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墓葬

金代墓葬一方面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代墓葬
  • 簡介: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產物
  • 歷經:一百一十九年
地區分布,仿木建築結構墓室,墓室浮雕,

地區分布

吉林舒蘭小城子一帶是包括完顏希尹墓在內的金代早期貴族墓地。整個墓地占地13萬平方米,綿延近4公里,共分5個墓區。墓前多有石雕的文臣武將、石虎石羊等,可以看出宋代統治階級埋葬風習對女真貴族的影響。扶餘發現的墓葬占地廣闊,象生布列,隨葬大量鐵工具,使我們對金代早期女真貴族的葬制有了具體的了解。墓中出土的鏤花金帽頂和磨製精細的金扣白玉帶,代表了金朝初年相當精湛的工藝水平。
大定以後的金代墓葬發現較多,其中圓形或方形單室磚墓,多仿木建築,彩繪有建築細部及日用家具,隨葬物多為明器,如內蒙古寧城大明城西城外及小榆樹林子金墓、巴林左旗磚室墓等。黑龍江綏濱、吉林鎮賚的平民墓葬,用羊距骨、羊肢骨和樺皮箭筒隨葬,尚保持著地方民族習俗。
1973年在黑龍江畔發掘綏濱中興金代墓群時,出土了較多的金銀器、玉器、絲織品、銅錢、鐵器等,其中精美的絲織品和名窯瓷器(定、耀、磁)可以肯定為中原產品;“飛天玉雕”是受中原地區佛教藝術影響的作品,特別是墓中出土一枚帶有漢字“郎”的私人石印。“郎”是女真人女奚烈氏改的漢姓,可見女真人改漢姓不只限於進入中原的,就連其故鄉黑龍江流域也出現改用漢姓的社會現象。
中原和北方的金墓在不同的地區也各有特點。北京、河北地區的金墓,正隆以前者皆為土葬,大定以後普遍實行火葬,時有精美瓷器出土。河北新城時立愛父子墓和井陘柿莊6號墓均為金代初年壁畫墓,都系多室磚墓,墓室內有仿木建築結構及彩繪。時立愛墓的主室為八角形,前室兩側附圓形耳室,在形制上與遼墓有相似之處,河北興隆蕭仲恭墓墓誌甚至用契丹文字書寫。山西地區的金代墓葬注重營造墓室,流行雕磚墓,仿木結構及墓壁裝飾基本上與北宋後期者相同,隨葬品較少。

仿木建築結構墓室

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墓葬,最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墓室結構在10世紀中葉的遼代漢人墓中即已出現,如北京發現的應歷八年(958)趙德鈞墓。遼代中、後期和金代墓葬中則更為流行。北宋初年,墓室內的仿木結構還很簡單。到北宋中期才達到成熟的程度,從而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磚室墓。從這以後,墓室平面又從方形或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仿木結構則從簡單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頭絞項造”演變為五鋪作重栱,從版門直欞窗演變為雕花格子門。一般多為單室墓,後期較大的墓則分前後兩室。
墓室內仿木結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兩類:一是以雕磚為主的仿木結構磚墓,另一種則是以壁畫為主的仿木結構壁畫墓。有的墓內同時以壁畫和雕磚作裝飾,周壁飾以桌椅家具及主僕侍從、戲劇人物等。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為磚築畫彩仿木結構。墓門正面是仿木建築門樓,上砌斗栱、檐椽和瓦脊。墓內各壁亦砌出柱和斗栱,斗栱為單抄單昂重栱五鋪作。前室和過道作寶蓋式盝頂藻井,後室作寶蓋式截頭六瓣攢尖頂,仿木建築上均繪有彩畫。
甘肅隴西南宋建炎二年(1128)李澤夫婦合葬壁畫墓,仿木雕繪出柱、礎、梁、枋、斗栱、椽、檐、門、窗等,極似一座裝飾華麗的木構小院落建築。
金代仿木結構磚室墓一般都在多邊形墓室轉角處砌有角柱、枋額和單抄四鋪作斗栱,並施以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有的則為複雜的單抄單下昂五鋪作計心造斗栱,有的在仿木結構部分施以彩畫。墓頂多呈八角疊澀攢尖頂,山西侯馬董氏墓則利用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的手法將墓室頂部砌成八角形。

墓室浮雕

磚壁浮雕石室墓數量不多,磚室墓較為普遍,並且盛行雕磚。其手法不同於南北朝的模製,而是以漢畫像石式直接雕為浮雕。其內容主要是表現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墓主人夫婦舉行“開芳宴”的場面,有時也有孝子故事圖等。在有些北宋末年墓中,還出現了雜劇雕磚;墓室的後壁則往往有“婦女啟門”雕磚。
金代雕磚墓雕磚內容基本上與白沙宋墓相似,採用雕磚和壁畫互為補充的手法。中原地區北宋中期以後形成定製的內容,如墓主人“開芳宴”、“婦人啟門”等在金墓中也成為一種定製流傳,表現手法更為細膩而逼真,特別是雜劇雕磚和孝子故事雕磚方面,水平大大超過前代。金代中晚期墓葬中砌築雕磚雜劇舞台內容也已成為一種定製,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雕飾內容繁縟華麗,作場雜劇角色多立體圓雕或半浮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