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王眼鏡蛇

金剛王眼鏡蛇

金剛王眼鏡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 ssp. Thailandiis)是眼鏡王蛇的泰國亞種。屬於爬行綱眼鏡蛇科。為大型蛇類,一般長度是3-5米,最長達6米。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頭呈扇形;口內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超級劇毒毒液;下尾很短,尾部突然變細。此物種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

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裡。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分布於泰國南部及印度。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金剛王眼鏡蛇是眼鏡王蛇的泰國亞種,為大型蛇類,一般長度是3-5米,卻曾發現最長達6米的記錄。頰鱗缺:眶前鱗1枚,眶後鱗3枚;顳鱗(2+2)枚:頂鱗之後有1對大枕鱗;上唇鱗7枚,2-2-3式;下唇鱗8枚,前四枚與前頦片相接。背鱗平滑無棱,具金屬光澤,斜行排列,19-15-15行;腹鱗235-250枚(雄)、239-265枚(雌),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或雙行,83-96枚(對)(雄)、77-98片(對)(雌)。具前溝牙,其後有3枚小牙。
金剛王眼鏡蛇金剛王眼鏡蛇
背面灰黑、黑褐、灰褐或黑色。頸部背面有一”∧“形乳黃斑紋,頸後至尾背面有淺色窄橫紋。體前部腹面黃白色,軀幹和尾腹面灰褐或灰綠色,散布黑色線狀斑。頭部呈橢圓形,瞳孔圓形。頭背面有對稱大鱗,無頰鱗,頂鱗後有1對大的枕頭鱗,有前溝牙。頭頸不易區分,頸部能向兩側擴扁。幼蛇斑紋與成體有差異,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黃白色橫紋,身體黑色,有35條以上的淺黃色或白色橫紋。
它最恐怖的是舉動,除了會咬住獵物會致命,它一但鎖定目標後他會直立起來1.5-2.5米高,且在1.5-2米的範圍內噴出毒液,通常的毒蛇要咬到物體才會排泄毒液,但金剛王不用咬到物體就會噴射毒液,如有傷口沾到或被它的毒牙咬到沾上它的毒液,皮膚就會腐爛,人被它咬傷後立刻出現麻木症狀,3分鐘內不治療就會死亡。

生活習性

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岩縫或樹洞內歇息。眼鏡王蛇像其他眼鏡蛇一樣,在受到危險時會抬起身體的前三分之一,然後它會張開嘴,露出毒牙,一面盯著對手,一面留意著四周的環境。一旦眼鏡王蛇認為自己處境危險,它就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攻擊。
金剛王眼鏡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類之一,一般毒蛇食物以小動物為主,如雞或老鼠等,眼鏡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類,眼鏡王蛇的體內有抗毒的血清,所以當其他毒蛇對眼鏡王蛇施咬時,眼鏡王蛇通常會安然無恙。食物包括體積適合的蟒蛇,其他種類的毒蛇與無毒蛇,像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鼠蛇等,而當食物不充足時,它們甚至連其他同類也會吃,因此,眼鏡王蛇又被稱之為“蛇類煞星”。

分布範圍

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發現它的蹤跡:泰國南部及印度。

藥用價值

金剛王眼鏡蛇毒液在市場上一公克的交易價格比黃金的還要高出二十倍,因為它的毒液是製成各種藥品的原材料。在泰國,金剛王眼鏡蛇在治療上發揮了本土非常著名的角色——泰國蛇藥。
用金剛王眼鏡蛇所制煉的蛇藥種類分為:風濕丸、解毒丹、蛇膽丸、蛇鞭丸、調經丸、蛇油丸、蛇粉、益腎丸、安胃丹、排石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