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化學系和1936年成立的化工系。經過近82年的努力,學院已發展成為化學、化工、材料、藥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格局。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600餘人,其中本科生977名,博士研究生132名,碩士研究生410名,工程碩士15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外文名: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CQU
  • 在校學生:1600餘人
  • 教職工:90餘人
  • 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
學科建設,學院總覽,組織機構,學院領導,院系領導,博導風采,歷史沿革,專業介紹,知名校友,

學科建設

學院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博士授予點、博士後流動站和“化學”和“化學工程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下設化學工程、生物化工、化學工藝、工業催化、套用化學5個二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化學”一級學科下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物理化學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還設有藥物化學、環境科學、材料物理與化學、食品科學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化學工程、環境工程、材料工程、製藥工程4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
學院的兩個一級學科“化學工程和技術”和“化學”都是重慶市重點學科。具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部級教學團隊;擁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部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化學學科”進入全球化學科研機構ESI排名前1%,“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在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中並列全國第11名。學院建有重慶大學化工過程強化與反應工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以及潔淨能源與特色資源高效利用化工過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此外還建有精細化工分離與純化過程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重慶市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大學化學”重慶市教學團隊;2009年建成了“大學化學” 國家精品課程,同時“大學化學”教學團隊獲得了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0年建成“物理化學”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學院還擁有“化工工藝學”和“基礎化學實驗”兩門校級精品課程。
學院名師薈萃,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日臻改善。現擁有科研和實驗用房總面積10000餘平方米,在建化工大樓20000餘平方米。擁有大型儀器設備40餘台套,價值近億元。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下設化學系、套用化學系、化學工程系、藥學系4個系和1個基礎化學實驗中心,現有教職工100人,專任教師75人,博士生導師 28人,教授 30人,副教授2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美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畫學者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 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7人,重慶市教學名師1人。
學院目前正在主持多項國家863、973、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其中2011年獲科部“973”項目3項,863項目1項,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子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項,國家自然基金總經費達970萬元。

學院總覽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兩個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點:“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包括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工業催化、套用化學等二級學科)。
碩士點:“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包括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工業催化、套用化學等二級學科),“化學”一級學科(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等二級學科),藥物化學、食品科學等二級學科,化學工程全日制專業碩士,化學工程領域、製藥工程領域、材料工程領域、環境工程領域等工程碩士。
重點實驗室及學科基地
化學化工學院擁有重慶市過程強化與反應工程實驗室和重慶市潔淨能源與資源化工過程重點實驗室兩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平台以及精細化工分離與純化過程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與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共建有“重慶(長壽)化工研發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化工技術、能源材料、催化反應工程、化工過程強化技術、化工新材料、天然產物分離純化及深加工技術、功能材料、分析化學等領域。擁有專用實驗室近2000平方米, 專用成套設備儀器包括燃料電池測試系統、電化學工作站、單晶XRD衍射儀、粉末XRD衍射儀、氣質聯用分析儀、催化劑微反-色譜評價裝置、高真空磁控濺射儀、水熱反應釜、CO2超臨界萃取裝置、高效液相色譜、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比表面與空隙分析儀、康塔催化劑動態吸附儀、元素分析儀等,價值近5000萬元。
學院擁有設施齊備的重慶市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本科生提供基礎化學實驗技能的全面培訓;專業實驗教學中心和科研訓練基地常年為本科生的“大學生科技訓練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訓練計畫”和“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等活動全面開放,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組織機構

學院領導

職 務
姓 名
主管工作
黨委書記
陳科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工會、離退休
黨委副書記
胡小華
學生工作
院 長
魏子棟
主持學院全面行政工作,分管人事、財務、資產
副院長
陳昌國
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工程碩士
副院長
董立春
科研、外事、產學研
副院長
李澤全
本科生教育、辦公室管理

院系領導

組織名稱
主任
副主任
化學系
李 楊
法煥寶
套用化學系
向 斌
余丹梅
化學工程系
魏順安
王 丹
製藥工程系
徐 溢
季金苟
實驗中心
曹 淵
鮮曉紅 熊燕
重慶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胡寶山

