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鉧潭西小丘記(鈷姆潭西小丘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鈷姆潭西小丘記一般指本詞條

《鈷鉧潭西小丘記》是唐代的柳宗元創作的一篇山水遊記散文,選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記》,是其中的第三篇。《鈷鉧潭西小丘記》語言簡約精煉、清麗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於景等寫作手法,巧妙地將柳宗元被貶永州的憤慨與茲丘的遭遇融匯在一起 ,靜靜的描繪中有一種生命的力量。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內容結構,文學價值,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鈷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後八日,尋1山口西北道2二百步3,又得鈷鉧潭4。西二十五步,當湍5而浚6者為魚梁7。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8偃蹇9,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10不可數。其嶔然11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12角列13而上者,若熊羆14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15一畝,可以籠16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17而不售18。”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19而售20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21取器用22,剷刈23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24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25熙熙然26回巧27獻技28,以效29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30之狀與目謀31,瀯瀯32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33而得異地者二,雖34古好事35之士,或36未能至焉37
噫!以茲丘之勝38,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39之,賈四百,連歲40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41果有遭42乎!書於石,所以43賀茲丘之遭也。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 尋:通“循”,沿著。
  2. 道:行走。
  3. 步:指跨一步的距離。
  4. 潭:原選本無,據中華書局版《柳河東集》補。
  5. 湍(tuān):急流。
  6. 浚(jùn):深水。
  7. 魚梁:用石砌成的攔截水流、中開缺口以便捕魚的堰。
  8. 突怒:形容石頭突出隆起。
  9. 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頭高聳的姿態。
  10. 殆:幾乎,差不多。
  11. 嶔(qīn)然:山勢高峻的樣子。
  12. 沖(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樣子。
  13. 角列:爭取排到前面去,一說,像獸角那樣排列。
  14. 羆(pí):棕熊。
  15. 不能:不足,不滿,不到。
  16. 籠:包籠,包羅。
  17. 貨:賣,出售。
  18. 不售:賣不出去。
  19. 憐:愛惜。
  20. 售:買。
  21. 更:輪番,一次又一次。
  22. 器用:器具,工具。
  23. 刈(yì):割。
  24. 其中:小丘的當中。
  25. 舉:全。
  26. 熙熙然:和悅的樣子。
  27. 回巧:呈現巧妙的姿態,
  28. 技:指景物姿態的各自的特點。
  29. 效:效力,盡力貢獻。
  30. 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涼明澈。
  31. 謀:這裡是接觸的意思。
  32. 瀯瀯(yíng yíng):象聲詞,像水迴旋的聲音。
  33. 匝(zā)旬:滿十天。匝,周。旬,十天為一旬。
  34. 雖:即使,縱使,就是。
  35. 好(hào)事:愛好山水。
  36. 或:或許,只怕,可能。
  37. 焉:表示估量語氣。
  38. 勝:指優美的景色。
  39. 陋:鄙視,輕視。
  40. 連歲:多年,接連幾年。
  41. 其:豈,難道。
  42. 遭:遇合,運氣。
  43. 所以:用來……的。

作品譯文

(我)找到西山後的第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走兩百步,又發現了鈷鉧潭。鈷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處是一道壩。壩頂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長著竹子和樹木。小丘上的石頭突出隆起、高然聳立,破土而出、爭奇斗怪的,幾乎(多得)數不清。那些重疊著、相負而下的石頭,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馬;那些高聳突出、如獸角斜列往上沖的石頭,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畝,可以把它裝到籠子裡占有它。(我)打聽它的主人是誰,(有人)說:“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問它的價錢,(有人)說:“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歡(這個小丘),就(把它)買了下來。李深源、元克己這時和我一起遊覽,(他們)都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出乎意料的收穫。(我們)隨即輪流拿起工具,鏟割雜草,砍伐雜樹,點燃大火把它們燒掉。美好的樹木樹立起來了,秀美的竹子顯露出來了,奇峭的石頭呈現出來了。(我們)站在小丘中間眺望,(只見)高高的山嶺、漂浮的雲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遊玩的飛鳥走獸,全都歡快地呈巧獻技,來為這個小丘效力。(我們在小丘上)枕著石頭席地而臥,眼睛觸及的是清澈明淨的景色,耳朵觸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聲,精神感受到的是悠遠空曠的浩然之氣,心靈感受到的是恬靜幽深的境界。不滿十天(我)就得到了兩處風景勝地,即使古代愛好山水的人士,也許沒有到過這地方吧。
唉!憑著這小丘優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灃、鎬、鄠、杜(等這些繁華的地方),那么喜歡游賞的、爭相購買的人每天增加幾千文錢(購買)反而(恐怕)更加買不到。如今(它)被拋棄在(這荒僻的)永州,連農民、漁夫走過也鄙視它,售價(只有)四百文錢,一連幾年也賣不出去。而唯獨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為得到它了而高興,難道遇到這個小丘真的要靠運氣嗎?(我)把這篇文章寫在石碑上,用來祝賀(我和)這小丘的遇合。

