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河水庫

金沙河水庫

倒水支流金沙河上的大(2)型水庫,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內,1959年11月開工,1971年6月竣工。大壩位於城關鎮,東距紅安縣城區0.5千米,位於東經114°35′,北緯31°03′,控制流域面積108平方千米,回水涉及到七里坪鎮、華家河鎮、二程鎮及城關鎮。庫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114毫米,多年平均年來水量590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氣溫15.7攝氏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沙河水庫
  • 外文名:Jinshahe Reservoir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國家A級
  • 總庫容:1.787億立方米
  • 興利庫容:1.064億立方米
水庫概況,水庫結構,水庫效益,除險加固工程,水庫歷史,紅色之湖,地圖信息,

水庫概況

水庫位於大別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高程200~300米,東南部高程60~100米。地層主要為元古界雲母片麻岩,中部河谷地帶覆蓋有第四系堆積物。庫周植被良好,水庫水質總體評價Ⅱ類。水庫屬河道型多年調節水庫,正常蓄水位71.6米,汛限水位71.6米,死水位63.5米,設計洪水位72.39米,校核洪水位72.96米。水庫總庫容1.787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24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64億立方米,死庫容4740萬立方米。水庫水面面積17.32平方千米,回水長度14千米,平均寬度1.1千米。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管、導流底孔組成。主壩為粘土心牆壩,壩頂高程74.0米,最大壩高29.4米,壩軸線行1225米。副壩4座,其中3座為黏土心牆壩,1座為均質壩,壩軸線總長2105米,最大壩高10.6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寬頂堰,堰頂高程68.0米,堰頂淨寬30米,弧形閘門,最大泄洪量495立方米每秒。輸水管為圓形有壓涵管,內徑3.1米,進口底高程63.5米,最大輸水流量16立方米每秒。導流底孔為有壓涵管,內徑1.3米,進口底高程51.5米,最大泄洪量18立方米每秒。

水庫結構

入庫河流有東、西二源。東源為金沙河幹流上游,長8.9千米,上游建有蔣家沖小(1)型水庫;西源名石嘴鋪河,長5千米。二源入庫後,回水處形成東、西兩庫汊,形狀相似,長3.5千米,平均寬250米。金沙河以左屬七里坪鎮,以右屬華家河鎮。有公路跨過東、西兩庫汊。以下進入主庫區上段。左岸屬城關鎮,右岸屬二程鎮。左岸有大斗山,右岸有初家山,受地形影響,庫形狹長,曲折多彎,兩岸多庫汊。主庫區上段長3.8千米,平均寬400米。左岸庫汊較小,附近有公路通過。右岸有以較大庫汊向西北伸出,長2.2千米,平均寬250米。南岸有三里崗林場,樹種有松、櫟。西部二程鎮,相傳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地。主庫區下段長6.5千米,平均水面寬1千米。左岸屬城關鎮,右岸屬二程鎮和城關鎮。兩岸地勢較開闊,多庫汊,受地勢走向影響,右岸庫汊多向南伸出,左岸庫汊多向北伸出。主庫區下段右岸有南、北兩大庫汊,北部庫汊最大,長3.5千米,上游庫面狹長彎曲,庫面上窄下闊,下游庫面與住庫區相連處,水面寬1.2千米。南庫漢長1.4千米,平均水面寬800米,兩岸多支汊。南、北兩庫汊之間形成一港灣,土質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建有桑園和養蠶場。主庫區下段左岸除有兩較大庫汊外,其他支汊細小如梳。北部較大庫汊末端接煙寶地水庫乾渠,與煙寶地水庫相通。南部較大庫漢末端建有副壩,壩頂有公路通過。水庫下段臨倒水,與左岸的紅安縣城隔水相望,紅安縣城已擴大到倒水右岸。水庫下段與倒水之間建有多處工廠。主壩和副壩建於水庫南端,主壩居中,副壩在主壩左、右兩側。溢洪道在左副壩左側,溢洪水流人倒水。導流底孔穿過主壩中部。輸水管穿過主壩右壩肩,與主灌渠相連,主灌渠名紅新乾渠,蜿蜒西去,灌溉紅安縣西南部農田。壩下余沙河長3千米,東南流人倒水。

水庫效益

水庫於1959年動工興建,1965年竣工。水庫自投入運行以來,共為農業提供灌溉用水16.97億m,灌溉面積達357萬畝;攔蓄“91.7”型等特大暴雨12次,由於削減洪峰及合理調度,保護下游農田45萬畝。從1971年開始至今,共提供了2.32億m的工業及城鎮生活用水。

除險加固工程

由於水庫工程原設計標準不高,地質條件、施工質量較差,加之運行時間長,工程存在著嚴重的病險情。鑒此,金沙河水庫管理處於2000年元月委託水利部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對水庫進行了首次安全鑑定,經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覆核,鑑定為三類病險庫。金沙河水庫管理處根據工程報建程式向上申報,2001年12月經國家計委、水利部批准立項建設,爭取到除險加固工程項目總投資3334萬元。經各參建單位的緊張施工,於2005年9月基本竣工,水庫經過整治,防洪標準由原來的300年一遇提高到2000年一遇,保證了水庫的正常蓄水。水庫增加興利庫容2660萬m,提高了農業灌溉和城鎮供水保證率。同時,新修的水庫各項工程管理設施更加漂亮,成為紅安縣城鎮居民休閒遊覽的一處亮麗的風景。

水庫歷史

金沙河水庫位於湖北紅安縣境內,是當地飲用水源之一,金沙河又名金場河。在元朝時期,這條河道出產金沙,當時淘金沙的百姓眾多,於是當地人就把這條河命名為“金沙河”
最初的金沙河是一條長約23.6公里的無尾河。1969年,由當地政府出資在金沙河畔的鳥觀嘴地段攔河修築堤壩建設成為金沙河水庫。年代已久的金沙河被一片23平方公里的水面所替代,成為了風景秀麗的人工湖泊,雖為人工湖,但由於水位長期穩定,加之庫岸坡度平緩,使得它沒有水庫所特有的明顯的庫岸水位線,使得金沙河水庫更像一座天然而就的湖泊

紅色之湖

金沙河水庫落戶於紅安縣城邊,尤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了紅安大地上。紅安縣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是鄂豫皖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革命戰爭年代,紅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2552人。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連,謝富治等223名將軍,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8人,中將軍銜的12人,少將軍銜的52人,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將軍縣”。在中國工農紅軍的佇列中,曾經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個屬紅安籍。紅安的士地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10大軍區,其中8大軍區的司令員或政治委員由紅安籍將軍擔任。後來10大軍區改為8大軍區,先後又有6大軍區的司令員或政委是紅安人。紅安,一個山區小縣,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縣”,一個孕育將軍的搖籃,一座熠熠輝煌的“將軍城”,這不僅是一個“中國之最”,而且也一個“世界之最”。

地圖信息

地址:紅安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