城撥地而起,山上的竹筍在春天的雨水中瘋快的生長。
億萬年前的紅豆杉在迎接著遠來的客人,這種遠古的風生生不息,撲面而來。
銅鼓發出不斷的聲響,傳入九天上震動了瑤池的水。
瑤池的水泛起,猶如仙家的音樂演奏,王母出來我們置辦酒席,用銀河的水作羹供食飲。
再三勸我飲酒,迷糊中看見穿著白色衣服的仙女,翩翩起舞帶著一種花香,看他們的影子都那么的輕盈。
演奏的音樂很美,只有天上才有啊,發出感嘆!打破了黑夜,東邊的太陽正冉冉升起。
鑑賞
《銅鼓行》別名《桃源行》,是著名青年詩人黃莽到銅鼓考察桃花源原型地記行述感之作。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樂府也稱“行”。它容量大,句數沒有限制,以七言為主,間以雜言。同其它古體詩相比,更富於音樂性。與排律相比,沒有那么多的限制,用韻上,可以一韻到底,也可轉韻。《銅鼓行》這首詩,以七言為主,雜以五言。除古體詩法外,還參用了騷體,用了六個“兮”字。全詩轉韻七次,有平韻,也有仄韻。用韻的形式,與詩的內容、感情密切相關。全詩章法整齊,氣勢磅礴,才氣奔放,也不乏柔情,興到筆隨,不受體律的拘束。
全詩可分為四段。從開頭至“種玉盆”為第一段。寫詩人依陶公“夢裡言”,造訪桃源。開篇就直接用《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的文意,接著,寫“騷客談桃源,千年意猶存”。可見,千多年來,人們嚮往桃源,談論桃源,尋找桃源。桃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淵明以記實的方式,描繪了一個閉塞安寧、平等自由,和睦溫馨、勤勞富足的社會環境,寄託了淵明的人生態度和社會理想,深受人們的愛慕和嚮往。但“靈境”在哪?千多年來,尋找者雖多,卻無定論。詩人“接陶公夢裡言”,來尋找真正的桃源。乘“鯤鵬”,“夜辭京城”,“朝飲桃花村”幾句,道出了詩人行色匆匆,興致勃勃之態,也表現了詩人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詩人似乎沒提到桃源所在地銅鼓,不然。“四面群山八疊嶺,三都六里七重門”,十四字中連用“八疊嶺”、“三都”、“七重門”三個銅鼓地名,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暗示了銅鼓,兼寫了景點,用筆巧妙。“入雲霄”,用誇張的手法,寫崇山峻岭,“玉盆”喻肥沃的盆地。一個“鎖”字,把銅鼓四周被高山環繞,林海茫茫,中間是個肥沃盆地的地理特點描繪得形象生動。正如《桃花源記》所描述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個能夠豐衣足食的好地方。這一段,虛中有實,既寫夢托,又繪地形山景。
從“潘周過化”至“福地奏響東方紅”為第二段。前四句,用平聲東韻,選取銅鼓石、天柱峰、大蓮山、毛澤東化險福地等勝景,許真君斬孽龍的傳說、李大鑾領導造紙工人起義的史實,讚揚銅鼓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銅鼓人民有改造自然、反抗壓迫的優良傳統,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銅鼓石,在離縣城一公里的定江河北岸,縣治以此命名。這裡有一片石刻群,是李大鑾起義被鎮壓後,明代守備鄧子龍等的手書、題字和詩句。天柱峰,海拔1045米,光禿陡峭,雄偉壯觀。傳說此峰“有靈”,能自動增大升高,峰下有佛殿,故又名靈石庵。