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研究生院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

重慶大學於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試辦並於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研究生院。學校自1948年起開始招生研究生,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學之一。1978年重慶大學成為教育部首批恢復研究生招生並有碩士、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1981年在全國首批獲準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獲批國內第一個生物力學國家重點學科,1998年在全國首批獲準機械工程等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學校現有碩士、博士研究生21000餘人。共有雙一流建設學科群3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9個(含培育2個),重慶市“十三五”重點學科38個。現有博士後流動站2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5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種,工程博士授權領域2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6個。全校設有36個學院,全方位服務於研究生培養。1985年被批准為全國首批招收工程類型碩士研究生試點學校,1993年成立重慶大學葛洲壩研究生分院,由廠校聯合培養研究生,並相繼在嘉陵集團、攀枝花鋼鐵集團、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等國有大中型企業及國防軍工業單位建立了工程碩士培養基地。2002年成為全國首批試點EMBA的33所院校之一和全國首批試點軟體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招生學校之一。學校於2002年成為教育部首批啟動資助開展“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試點的高校之一,於2010年被確定為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單位。至2018年,學校已連續8年獲得教育部研究生創新計畫資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研究生院
  • 創辦時間:1929年
  • 學校類型:國立綜合性大學
  • 學校屬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985工、211工程
學校簡介,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科研機構,教學設施,交流合作,發展前景,學院領導,

學校簡介

重慶大學創辦於1929年,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成為一所擁有文、理、工、商、法、醫等六個學院的國立綜合性大學並聞名國內外。李四光馬寅初何魯馮簡柯召吳宓吳冠中等一大批著名學者曾在學校辛勤耕耘,為學校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形成了嚴謹的治學傳統。經過1952年的全國院系調整,重慶大學成為了一所國家教育部直屬的、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大學大力發展人文、經管、藝術、體育等學科專業,新學科專業的崛起進一步加速了重慶大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進程。為了適應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根據國家有關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三校於2000年5月31日合併組建成新重慶大學,使得一直以機電、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經管等學科優勢而著稱的重慶大學,在建築、土木、環保等學科方面也處於全國較高水平。為了建設好新重大,國家教育部和重慶市政府給予了較大的資金投入,學校重新調整了辦學指導思想,制定了“十五”發展規劃,同時將2001-2002年作為新重大教學質量年,確定了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目標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修訂教學計畫,在教學中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實施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新措施包括:名師上講台工程、中英文雙語教學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本碩連讀制度等,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管理制度包括主輔修制、彈性學制、第二學位制、優異生培養制度等,改革推免研究生選拔標準和方式。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logo重慶大學研究生院logo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

師資力量

重慶大學現有理、工、經、管、文、法、藝、教育等25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全日制在校學生50000餘人,其中有碩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本科生近30000人,留學生1200餘人。
重慶大學現設有博士後流動站2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0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05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種(含建築學學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工程博士)。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37個、立項建設1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室1個,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其他省部級及各類研究基地180餘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基地(“111計畫”)3個。
在職教職工5200餘人,其中,教師2700餘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外聘兩院院士2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0餘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7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人,國家“四個一批人才”1人,部、市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40餘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1800餘人,博士生導師700餘人。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重慶大學研究生院

