釷-232環境暴露

釷-232的核素符號232Th,可經呼吸道、胃腸道、皮膚及傷口進入機體。在釷礦開採、冶煉及加工等生產條件下,釷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其次是胃腸道。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環境水平,人體照射途徑,人體健康風險,體內代謝,損傷效應,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水平

水體中 232Th 濃度:鹹水湖中最高、水庫最低。我國海洋科學工作者曾對東海、黃海和南海海域進行過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調查,結果海水中 232Th 的濃度在( 1 ~15.2)× 10-3μg/L。
土壤及礦石中232Th的活度濃度。天然放射性主要分布於花崗岩圈和玄武岩圈,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釷。地殼中釷的平均含量為(17.66~28.55)×10−8g/g。我國土壤中232Th的放射性活度濃度在(3.13×10−2~1.17×10−1)Bq/g,平均值為(4.91~6.06)×10−2Bq/g,高於世界平均值3.0×10−2Bq/g;232Th的活度濃度高本底區及對照區分別為0.15Bq/g及3.6×10−2Bq/g。我國陽江高本底地區為36.3±12.7µg/g,正常地區的濃度為6.6±2.2µg/g。

人體照射途徑

釷可經呼吸道、胃腸道、皮膚及傷口進入機體。在釷礦開採、冶煉及加工等生產條件下,釷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其次是胃腸道。標準人每天232Th的食入量約為0.0111Bq,人體內平均含量約80mBq,有60%沉積於骨組織中。我國典型燃煤電廠氣載流出物釋放所致電廠周圍半徑80km範圍內公眾成員的歸一化集體有效劑量範圍在0.192~9.36人·Sv/GWa,且對公眾歸一化集體劑量貢獻較大。

人體健康風險

體內代謝

①吸收與分布。釷化合物經呼吸道吸收的量與化合物形式、溶解度和粒度有密切關係,Th(OH)4進入肺後,兩個月吸收2%,檸檬酸釷絡合物,10h可吸收20%~30%;釷經胃腸道進入人體時,吸收甚微,一般在0.05%以下;胃腸道的pH值、食入量均影響釷的吸收;釷不易透過完好的皮膚;傷口吸收極微,絕大部分滯留在傷口表面。因此,對釷的防護主要是防止呼吸道吸入。釷進入體內後,主要滯留在骨骼(半滯留期≥20年);進入血液的釷有70%進入骨骼,4%進入肝臟,16%均勻分布於全身。吸收入體的釷主要滯留在骨骼、肝、腎和其餘軟組織中。
②排除。釷可經腸道由糞便排出,或經尿道由尿排出。食入時,90%以上的釷在前3天內隨糞便排除,吸收入血的釷可經腎臟隨尿液排除。在體內形成不溶性膠體而滯留於網狀內皮組織器官中的釷,可經肝膽系統排至腸道內隨糞排除,但極為緩慢。吸入時,早期糞釷排除量較尿釷高得多,但隨後糞/尿比值隨時間而遞減。232Th衰變子體220Rn可經呼吸道排除。人接受釷造影劑後,體內釷的排除緩慢,生物半排期長達400年之久,主要排除途徑為肝膽系統。

損傷效應

就化學毒性而言,釷化合物是低毒性物質。就放射性活度而言,釷是低比活度放射性核素。而且,釷經任何途徑的吸收率均甚低,故在通常情況下,釷不會使人發生明顯的近期損傷效應或急性釷中毒。釷的遠期損傷效應主要是釷及其子體的輻射作用所致,而釷的化學毒性及其作為異物而產生的長期刺激作用也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
(1)確定性效應。人體血管內注入釷造影劑,除引起短暫性發熱、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及外周血一過性白細胞減少外,一般不易引起近期的損傷病變或急性中毒。目前已確認,釷造影劑能使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率明顯增高。在一些病例中,染色體畸變率增高常發生在肝功能異常和血細胞計數改變之前,並且變化持久而穩定。畸變的類型主要是環狀和雙著絲粒染色體,無著絲粒斷片及染色體缺失等。但是,國內學者對長期接觸釷的老紗罩工人進行了10年臨床觀察,未見明顯的和有臨床意義的器質性損傷。
(2)隨機性效應。國外研究表明,釷造影劑所致的致癌效應主要為肝臟惡性腫瘤、骨肉瘤、肺癌、白血病等。這種輻射致癌的平均潛伏期為15~20年。迄今為止,還未見報導有關釷所致遺傳的有害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