博導風采

黎學明 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1988年本科畢業於重慶大學套用化學系套用化學專業,1991年碩士畢業於重慶大學化工學院物理化學專業,1999年博士畢業於重慶大學精密儀器及機械專業光纖化學感測器方向,2002年博士後出站。重慶市首批企業科技特派員、“天然氣化工重大專項”主題責任專家。先後主講過套用電化學、電化學原理、材料化學等課程,長期從事套用電化學、電解工程、鹽化工等方面的科研教學工作。
先後負責和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重慶市科技計畫項目套用開發計畫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及橫向課題10多項等;獲權專利8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發表SCI論文30多篇。
魏子棟,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寶鋼優秀教師獎,唐立新獎教金優秀科研一等獎獲得者;是《中國電鍍》、《表面技術》、《化學通報》、《電化學》、《ChemXPress》、《ISRN Chemical Engineering》,《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和《Recent Patents on Corrosion Science》等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十三、十四屆化學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化學會電化學專業委員會納米電化學召集人,中國電子學會電子電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電鍍與精飾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氫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燃料電池與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科技大學“理論化學與分子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燃料電池技術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和西北大學“陝北能源先進化工利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或技術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作為研究團隊負責人,領導研究團隊主持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計畫課題2項,國家“863”高技術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4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2次,專業學會獎勵4次,發表SCI收錄論文100餘篇,他引2000多次,申請發明專利27項,獲授權16項。
之寧 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校長助理,1961年生,1995年畢業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獲博士學位,1996年丹麥哥本哈根科學園博士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分析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重慶市色譜學會理事長,重慶市分析測試學會副理事長。
先後主持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項;參與科技部國家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計畫)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曾負責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基金”等項目5項;主持重慶市重點項目1項,參加1項;在國際國內期刊上發表論文110篇,出版專著2本,教材1本,獲得專利6項。主要研究領域為分析化學與微波化學(微波輔助有機與藥物合成)。
張雲懷 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副院長。1967年生,1992年重慶大學物理化學碩士,2004年重慶大學冶金學博士。2006年4-7月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進修,2007.10-2008.10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作訪問學者,美國材料學會會員。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項,作為主研人參加國家863高科技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2項,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2項,企業委託項目50餘項,國家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獲省市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獲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
陳昌國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1982年重慶大學學士,1988年重慶大學理學碩士,1995年重慶大學工學博士,1997年重慶大學教授。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訪問科學家(2007.12-2008.6)。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重慶市化學化工學會秘書長。獲中國化學會優秀青年化學獎、教育部科學技術二等獎兩項、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申請專利7項(獲權5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教改論文15篇),主編教材《實驗化學導論》和《現代基礎化學實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譚世語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生,1985年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工學碩士。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化工高教學會理事,重慶市化學化工學會化學工程專委會主任委員。作為項目主研人員和負責人,先後承擔過國家級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研究項目8項、企業委託項目10餘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2次。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6篇,申請發明專利8項,已獲授權4項。出版教材和專著7部。
主要研究方向:
化工過程開發:主要開展從化工原料到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開發,包括小試研究、擴大試驗研究、工業化實施技術,如化工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化工生產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等。
分離工程:主要開展均相傳質分離技術方面的研究,如溶劑精餾回收技術、生物活性物質萃取分離技術、液液萃取機理和萃取動力學研究等。
化工過程系統工程:主要針對化工生產過程進行模擬分析、計算和最佳化,如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分析、熱量平衡分析,設備運行狀況評價,工藝系統的最佳化組合等。
董立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中國化工高教學會理事。1993年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無機化工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獲工業催化學位,2004年獲美國University of Alabama工學博士學位,同年10月-2007年3月在美國Lehigh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6月到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近期負責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回國留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項,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基金1項,企業橫向項目2項。發表SCI論文4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項;參編教材1部。2010年獲重慶大學“黃尚廉院士青年創新獎”。2012 年起,擔任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
研究方向:
微尺度傳遞:通過CFD模擬及PIV、螢光成像技術開展液滴內部流體流動、傳熱傳質機制,明確振動等外部條件對也液滴內部傳遞現象的影響。開展微通道內複雜流體流動機制的研究,為適合顆粒流混合的微混合器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工業催化:開展二氧化碳利用、脫硝等領域的納米催化劑製備及機理的研究,通過設計催化劑的微觀構型,以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及穩定性。
化工過程開發:化工新工藝、新分離技術的開發及工業設計。
張勝濤 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生,1987年重慶大學碩士,2001年重慶大學工學博士,重慶市物理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表面技術》雜誌編委;中國化學學會委員,重慶市電鍍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基金一項,省部級研究項目10餘項;企業委託項目若干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三等獎若干次。發表學術論文逾百餘篇,其中SCI/EI收錄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兩項,獲授權兩項,獲得美國專利一項。
主要從事套用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張勝濤同志共負責了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多項部委、省市級課題的研究工作。
張勝濤已發表論文逾170篇,出版著作兩部,教材一本,獲得重慶市技術進步一等獎一項,自然科學二等獎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六項,美國專利一項。因為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的突出貢獻,先後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四川省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徐溢 教授,博士生導師,1966年生,1989年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獲分析化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重慶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1998-2002年期間,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分析科學中心做高級訪問學者和項目聯合研究。現任化學化工學院藥學系主任,重慶大學985平台微系統研究中心骨幹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與化工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製藥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特聘專家;獲2008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勵,重慶市分析化學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重慶市化學化工學會分析測試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市色譜學會理事。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和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863計畫項目3項,973計畫項目子項1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項,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6項,企業委託項目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獲省部級自然科學三等獎1次。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EI收錄28餘篇,申請發明專利5項,獲權2項。博士學位論文“集成生化低電壓晶片電泳系統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獲2008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主編專著《合成高分子助劑》,主編出版全國高等學校規劃教材《藥物分析》,參編國家教指委推薦教材《中藥分析》。