創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在其參加的唐宋古文運動中失敗,遭到政敵的迫害,被貶到永州司馬。柳宗元名義上雖是政府官員,但沒有任何權力、不能過問政事,實際上跟罪人一樣。永州是個偏僻的山溝,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其間,柳宗元隨遇感懷,發憤讀書,寄情山水,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記》就是柳宗元在永州時寫成的,《永州八記》運用“入乎其內”的景物描寫手法表達使景物描寫變得形象生動、富有生機,運用“出乎其外”的景物描寫手法表達使景物描寫變得意蘊深厚、耐人尋味。《鈷鉧潭西小丘記》是八記中的第三篇,屬於山水遊記。
鈷鉧潭瀟水的一條支流冉溪的一個深潭,“潭”就是“淵”,南方方言叫“潭”。鈷鉧意為熨斗,鈷鉧潭的形狀是圓的,像一個鈷(圓形的熨斗),故取名為“鈷鉧潭”。西山在今湖南零陵縣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個小山包。這個小山包沒有名字,所以只用臨近地區的名字或者方位來說明它的存在(鈷鉧潭西面的那個小丘)。後來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給這個小丘起了一個名字叫“愚丘”。
文中述及的“灃”、“鎬”、“鄠”、“杜”均是古地名,分別在陝西戶縣東(周文王建都處)、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處)、陝西戶縣北、陝西長安縣東南。

作品鑑賞

內容結構

第一段,寫小丘的基本情況。“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兩句,介紹發現小丘的時間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句後的第一段內容,寫小丘的景物。鈷鉧潭的形勢主體是水,小丘的形勢主體則是石。作者僅用“生竹樹”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點放在寫山石的奇特上。著重描寫石的“奇”,主要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僅寫出了石的形狀,更寫出了石的神態;“負土而出”的“出”字,又寫出了石的動作;“爭為奇狀者”的“爭”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頑強地抗爭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寫照。石的奇狀既多到殆不可數,作者無法寫盡,於是舉出其中的兩組作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對偶又運用比擬的方法,形象地將一堆堆靜止的無生命的石頭描繪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氣的牛馬和猛獸,生動細緻,聯想奇妙,下筆傳神,可謂“詞出意表,而刻畫無上”。
第二段,寫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帶給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卻被主人拋棄,作者自然萌生購買的念頭。“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明寫的是小丘的遭遇,實際上暗含著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貶到永州,懷才不遇,同樣是被遺棄,和小丘的命運非常相似。“價止四百”進一步印證了小丘售價之低廉,同時也暗含著作者被無辜貶低的憤慨。得到小丘後,“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這番去除務盡的行動,是對自然界穢草惡木的憎惡,又傳達出作者對社會邪惡勢力的深惡痛絕,聲東擊西,指桑罵槐而已。“立”、“露”、“顯”三個動詞,準確地表現了作者除去穢草惡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鋤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張和理想。“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可見新生的小丘恢復了它天然幽美的風姿,主要寫外部景致,把靜物寓於動態之中。“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這一段排比句寫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繪的境界同文章開頭有明顯不同:開頭寫被棄山石的姿態,抒發了作者憤世疾時的憤慨;此時寫在整修後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暫時的怡適和寧靜,既顯示了小丘的價值,也表現作者為自己在不滿一旬的時間裡得到兩處奇異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後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嘆同樣一個小丘,在繁華之地被爭相購買,在窮鄉僻壤遭人鄙視。被棄置的小丘“農夫過而陋之”,卻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賞識從而徹底地改變了命運;如此前寫小丘之勝,後寫棄擲之感,高興之餘頓處淒清,轉折之中獨見幽憐,名為小丘,實為作者。“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視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說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際遇,得到了賞識,二是說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樣;正如宋人洪邁所說:“士之處世,遇與不遇,其亦如是哉!”,劉海峰認為“前寫小丘之勝,後寫棄擲之感,轉折獨見幽冷”,也是這個意思。“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最後說明寫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賀小丘得到賞識,真正的用意是為自己被貶謫的不公平待遇而氣惱和憂傷,通過“賀茲丘之遭”來發泄胸中的積鬱。

文學價值

在柳宗元描繪前,永州山水並不為世人所知。但在柳宗元的筆下,這些偏居荒蕪的山水景致卻表現出別具洞天的審美特徵,極富藝術生命力。正如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所說:“柳州記山水,狀人物,論文章,無不形容盡致;其自命為‘牢籠百態’,固宜。”柳宗元時而大筆揮灑,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曠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
《鈷鉧潭西小丘記》不是客觀描摹自然風景,而是蘊藏著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柳宗元慨嘆這樣美好的風景被遺棄在僻遠的荒野中無人賞識,受人輕蔑,正是藉以傾吐自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之鳴。正如他在《愚溪詩序》中所說,他是以心與筆“漱滌萬物,牢籠百態”。像《鈷鉧潭西小丘記》中所寫的景物“清泠之狀與目謀,瀴瀴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這山水便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聽覺的客觀對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親切的自然。所以,他筆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嚮往的高潔、幽靜、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詩中孤寂、淒清、幽怨的格調。在同病相憐的情況下,能夠努力發掘、欣賞這遺棄的美好風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夠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這些山水了。
永州八記》對自然美的描繪,貴在精雕細刻出一種幽深之美。八記描寫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澗、小石城山等,柳宗元總是以小見大,猶如沙裡淘金,提煉出一副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如《小石潭記》對小石潭周圍環境的描寫,“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創造出一種空無人跡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記》對小石渠之水流經之處細膩的刻畫,在長不過十許步的小水渠上,一處處幽麗的小景,美不勝收。越過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蘚環繞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員不足百尺、魚兒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則全都是詭石、怪木、奇卉、美竹。
作者眼前的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風姿。柳宗元曾經說:“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說雖然因永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於是借山水之題,發胸中之氣,洗滌天地間萬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態,在用筆讚賞山水美的同時,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藉以尋求人生真諦,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刻畫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不是純客觀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說,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藝術寫照,可謂情景交融。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人稱柳河東,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柳宗元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
柳宗元畫像柳宗元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