學科建設

國家重點
級別
學科名稱
批准時間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
0802 機械工程
0808 電氣工程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4 車輛工程
080401 精密儀器及機械
080502 材料學
080701 工程熱物理
080801 電機與電器
080802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080803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080804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080805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081303 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081401 岩土工程
081901 採礦工程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除機械設計及理論、精密儀器及機械、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技術經濟及管理4個重點學科的批准時間為2002年外,其它重點學科的批准時間均為2007年8月。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080602鋼鐵冶金
“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
1.機電傳動與裝備系統
2.輸變電安全與電工新技術
3.特色資源冶金與先進材料
4.儀器與光電工程
5.煤炭安全開採與利用
6.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新技術
7.山地土木工程防災減災
8.技術經濟與管理創新
9.飛行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技術
10.山地城鎮規劃與建築科學
11.城鎮人居環境科學與工程
12.先進能源動力技術及系統
13.智慧型計算與軟體工程技術
14.中國法治建設及理論創新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2008年
省級重點(“十二五”)
序號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學科所屬門類
備註
1
0201
理論經濟學
經濟學
2
0202
套用經濟學
經濟學
3
0301
法學
法學
4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文學
5
0702
物理學
理學
6
0703
化學
理學
7
0710
生物學
理學
8
0801
力學
工學
9
0802
機械工程
工學
10
0803
光學工程
工學
11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工學
12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13
0806
冶金工程
工學
14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工學
15
0808
電氣工程
工學
16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工學
17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工學
18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工學
19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20
0813
建築學
工學
21
0814
土木工程
工學
22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工學
23
0819
礦業工程
工學
24
0827
核科學與技術
工學
25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工學
26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工學
27
0833
城鄉規劃學
工學
28
0834
風景園林學
工學
29
0835
軟體工程
工學
30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工學
31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學
32
1202
工商管理
管理學
33
1204
公共管理
管理學
34
1303
戲劇與影視學
藝術學
35
1304
美術學
藝術學
36
1305
設計學
藝術學
37
0701
數學
理學
立項建設
38
0714
統計學
理學
立項建設

科研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
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械工程學院)
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國防重點實驗室(1個)
新型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國家工程中心(2個)
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國際研發中心(1個)
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研發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
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
工業CT無損檢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26個)
製造系統工程實驗室  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實驗室  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  冶金工程實驗室  電工新技術實驗室  軟體工程實驗室  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工程災害實驗室  自動化工程實驗室  熱工實驗室  潔淨能源與特色資源高效利用化工過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岩土工程實驗室  材料物理實驗室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中心  運載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技術實驗室  新型建築材料與工程實驗室  污染防止與廢物資源化實驗室  建築技術實驗室市政與環境工程實驗室  結構工程實驗室  重慶市輕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網路化製造工程技術中心  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市特種摩擦副與傳動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輕金屬材料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  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實驗室
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創新平台(8個)
1.機械及光電系統與裝備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2.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3.西南能礦資源開發利用與安全技術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 學、環境工程、岩土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
4.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運載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電工理論與新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路與系統、通信與信息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氣信息技術、計算機軟體及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體系結構
5.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設計藝術學、地質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繪工程
6.三峽庫區水質安全與生態重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環境與生態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7.生物流變學與基因調控新技術生物流變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電子電工理論醫學套用、生物材料、化工熱力學與動力學、生物控制理論及人工生命、精密儀器製造及MEMS
8.中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套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法學。

教學設施

重慶大學校園占地總面積5700畝,校舍建築面積141萬多平方米。學校擁有規模大設施先進館內藏書285多萬冊,中外期刊6000餘種,電子圖書20萬多冊,建有電子閱覽室,中國教育科研網路重慶中心節點站也設在該校。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及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4個;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9個;建有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5個,其它各類專業實驗室93個;建有遠程教育中心、規模較大的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互動式語音教室、外國知名企業在學校設立的實驗室或培訓中心(如西門子、微軟、IBM、羅克韋爾、歐姆龍、法拉克等);擁有國家甲級建築設計研究院和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出版社等,學校主編全國公開發行的專業刊物8種;建有重慶大學科技園(全國首批22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之一)。形成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結構趨於合理、工科優勢明顯、理科不斷充實、經濟、管理和人文社會學科不斷發展並各具特色的辦學格局。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九五”攻關項目、863項目、國防科研項目等100餘項,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13項,科技進步獎40項,自然科學獎4項,部省級獎1000多項,國家教學成果獎4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33項。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

交流合作

重慶大學重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英、法、德、意、加、澳、荷、日、韓、俄、波等13個國家的32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改革開放以來,重慶大學派出了近3000人次出國留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訪問考察等;接待了7200餘人次的外國客人來訪,其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田長霖、克萊茵等國際知名學者;先後與德國Siemens、美國Rockwell自動化、IBM、Microsoft、利寶集團、紐約人壽國際公司;日本OMRON、FUNUC、電裝株式會社;香港美視電力集團近20家境外公司或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重慶大學是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院校,已接受來自韓國、泰國、美國、日本、越南、敘利亞加納馬里伊拉克等2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2004年共有82名外國留學生在我校就讀漢語和文理工等專業,學生層次包括博士、碩士、本科和漢語進修生。

