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梧桐

野梧桐

野梧桐,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 Arg.的樹皮、根和葉。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功效。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血尿,帶下,瘡瘍,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梧桐
  • 別稱:白肉白匏仔、竹桐、黃條子、野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野桐屬
  • :野梧桐
  • 分布區域: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西等地
  • 採集時間:全年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樹皮、根和葉。

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歸經

歸胃、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

主治

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血尿,帶下,瘡瘍,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腸癌:夏季採集野梧桐樹皮,水煎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塗;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小喬木或灌木,高2-4米;樹皮褐色。嫩枝具縱棱,枝、葉柄和花序軸均密被褐色星狀毛。葉互生,稀小枝上部有時近對生,紙質,形狀多變,卵形、卵圓形、卵狀三角形、腎形或橫長圓形,長5-17厘米,寬3-11厘米,頂端急尖、凸尖或急漸尖,基部圓形、楔形,稀心形,邊全緣,不分裂或上部每側具1裂片或粗齒,上面無毛,下面僅葉脈稀疏被星狀毛或無毛,疏散橙紅色腺點;基出脈3條;側脈5-7對,近葉柄具黑色圓形腺體2顆;葉柄長5-17毫米。花雌雄異株,花序總狀或下部常具3-5分枝,長8-20厘米;苞片鑽形,長3-4毫米;雄花在每苞片內3-5朵;花蕾球形,頂端急尖;花梗長3-5毫米;花萼裂片3-4,卵形,長約3毫米,外面密被星狀毛和腺點;雄蕊25-75,藥隔稍寬;雌花序長8-15厘米,開展;苞片披針形,長約4毫米;雌花在每苞片內1朵;花梗長約1毫米,密被星狀毛;花萼裂片4-5,披針形,長2.5-3毫米,頂端急尖,外面密被星狀絨毛;子房近球形,三棱狀;花柱3-4,中部以下合生,柱頭長約4毫米,具疣狀突起和密被星狀毛。蒴果近扁球形,鈍三棱形,直徑8-10毫米,密被有星狀毛的軟刺和紅色腺點;種子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褐色或暗褐色,具皺紋。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邊。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

1、利膽作用。
2、 排石作用。
3、 其他作用。能預防幽門結紮性潰瘍。
4、 毒性。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樹皮能治吐逆,殺蟲;煎膏粘敷惡瘡,有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的功能。枝、葉亦有同樣效能。樹皮有調整消化道機能的功效,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效果尤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