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白先勇創作短篇小說)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白先勇創作短篇小說)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是白先勇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68年,收錄於小說集《台北人》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 創作年代:1968年
  • 作品出處:《台北人》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白先勇
內容簡介,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白先勇用略帶傷感的筆觸敘寫了從業二十餘年的老辣舞女金兆麗即將告別舞池、嫁做人婦前夜的故事,通過三個層面的“濃縮”,向讀者呈現金兆麗的舞女生涯、底層舞女們的真實生活、以及舞池中的眾生百相,反映大時代變遷給流落異鄉的人們帶來的失意與淪落。

人物介紹

金大班
作者集中筆力塑造了金大班這個典型人物形象,她外在為人爽辣佻達,遊走於舞池歡場尋歡作樂,但她的內心卻又充滿無奈滄桑,深諳人情冷暖世事無常,這自然是她在這個大染缸里摸爬滾打多年,付出血淚教訓練就的本事。在她身上發生過的樁樁件件不是個例,也同樣在其他舞女身上上演著,這是那個時代中女人的悲哀。

作品鑑賞

小說未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故事、漸次地展開劇情,而是以金大班二十年的舞女生涯為前史,從最後一夜下筆,用倒敘與插敘的敘述手法將二十年的故事,濃縮在她即將告別舞池的最後一夜之中。白先勇起筆用倒敘手法,從現在的台北鬧市區西門盯一帶華燈四起的時分寫起,交待了這是金大班做舞女的最後一夜,以此為切入口回顧了金兆麗作為舞女的前半生時光,其中插敘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片段,同時也是她人生的幾個轉折點,展示出了金兆麗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的金大班。第一個轉折點是金兆麗與一位大學生,同時也是富家少爺獨生子盛月如之間無疾而終的愛情,那是她作為一個女人第一次感受完整純潔的愛情,體味愛情的幸福美好,但她與月如身份的差別、地位的懸殊,注定他們不可能有幸福結局,金兆麗也為他們的愛情付出了刻骨的代價,失去了他們還未出生的孩子。第二段感情是她與船員秦雄相伴的一段時光,秦雄也是真心實意對她的男人,可是他沒有殷實的經濟基礎,給不了金兆麗此時想擁有的物質生活,而她也不再年輕,不能再為了愛情而等下去。最後金兆麗還是選擇了“六十大幾”的土財主陳發榮,因為多走了二十年的遠路後,她已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不再去奢求自己想要的,徹底放棄了所謂的愛情,選擇了物質,於是便有了這“最後一夜”的故事。
受西方現代文學的影響,作者借鑑西方現代派的手法來豐富自己的小說創作,密切關注歷史現實,不僅在審美情趣上注重傳統文化中的含蓄美,而且將中西方文化相結合,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將意識流手法熟練運用在小說中。小說通過女主人公金兆麗的意識流動來結構全篇,使用了大量意識流手法將過去的故事和當下發生的事巧妙的交織在一起,表達出形而上的意蘊。小說情節的發展隨著女主人公的意識流動展開,一登場與舞廳經理童德懷的理論引起金兆麗在化妝間的回憶,不斷穿插閃回她過往的生活。她在舞場有過的風光,她在情場的得意失意,她愛過的心痛過的男人,在她的腦海交織重疊。她看著鏡子裡自己臉上的魚尾紋想起自己失去的青春時光;由明天即將嫁給陳發榮而想到曾真心要娶自己卻已等不起的秦雄;從眼前懷孕的朱鳳想起自己年輕時為月如奮不顧身的愛情;從當今“夜巴黎”得意的紅舞女筱紅美,想到自己昔日在大上海“百樂門”舞廳的紅火場面;結尾處偶然注意到的男青年又讓她再次回憶起當年讓她一見傾心的月如……這些零碎的片段在她腦海里不斷交織放映,突出金兆麗在舞女生涯的最後一夜中內心的複雜情感。白先勇通過最後一夜中女主人公的意識流動將一個個橫截面拼接重組,一個舞女在這紙醉金迷的世界裡曾有的愛恨情仇、坎坷心酸、不屈與沉淪,一幕幕、一幀幀地呈現。意識流手法的成功運用,使故事從當下瞬間倒回幾十年前,記憶的洪流洶湧迸發,濃縮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使得金兆麗二十年跌宕起伏的舞女生涯呈現在這短暫一夜之中,產生震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作者不僅通過金大班這個典型風塵女形象來濃縮各色舞女形象,而且通過敘述視角的合理運用來展現各色舞女的性格特點,小說先用全知全能的視角交待了必要的場景和人物關係,隨後迅速的將敘述焦點集中到金大班的身上。小說中的舞女形象,無論是老一代的舞女任黛黛、吳喜奎,還是新一代的舞女朱鳳、筱紅美,這些舞女的身上都有金兆麗的影子。金大班的意識流動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幅畫面:當年風頭不及自己的任黛黛選擇早早嫁個有錢人,過有物質保障的生活,如今卻成了金大班羨慕的對象;昔日好姐妹吳喜奎,當年與“玉觀音”金兆麗一同被稱作“九天瑤女白虎星轉世,來到黃浦灘頭擾亂人間的”,經歷過時代的繁華盛世,在上海十里洋場風光無限;如今的朱鳳更是如年輕時的金兆麗一樣,未嘗盡人生三昧,為了自己痴愛的男子奮不顧身,卻為愛落得一身傷;還有像筱紅美這樣夜巴黎的紅舞女,有著甚至超過金大班的手段和心機,把男人玩轉於手掌之中……正是形形色色的舞女有互不相同的面孔,才有舞池中明里暗裡,勾心鬥角的故事。她們在全知視角下,通過金大班心理活動的描繪,躍然紙上,豐滿鮮活。小說在外在的全知全能視點與內在個人意識流動之間自由切換,逐漸引出金大班二十年的歡場經歷和各色舞女形象,反映出底層舞女不幸的命運和她們真實的生活。

作者簡介

白先勇,作家、評論家,生於1937年。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等。近年來致力於崑曲的復興與古典名著《紅樓夢》的重新解讀與推廣,重新整理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記》等。曾獲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