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最早的機械專業始建於1935年,具有80多年的悠久歷史。為了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經過1998和2001年兩次調整,由原來的重慶大學機械工程一系、機械工程二系、汽車工程學院、現代設計法研究所、測試中心和資源及環境工程學院礦山機械專業、重慶建築大學機電學院機械專業等單位合併組建,是目前重慶大學規模最大、教學科研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近250名,碩士研究生1000餘名,本科學生3100餘名,工程碩士、高校教師450餘名。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 校訓: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
  • 創辦時間:1935年
  • 所屬地區:中國重慶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學校屬性:“211工程”、“985工程
  • 主要院系: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工業工程
  • 現任校長:周緒紅
  • 知名校友:劉鵬等
學院概況,學院領導,師資力量,系所設定,專業設定,辦學特色,學術研究,科研單位,科研團隊,科研成果,學術交流,知名校友,

學院概況

重慶大學是國家 “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悠久、治學嚴謹,具有優良的學風和雄厚的學科實力,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機械類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1名、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34人),副教授66人。其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3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模範教師”1人、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計畫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9人、重慶市各類人才30餘人。
學院具有完善的培養體系,已形成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格局,是各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學院。 接受來自英國、芬蘭、埃及、蘇丹等國留學生近10人,派遣研究生近30人赴美國、英國、法國、芬蘭、新加坡等進行合作研究或攻讀/聯合培養博士學位。
學院以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兩個國家級平台為依託,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學院設有6個系級單位 ,7個研究所,10個學科基地。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個(機械工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工業工程、工程機械、汽車電子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 9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工業工程、工程機械、動力機械及工程、環境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碩士、高校教師),本科專業4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工業工程、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現代機械系統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高性能機電傳動系統、汽車機車系統動力學與控制、數控裝備的設計製造與測控、製造系統工程、工業工程。
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機械工程學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院在“十五”以來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100餘項,獲國家級獎5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二、三等獎29項。國家發明專利獲權134項,出版專著教材30餘部。國外期刊及國內CSCD核心期刊論文1584篇,被SCI、EI收錄論文470篇。

學院領導

【書記】王勇勤
書記:陳進書記:陳進
院長:王時龍院長:王時龍
【院長】林明錦/Lim Ming Kim
【副書記】謝心靈、陳曉慧
【副院長】朱才朝、唐倩、任亨斌、湯寶平

師資力量

機械工程學院是重慶大學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的學院之一,在國內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2008年學院有教職工42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124人,博士生導師11人。學院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和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院下設機械製造工程系,機械設計系、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系、工業工程系、工程機械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基礎系及七個研究所。機械工程學院為有志于振興我國機械及製造工業的學生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深造環境,同時為特困優秀學生設立了獎學金,金額為500元---1000元/生.年,人數為100人/年左右。
機械基礎系
機械設計製造系
工業工程系
製造工程研究所
工程培訓中心

系所設定

機械設計製造系、機電工程系、機械基礎系、工業工程系;
製造工程研究所、風力發電技術及裝備研究所、現代機械基礎技術研究所、工業工程研究所、機電工程研究所、機械設計製造研究所