發展前景

重慶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等曾到學校視察,對學校所取得的辦學成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重大的畢業生綜合素質高、套用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每年全國各地的知名企事業單位均來學校招聘畢業生,使得我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趨勢,本科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0%以上。建校七十餘年來,重慶大學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為國家輸送了十萬餘名高級專門人才,他們成為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校友達40餘人,從事社會科學的知名人士有著名詩人楊明照、著名詞作家閆肅、著名經濟學家錢榮堃等。
面向未來,重慶大學抓住西部大開發以及教育部與重慶市共建重大的大好機遇,全面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渝”的戰略,堅持“紮根重慶、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思路,發揚重慶大學的優良辦學傳統,團結拼博,勇於創新,為把重慶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而努力奮鬥!

學院領導

部門名稱
介紹
院行政負責人
院 長:張宗益 副校長(兼) 主管全面工作
常務副院長:鄭小林
主持院日常工作,分管行政 及研究生招生工作
副院長:劉清才 研究生工作部部長(兼)
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分管研究生獎、助學金及研究生就業等工作
副院長:秦大同(兼)
副院長:鄭忠
分管學科建設及 "211工程"建設工作,分管學位授予與管理等工作
副院長:張雲懷
分管研究生培養工作,分管非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等工作
研究所
重慶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所所長,校學科建設工作小組副組長:方禎雲
院辦公室
主 任(正科):梁 源 65111645(院辦工作及日常行政事務、信息等主要工作)
副主任(副科):何仁斌 65111650(日常行政事務、數據信息管理等工作)
馬 靈 65111640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相關的財務工作)
周孝玲 65111645 (院辦工作及日常行政事務)
招生辦公室(416室)
主 任:鄭小林常務副院長(兼) (主持各項招生工作)
副主任(正科):張松清 65105286(協助主任開展各項招生工作)
副主任(副科):李 宏 65111374 (工程碩士招生等工作)
姜學煤 65102374 (博士生招生等工作)
禤莉明 65111374 (專業學位(不含工程碩士)招生等工作)
楊 華 65111374
培養辦公室(415室)
主任(副處):劉京誠 65111654(本室全面工作及博士生管理及課程管理、國內訪問學者管理、博士導師隊伍建設、優博培養、同等學力人員管理(博士))
副主任(正科):李玉蘭 65111647 (協助主任開展研究生培養方面的工作)
副主任(正科):馮 斌 65106240 (創新能力培養、創新計畫等工作)
專業學位培養科(正科):王東紅 65103162 (工程碩士管理 、碩士導師遴選及隊伍建設、MBA、EMBA等工作)
李 新 65112062 (全校各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含組織督導組、抽查教師工作情況和學生管理情況、教學工作意見等))
重慶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吳志倫 65111932(留學生管理、課程班管理)
李 曼 65103160 (學籍和檔案管理(含全校研究生、跟讀生、進修生、留學生成績,外考博士生審核,培養異動情況存檔、送檔並送招辦、研工辦,交費情況統計等)、B區教學工作聯絡)
專業學位培養科(415室)
科長:王東紅 65103162 (工程碩士管理、碩士導師遴選及隊伍建設、MBA、EMBA等工作)
學科及“211”辦公室(402室)
主任:鄭 忠副院長 65111651(主持本室全面工作)
副主任(正科):何德忠 65102357 (學科及“211工程”建設等工作)
李 彥 65102357(學科及“211工程”建設等工作)
何 培 65102357(學科及“211工程”建設等工作)
學位辦公室(414室)
主任:鄭忠副院長(兼)(主持研究生學位等工作)
副主任(正科):夏曉玲 65111344 (協助主任開展研究生學位等各項工作)
副主任(副科):戴元淑 65111646 (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等主要工作)
秦 智 65105205 (學士、工程碩士學位工作等)
研究生工作及就業辦公室(305室)
主任:張邦輝副部長(兼)(主持研究生工作及就業辦公室工作)
副主任(正科):張榮桂 65111635 (協助主任全面開展研究生管理和就業等相關工作)
副主任(副科):許紅浪 65103161 (研究生就業、學生證、結婚手續辦理等主要工作)
馮佳文 65112465 (研究生獎、助學金、畢業證、電子註冊辦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