大蓮山,在三都鎮,形似蓮花,馬祖道一曾在這裡參禪。傳說孽龍要把銅鼓一帶挖空為海,許真君追斬孽龍,路過銅鼓石,聽到石里有響聲,以為孽龍躲在裡面,一劍將石劈成兩半,飛出兩隻金雞,故銅鼓石又名試劍石。明萬曆年間,李大鑾領導貧苦造紙工人起義,史稱棚民起義,雖遭鎮壓,但影響深遠。毛澤東化險福地,在排埠鎮。1927年9月7日,毛澤東為領導秋收起義,從瀏陽步行來銅鼓,途中被反動派追捕,他巧甩追兵,機智、勇敢地躲到月形的一處水溝里,化險為夷,勝利地領導了秋收起義,創立了新中國,故詩人說:“福地奏響東方紅”。這四句,一口氣列出眾多的史實與傳說,卻毫無板滯之病,這是因為句式富於變化。如“潘周過化大明風,鄧笑漢將力道窮。”以簡練之筆傳達出石刻的內容。又如,“天柱峰上摘星斗,龍巖腹下參禪宗”,用工整精巧的對仗,增添了詩味。後四句,由敘歷史、傳說轉而述今天的人事,換用麻韻,讚揚銅鼓客家人山歌動聽、勤勞、樂觀、好客,是江西第一個長壽之鄉。這一段,全是實寫,即寫所見所聞。
從“邇來”至“信而無偽”為第三段,這一段是詩的中心,寫銅鼓就是桃花源的原型地。先從桃源原型鮮為人知,至今仍爭論不休,使人犯愁寫起。詩人也為朋友的“不開顏”而“淚雙流”,足見詩人珍重友情,想朋友之所想,急朋友之所急,以悠悠的琴聲表達自己的深情和對桃源原型的思索:淵明貧困潦倒,為養家活口,以捕魚增加點收入。“慣看鄱湖魚逆流,方入此地索原由”。“此地”,即銅鼓。銅鼓定江河,古稱武鄉水,是修河的源頭,經修水、武寧、永修入鄱陽湖,再流入長江。鄱陽湖的魚群常逆流而上到定江,淵明是因捕魚才發現桃花源,並受到桃源人熱情接待,根據這一見聞,寫成《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名文。“山中緣幾日,復出如三秋”,即《桃花源記》的“停數日,辭去”。既寫捕魚人對桃源人的思念,也是詩人對銅鼓人民的思念。“三秋”,化用《詩經》“一日不見,如三秋”的詩意,極寫思念的深沉,以致食不甘味,寢不思眠。詩人因感“古之‘記’兮,信而無偽”,而又興奮起來。《桃花源記》是寫實,並非全是虛構,它的原型就是當時銅鼓的一角。這一段,以抒情為主,間以議論,其感情的波瀾,隨文勢而起伏。比如,初為原型鮮為人知而“雙淚流”。接著,撫琴高歌,慰藉朋友,並構想淵明寫作《桃花源記》的情景,最後做出“古之記信而無偽”的結論。令人興奮不已。感情的變化極有次第,也合情合理。
從“世人”至結尾為第四段。寫找到真實桃源的歡欣場面。“陶令又復指”,與首段“早接陶公夢裡言”,遙相呼應。今日的銅鼓遠非昔日所能比擬,“春筍應雨急,新城拔地起。”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雖已改變,但有活化石之稱的千年“紫杉”仍在“迎客舞”,她可以作證;桃源人勤勞好客、淳樸敦厚的“遠古”遺風仍在。”詩人熱情滿懷,馳騁想像,以浪漫的手法,描摹找到真實的桃花源後的歡欣場面:銅鼓聲徹九霄,仙樂齊鳴,王母設宴,霓裳翩翩,天上人間,一片歡騰。這時,旭日冉冉東升,劃破夜空,給大地帶來一片光明;結句一語雙關,將寫景融入敘事中,融入了詩人的興奮和愉快的情感以及寄意美好未來。
總之,這首詩以“託言”為線索,前後呼應,一氣貫通。虛寫夢境,實寫銅鼓的地理特點、歷史傳說、革命傳統和古樸的民風。因“託言”而來,因來而有見聞,因見聞而深悟“此地即真實的桃花源”。雖借用夢境和神話,卻十分符合邏輯。全詩境界闊大,想像神奇豐富,情致曲折,熱情洋溢,是首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