陶長元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3月生,1992年四川大學理學博士,2004.9-2005.2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現任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三屆科技顧問團成員、重慶市科技特派員、重慶市萬盛區人民政府科技顧問、重慶市物理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作為項目負責人,現主持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863高技術項目1項,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1項,企業委託項目3項;作為主研人,現參與973項目1項,省部級重大研究項目2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一次、三等獎一次,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勵二等獎一次。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2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36項,獲授權12項。
劉仁龍,1966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8年7月重慶大學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並留校任教,2004年6月獲重慶大學鋼鐵冶金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在美國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做訪問學者,2006年11月-12月在德國 Technische Universitat Dresden Institute訪問研修。長期從事套用化學、化工裝備與資能源綜合利用及工業催化等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主持了“科技部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國家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項目、重慶市教改重點項目等10餘項科研項目,作為主研人員先後參加了“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畫(863計畫)”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春暉計畫”項目、“國家軍工項目”、“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重要科技項目等20餘項,公開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11篇,EI收錄20餘篇。獲權國家發明專利26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2項。
王煜重慶大學文理學部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2007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物理化學(材料)專業,博士畢業後一直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工作,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方面的博士後研究,之後於2008年6月加入新加坡科技局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所任研究科學家。研究重點是通過高效低成本的方法大幅度提升電化學儲能器件的效率(超級電容器和二次鋰離子電池),以及根據新加坡工業界的需求提供技術支持、產品測試以及新材料的設計研發。2012年獲得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和重慶大學青年百人計畫的支持,全職回到重慶大學擔任潔淨能源工程與功能材料課題組長,作為學術帶頭人從事新能源新材料的教學科研工作。
王教授在半導體二維有序孔道薄膜合成技術及面雷射器製備、電化學儲能器件及產業化等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近年來在國際科學綜合刊物和材料科學領域的高端雜誌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30餘篇,通訊作者兼第一作者發表論文近20篇,包括Sci. Rep., Adv.Mater.,J.Am.Chem.Soc, 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 Chem. Eur. J., ChemSusChem等,他引次數近800次,相關工作發表後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迄今已受邀為多家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和工程刊物擔當審稿人,如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Sci. Rep.,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Nanoscale, ChemSusChem, Crystal Growth & Desig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Small, Carbon, RSC Advances,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Nanosic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等。
馬利,男,1958年出生,博士,化學化工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共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攻關項目以及省部級科技計畫攻關重點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SCI收錄4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雷驚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入選者,中國矽酸鹽學會固態離子學分會理事。
1973年出生,1989年9月至1996年7月在重慶大學學習,先後獲得套用化學學士和物理化學碩士學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於四川大學學習,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於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於美國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10月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教育部回國留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各1項,主研重慶市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參編英文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9項。
2005年入選“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畫,2007年獲重慶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2011年入選“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12年獲重慶大學“黃尚廉院士青年創新獎”,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高放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化工學院,1971年生,於1994年、1997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學位。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所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生物工程系做高級研究員。2001年8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田納西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TN)化學系做博士後。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化學系(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Z)工作,之後又回到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工作至2006年4月回國應聘重慶大學教授。
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新能源化工”團隊主要教授之一;重慶市發改委化工過程與強化重點實驗室主要教授之一,重慶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博士學位授予點學科帶頭人。
2006-201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5項。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獲多項授權專利。
向斌教授,博士生導師,1976年生,2001年重慶大學碩士,2004年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2009-2010在英國Bristol大學作訪問學者。《北京科技大學學報》、《Corrosion Science》等雜誌審稿人。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研究863高技術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3項;企業委託項目數十項。作為主研人,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9篇,申請發明專利9項,獲授權9項。
李凌傑,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助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974年9月生。1996年、1999年於重慶大學分別獲得套用化學學士學位和物理化學碩士學位;2002年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材料學博士學位;2002-2004年於美國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10月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近期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教育部回國留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1項,主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重大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大項目1項、重慶市科技攻關計畫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參編英文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11項(均為第一發明人)。
2005年入選 “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006年獲中共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8年獲重慶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2008年獲重慶大學“黃尚廉院士青年創新獎”,2009年獲“華為獎教金”,2010年入選“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歷史沿革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起源於1932年設立的重慶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理學院院長為著名數學家何魯,胡叔平擔任化學系主任;1936年重慶大學設立工學院,傅鷹任化工系主任;1953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重慶大學冶金系成立化學教研室,為工科各系承擔基礎化學課程教學任務。1958-1961年間,由李承烈、謝上芬負責辦起了化學專業,為從冶金系轉入化學專業的學生補開了理科化學專業的課程。 1961年底隨全國的調整時期,新辦專業暫停。 1977年,全國高校恢復招生,1978年正式招收了化學專業本科生,定為套用化學專業,與套用物理、套用數學共建成基礎科學系,並於1984年正式成立套用化學系。1986年獲物理化學碩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設立精細化工本科專業。 1990年成立化工學院。1993年,設立化學工藝本科專業。 1996年更名為化學化工學院。 1998年學校再次進行院系調整,將資源及環境工程學院的環境工程專業與化學化工學院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合併成立環境與化學化工學院,獲套用化學碩士授權點,精細化工與化學工藝本科專業合併為化學工程與工藝本科專業。 2000年重慶大學與重慶建築大學合併,將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調出,加入了材料化學專業重新命名為化學化工學院,獲化學工程、分析化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獲生物化工、藥物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食品科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設立製藥工程本科專業。2004年,設立藥學本科專業。2006年,設立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設立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012年,設立“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專業介紹