專業設定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
本專業是國家首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於2012年6月以優異成績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該專業以培養複合型、開放型、創新型的機械領域優秀人才為目標,畢業生將掌握紮實的自然科學知識、機械學科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交叉學科背景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培養較強的工程套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具備終身學習和發展能力。能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技術經濟管理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
機械製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電子學、機械製造技術、流體傳動與控制、機械電氣控制及自動化、機械工程測試技術、現代設計方法、機械創新設計、控制工程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網路化協同設計與製造、網路資料庫基礎、企業信息化概論、工程經濟學、工業企業管理、市場行銷等。
【就業方向】
可就業於機械、電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兵器工業等領域的企業、設計院、研究所等部門,從事產品的研發、設計、製造、管理及行銷工作等。
機械電子工程
【培養目標】
從智慧型機器人到太空梭都體現了機械與電子的完美結合,已經成為21世紀發展的熱點。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為了培養機械、電子及信息技術並重的專業人才而設立,具有專業面寬、基礎牢固、適應性強、社會需求量大等特點。培養的學生具有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良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知識;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從事機電產品和系統的研製開發,並具備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的綜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
機械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程式設計技術、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計算機接口技術及套用、控制工程基礎、流體傳動與控制、機械電氣控制及自動化、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機器人技術基礎、機電系統分析與設計、企業管理及技術經濟、市場行銷等。
【就業方向】
可在機械、電子、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兵工、醫療器械等領域的跨國公司、國有企業、生產企業、服務企業、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從事研究開發、設計製造、管理及行銷、教學等工作。
工業工程
【培養目標】
重慶大學是中國大陸第一批獲得教育部認可開辦工業工程專業的三所高校之一,也是重慶市的特色專業。本專業以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理論、具備紮實工業工程基礎和技術、具備項目獨立運作能力的高級技術型管理人才為目標。學生培養中注重與國際接軌,聘請外籍專家參與教學,部分核心課程實現了中英文授課,每年派遣部分研究生赴國外著名大學留學。通過特色教學模式培養出的畢業生,能熟練使用英語學習國外先進的工業工程理論、方法與技術,能對複雜的生產、服務與管理系統的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能從系統角度對生產企業進行規劃、設計、分析、控制、改善和創新。
【主幹課程】
基礎工業工程、工作研究、運籌學、系統工程導論、工程經濟學、人因工程、物流系統、生產管理、項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網路、資料庫原理及套用、先進制造系統、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質量管理與認證等。
【就業方向】
畢業生逐年受到各類企業的高度重視,供不應求,就業時選擇面廣,能在跨國公司、國有企業、生產企業、服務企業、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等各類單位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管理等系統的規劃、設計、評價和實施等工作,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實踐可擔任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物流管理、倉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等部門的負責人。

辦學特色

一、通過教學改革和教學基地建設,促進本科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機械工程學院重視教育觀念的轉變,積極組織從事教育教學改革,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級教改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教學成果,有力地提高了該院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1. 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級教改項目:
1) “面向21世紀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 “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設”;
3) “世界銀行貸款基礎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中心建設”;
4) “面向21世紀機械製圖與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5) “新世紀國家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機械基礎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 取得了一批教學成果
1) “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 “面向21世紀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 “建設國家工科教學基地,構建機械基礎教學平台”獲2004年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已通過評審為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4) “機械製圖”和“機械原理”兩門課程分別被評為2003、2004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5) 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004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驗收,被評為“優秀”。
3. 特色內容和內涵
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基礎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全面素質與教學水平,從而促進對學生的全面培養,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該院的一大特色。所取得的成果處於全國同類專業的一流水平,某些方面處於國內前茅,從新的人才質量觀來審視,學生的知識面,對基礎理論、方法與技術的掌握,分析、創新、實踐能力以及自學和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有明顯提高。
二、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本科教學緊密結合,促進本科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學院具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科研實力,已形成濃郁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氛圍。這種氛圍從師資水平、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各方面深刻地影響我院的本科教育工作,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該院科研與本科教學結合緊密,促進教學成效明顯,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1.學院高水平的學術成果為高質量的本科教學奠定了學術基礎
1) 承擔科研項目500餘項,年均到位科研經費2000萬元;
2)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自然科學一等獎6項、省部級二、三等獎21項;
3) 獲國家發明專利29項、實用新型專利24項;
4) 公開出版專著9部、教材25部;
5) 公開發表CSCD核心期刊及國際期刊論文500餘篇,其中SCI、 EI收錄151篇;
6) 承辦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5次,到會交流人員累計約650人。
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有力地提高了廣大教師的學術水平,為高水平本科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學院科學研究的成果豐富了本科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水平
1) 80.3 %的本科任課教師都承擔了科研任務,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豐富了本科教學內容,對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
2) 76%的畢業設計是與科研項目相結合的。 該院歷年獲得重慶市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的大多數結合了具體科研項目。
3) 學院教師科學研究的成果融入課程內容,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本科課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直接以第一作者編寫了本科教材,在全國的重要出版社出版,有力地提高了教學水平。
3.學科基地向本科教學開放,為高質量本科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1) 學院擁有9個國家級、部省級以及與企業聯合建立的科研基地。2005年至2008年科研基地為本科生開設課程413門次、開設教學實驗23個,共有1029名本科生進入科研基地進行畢業設計。
2) 多年堅持在學科基地進行本科生的工程綜合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2005年至2008年完成工程綜合實踐項目27項,學生提交答辯論文22篇,學生獲獎13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4. 特色的內容和內涵
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本科教學結合緊密,在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本科教學模式。這種培養模式的顯著特點是為本科教學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師資,並將最新的學術成果引入教學內容,為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從而提高了本科教學水平。

