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安堃

鄺安堃

鄺安堃(1902年~1992年),廣東台山人,著名內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一級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鄺安堃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92
  • 職業:內科學家
簡介,職業生涯,個人貢獻,個人著作,個人榮譽,

簡介

姓名:鄺安堃
籍貫:廣東
內科學家,內分泌學家。1902年11月2日生於廣東番禺。1992年8月2日卒於上海。

職業生涯

1919年赴法留學,在里昂大學及里昂化工學院攻讀化學,1923年去巴黎大學攻讀醫科。1929年畢業時順利通過了巴黎醫院住院醫師的嚴格考試,成為考上這個職務的第一個中國人。於1933年獲法國巴黎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即任震旦大學醫學院皮膚科和小兒科教授兼主任,1935年起任內科教授兼皮膚科、小兒科教授以及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這三個科的主任。1952年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後,歷任內科教授兼主任,臨床醫學系主任,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內分泌研究所所長。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顧問。

個人貢獻

鄺安堃教授是世界上最先發現異煙肼引起男性乳房增大的學者之一;是我國最早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症(SLE)的醫師之一;他和同事們診斷並治癒了國內第一例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他還是國內最早診斷血紫質病的醫師之一。多年來,鄺安堃教授致力於中西醫結合研究,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祖國醫學,並取得卓越的成就。鄺安堃教授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組織者之一。他認為“中西醫從表面看是兩套理論,由於真理只有一個,必將殊途同歸”。50年代中期,鄺安堃教授就用現代科學方法從內分泌角度研究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進行中西醫結合,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體系。在中西醫結合研究方面,鄺安堃教授年拜老中醫陳道隆為師,從此開始研究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早在50年代他就創造了可的松陽虛模型,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陽虛模型。以後又成功地建立了陰虛和陽虛高血壓大鼠模型,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同位素室首先測定各種虛證病人血漿中環-磷酸腺苷(cAMP)和環-磷酸烏苷(cGMP),這為甲狀腺疾病和冠心病患者的治療開闢了可喜的前景。同時他又研究了性激素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一系列疾病的關係,並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獲得了滿意的療效。鄺安堃教授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反覆實驗,加深了對陰陽學說的理解。同時又研究了陰陽學說在臨床上的套用,甲狀腺亢進(甲亢)和減退(甲低)是一對個性矛盾;按中醫辨證甲亢屬陰虛,甲低屬陽虛,是一對共性矛盾。實驗中他們在測定血漿環-磷酸腺苷(cAMP)和環-磷酸烏苷(cGMP)過程中發現cAMP/cGMP比值上升(甲亢、陰虛)和cAMP/cGMP比值下降(甲低、陽虛)為另一對共性矛盾。鄺安堃教授提出以中藥、西藥和中西藥合用來糾正這三個矛盾的治療假說。他將內分泌學比作中西醫結合的橋樑,認為激素的對抗與陰陽學說、激素的反饋與五行學說極為相似,他以獨到的見解和科學手段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先後發表了《用現代醫學方法研究中醫陰陽學說的初步結果》、《中醫虛證理論的初步研究》及《性激素在男性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中的變化和中醫虛證(腎虛)的聯繫,以及套用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法的效果》等論文,為醫學界所矚目,並受到衛生部及上海市的嘉獎。

個人著作

鄺安堃教授一生著作頗豐,一共發表了212篇論文,其中二十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多年裡共發表了94篇,其中中西醫結合論文40篇,西醫論文54篇。鄺安堃教授先後共榮獲7項衛生部科技成果甲級獎,2項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他主編了《內科學手冊》 、 《臨床內分泌學》 、 《關於高血壓病的蘇聯學說》 、 《糖尿病在中國》等書。

個人榮譽

1956年鄺安堃教授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79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及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1990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和證書。此外,法國政府於1985年授予他騎士勳章,以表彰他在中法醫學交流方面所做的貢獻。
鄺安堃教授是第一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上海分會理事長,第一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二、三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會名譽理事。他曾任第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第七屆人大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中西醫結合學科評議組組長。 《中西醫結合雜誌》名譽總編輯、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總編輯及《中國醫學進展雜誌》副總編輯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