套用化學專業
套用電化學領域涉及電化學新能源體系的開發和利用,金屬的表面精飾,電化學腐蝕和防腐,電化學感測器的開發以及無機、有機化合物的電解合成等。電化學合成正在逐漸取代許多傳統的化學合成方法,並已成為生產鈉、鈷、鎂、氟、氯、燒鹼、錳、鋁、己二腈等惟一或首選方法。以電池為動力的電動汽車、空天飛行器、遠洋艦艇和飛彈為本專業學子實現個人奮鬥、保家衛國、富國強軍的夢想提供了無限廣闊的舞台和發展空間,重慶大學的“套用化學”專業將引領你走入一個充滿機遇和光明的未來。
這裡將為你掌握和套用電化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良好的平台,讓你接受到套用電化學方面的實踐、設計與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新型電源等套用化學方向的設計、研發、生產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燃料電池、鋰電池、電合成、新材料、電化學感測器和材料表面工程等領域的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生產和經營管理等領域有發揮你的特長,展現你的創造力;在德智體各個方面快速成長,培養形成良好思想素養、文化素養和科學素養,成為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結構化學、套用化學實驗、電化學原理、電化學測試技術、能源電化學等。
就業方向:可在化工、能源、輕工、日化、環保、製藥、石油、冶金、軍工等相關的研究開發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技術管理、教學、研究、開發、生產和流通等領域的工作。成績優秀者可直接保送進入碩士或碩-博連讀學習,供進一步深造。
材料化學專業
本專業培養較系統地掌握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備材料化學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及相關的領域從事研究、教學、科技開發及相關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的具有開拓型、前瞻性、複合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儀器分析、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科學基礎、晶體化學、合成化學、材料分析測試方法。
就業方向:可在研究設計院所、工廠企業、材料產品及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技術管理、教學、研究、開發、生產和流通等領域的工作。成績優秀者可直接保送進入碩士或碩-博連讀學習,供進一步深造。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四大基礎產業之一,包括石油煉製工業、冶金工業、材料工業、食品工業、造紙工業等,藉助化學、物理和生物的過程,改變物質的組成、性質和狀態,創造出新的物質或加工成高價值產品。今天,化學工程已不是20世紀初的手工或機械化單元操作,它正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朝著信息化、自動化、集約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不斷向新的領域滲透和擴展,研究和解決新領域中的新問題,綠色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化工、生態化工等應運而生。綠色工藝和產品、新能源技術和材料、信息材料和特殊功能材料等現代化工成就,有力地支撐和推動了現代科技和工業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而支撐這一領域發展的核心,正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化工過程系統工程、化工設計、化工過程控制、化工工藝學、化工技術經濟等。
就業方向:可到科研或設計單位從事化工科研和設計工作,也可到化工、石油化工、輕工、高分子材料、食品及製藥等以化工過程為主體的工業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設計和管理等工作,還可到環保、汽車和電子等與化學化工相關的行業和部門從事相關工作。成績優秀者可直接保送進入碩士或碩-博連讀學習。
製藥工程專業