學術研究

科研單位

製造工程研究所、機械設計製造研究所、機電工程研究所、車輛工程研究所、工業工程研究所、現代機械基礎設計技術研究所、曠力暍電技術及裝備研究所

科研團隊

“高性能機電傳動系統”教育部創新團隊、“高效低碳製造系統”教育部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科研成果

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
*國產虛擬儀器的研暍與面向機械測試的系列儀器
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新型工程複合材料的高效傳動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支持生產設備集成運行的網路化製造系統及支撐技術
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數控高效制齒工具機成套技術研暍及產業化套用
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振動利用與控制工程的若干關鍵理論、技術及套用
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獎二等獎
*基於測量基準時空轉換技術的時柵位移感測器
201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省部級一等獎19項
*製造系統工程的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
200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機械傳動系統粫境保護與節能技術
200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儀器流技術——虛擬儀器產茣網路化的研究與開暍
2003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虛擬測試儀器系列產茣的開暍與套用
2003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網路化製造系統模式庫及網路化製造平台的研究開暍及套用
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基於逆滾動螺旋副的高效精密傳動機構
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技術暍明獎)一等獎
*時空坐標轉換暯暔與時柵位移感測器研究
2005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技術暍明一等獎
*旋轉機械智慧型化線上診斷暯暔研究及套用
2007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工程複合材料精密成形數字製造裝備
2008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暍明獎一等獎
*ISG混合動力轎車產業化試驗研究平台開暍與套用
2008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機車開暍關鍵技術的研究
2008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機械系統中的智慧型控制項儀器和VMIDS開發系統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
*165MN自由鍛造油壓機研製
2009年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工具機綠色再製造成套技術研究與套用工程
2009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高性能機電傳動與裝備集成技術
2009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風力發電專用齒輪箱成套技術及產業
2009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高精度多股簧數控加工工具機
2010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新型少齒差傳動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
*中混合動力轎車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
2010年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

學術交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王穎博士來院學術報告
第3屆計算力學國際學術會議徵稿通知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唐炯教授來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做學術報告
美國羅文大學副教授唐瑛(Ying Tang)博士來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講學

知名校友

劉鵬,男,1951年出生,1979-1982年在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固體力學專業研究生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向巴平措,男,1947年出生於西藏昌都,197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系,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聶衛國,男,1952年出生於重慶市南川縣,197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稽察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黃尚廉,1950-1954,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工程院院士。
陳流汀,重慶郵電大學校長(機械83屆校友)
張湘偉,廣東工業大學校長(機械81屆校友)
陳德文,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副部級、985,機械系校友,原蘭州大學黨委書記)
王國春,男,1946年出生,197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系,五糧液集團董事長。
景柱,男,1966.10齣生於河南蘭考,1988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學院,海汽集團董事長、海馬股份董事長、海南金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海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畢亞雄,1962.4生,1998.6-2001.7在重慶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學習,獲得碩士學位,2004.3任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兼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董德福,男,1971.7生於吉林,1994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工程系,德信無線通訊科技有限公司(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董事長兼CEO。
趙化宇,男,1972.5生,1994.7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工程一系,二級警督警銜,中國第七支駐海地維和警隊隊長,台北時間2010.1.13,趙化宇在地震中犧牲,烈士。
孔琳,男,1973年生,重慶人,1995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汽車工程專業,2005.9.18夜,在重慶沙坪壩區石門大橋下的漢渝路碼頭,兩名大學生失足掉入湍急的江水中,孔琳與18歲青年李俊超立即跳入江中施救,將落水的兩人救起,孔琳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而犧牲,2005.9.23,重慶市沙坪壩區委、區政府授予孔琳“捨己救人英雄”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