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蟲(《聊齋志異》中的酒蟲)

酒蟲(《聊齋志異》中的酒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蟲》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這個酒蟲,未見過醫學有報導,但民間這樣傳說的卻很多。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就記載過這么一個關於“酒蟲”的故事,說的是長山劉氏嗜酒,後被番僧用一法“誘”出“酒蟲”。“赤肉長二寸許,蠕動如游魚,口眼悉備”。其實民間所言酒蟲和饞蟲,我們都沒見,也不過當笑話和民俗傳說,流傳下來而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酒蟲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長山劉氏,體肥嗜飲。每獨酌,輒盡一瓮。負郭田三百畝,輒半種黍;而家豪富,不以飲為累也。一番僧見之,謂其身有異疾。劉答言:“無。”僧曰:“君飲嘗不醉否?”曰:“有之。”曰:“此酒蟲也。”劉愕然,便求醫療。曰:“易耳。”問:“需何藥?”俱言不須。但令於日中俯臥,縶手足;去首半尺許,置良醞一器。移時,燥渴,思飲為極。酒香入鼻,饞火上熾,而苦不得飲。忽覺咽中暴癢,哇有物出,直墮酒中。解縛視之,赤肉長三寸許,蠕動如游魚,口眼悉備。劉驚謝。酬以金,不受,但乞其蟲。問:“將何用?”曰:“此酒之精,瓮中貯水,入蟲攪之,即成佳釀。”劉使試之,果然。劉自是惡酒如仇。體漸瘦,家亦日貧,後飲食至不能給。
異史氏曰:“日盡一石,無損其富;不飲一斗,適以益貧:豈飲啄固有數乎?或言:‘蟲是劉之福,非劉之病,僧愚之以成其術。’然歟否歟?”

注釋

[1]長山:今山東省舊縣名。一九五六年併入鄒平縣。
[2〕負郭田:靠近城郭的田地,指膏腴之田。《史記·蘇秦列傳》:“使 吾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3]番僧:西域來的僧人。番,舊時對西方邊境各族的稱呼。
[4]去:距離。
[5]哇:吐。
[6]石、斗:都是量酒的計量單位,十斗為石。《史記·滑稽列傳》:“臣 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7]飲啄有數:謂一飲一啄,皆有定數。飲啄,本指鳥類飲食,後泛指人 的飲食。《太平廣記·貧婦》引《玉堂閒話》:“一飲一啄,系之於分。” 數,定數、命定的。

譯文

山東長山的劉某,身體肥胖愛好飲酒,每當獨飲,總要喝盡一瓮。他有靠近城郭的三百畝好地,常常只種一半莊稼;而家裡非常富足,並沒因為愛喝酒使家境受影響。
一個西域來的僧人見到劉某,說他身患奇異的病症。劉回答:“沒有。”僧人問他:“您飲酒是不是不曾醉過?”劉某說:“是的。”僧人說:“這是肚裡有酒蟲。”劉某非常驚訝,便求他醫治。僧人說:“很容易。”劉某問:“需用什麼藥?”僧人說什麼藥都不需要,只是讓他在太陽底下俯臥,綁住手足;離頭半尺多的地方,放置一盆好酒。過了一會兒,劉某感到又熱又渴,非常想飲酒。鼻子聞到酒的香味,饞火往上燒,而苦於喝不到酒。忽然覺得咽喉中猛然發癢,哇的一下吐出一個東西,直落到酒盆里。解開手足一看,一條紅肉三寸多長,像游魚一樣蠕動著,嘴、眼俱全。劉某很驚駭地向僧人致謝,拿銀子報答他,僧人不收,只是請求要這個酒蟲。劉某問他:“作什麼用?”僧人回答:“它是酒之精,瓮中盛上水,把蟲子放進去攪拌,就成了好酒。”劉某讓僧人試驗,果然是這樣。
劉某從此厭惡酒如同仇人,身體漸漸地瘦下去,家境也日漸貧困,最後竟連飯都吃不上了。
異史氏說:每天喝一石酒,並不會損失他的財富;每天連一斗酒都不喝,反而更加貧窮:人的飲食難道都是有定數的嗎?有人說:這酒蟲是劉某的福星而不是劉某的病根,那個僧人只是想要得到那個酒蟲而欺騙了他。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嗎?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