在這裡我們將為你提供掌握製藥工程方面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和實踐良好平台,使你接受到製藥工程實踐、工程設計與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藥物設計、研發、生產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藥物研究、開發、設計、生產和經營管理等領域發揮你的特長並顯示你的創造力。
主幹課程: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製藥工程學、製藥工藝及設計、藥物合成反應、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劑學等。
就業方向:可在研究設計院所、工廠企業、醫藥產品及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技術管理、教學、研究、開發、生產、流通等領域的工作。成績優秀者可直接保送進入碩士或碩-博連讀學習,供進一步深造。
藥學專業

在這裡我們將為你提供掌握藥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和實踐良好平台,使你接受到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初步訓練,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發展潛能,能夠在藥物化學、藥物設計、藥物合成、藥物分析、臨床藥學、藥物調配、藥物製劑生產與管理、醫藥行銷等方面發揮你的特長並顯示你的創造力。
主幹課程: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儀器分析、基礎醫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合成、天然藥物化學、藥物設計、藥事管理等。
就業方向:可在研究和設計院所、醫藥產品及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究開發、教學、生產和技術管理等領域的工作。成績優秀者可直接保送進入碩士或碩-博連讀學習,供進一步深造。
合作交流

學院重視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合作,與北京大學簽有戰略合作協定,高年級學生可免試到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與美國Houston大學簽有合作協定,優秀學生在完成三年級的學習後可到Houston大學攻讀該校的碩士學位。優秀畢業生可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到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此外,學生每年可參與學校組織到義大利、法國和日本的短期遊學計畫項目。

知名校友

王林:1978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教授。
蘇德水:1980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河北萬聖環保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
牟天明:1981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副總裁。
方之寧:1981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北京中原公司董事長。
郭龍:1983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林濤:1985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籌建副組長,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學者。
游勁松:1985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
孟憲興:1985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本科生,山東省化工研究院副院長。
周益志:1985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重慶卡福汽車零部件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譚光明:1985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本科生,重慶太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仁龍:1988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重慶大學資產與後勤管理處處長,教授。
韓福社:1989級套用化學專業本科生,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學者。
王小毛:1997級工程碩士,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副總裁。
鄭旭煦:1997級物理化學專業碩士生,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作華:1997級物理化學專業碩士生,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鄭道敏:1998級工程碩士,重慶紫光化工集團副總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