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雲(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鄭淑雲(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鄭淑雲,女 ,1945年7月生,吉林省懷德縣人(即公主嶺市)。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吉林省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淑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懷德縣(公主嶺市)
  • 出生日期:1945年7月
  • 職業: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 畢業院校:吉林省戲曲學校
  • 經紀公司:吉林省民間藝術團
  • 代表作品:回杯記、西廂聽琴、包公斷後、楊八姐遊春
  • 主要成就:2007年獲二人轉藝術傑出貢獻獎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作品,榮譽,評價,

人物生平

鄭淑雲,1945年7月生,吉林省懷德縣人。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吉林省政協委員。1960年在吉林戲曲學校還未畢業,就被調到吉林省吉劇團當演員。1976年到北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1978年演出《楊八姐遊春》榮獲一等獎。1980年調到吉林省民間藝術團,主演過拉場戲《回杯記》;二人轉《豐收橋》、《秋分時節》、《買年畫》、《包公斷太后》、《看秧歌》、《包公賠情》、《倆科長》、《西廂》;小品《李三》等均獲吉林省二人轉匯演表演一等獎。其中《豐收橋》1981年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觀摩演出獲文化部表演一等獎;《秋分時節》1988年東北三省二人轉匯演獲優秀表演獎和最高探索獎;《包公斷太后》1986年全省中青年匯演獲表演一等獎。
1986年被中國文化部授予“拔尖人才”稱號;1989年被評為 吉林省“十大轉星”;1997年被劇團授予“培養新人獎”;1998年被吉林省文化廳、省文聯、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授予“藝術突出成就獎”。1989年被編入《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 名錄》;1993年被編入《中國民間名人錄》;1995年被編入《中國文藝家傳集第四部?曲藝卷》。多次撰寫的理論文章“論證了二人轉藝術發展與不足”。同時,她輔導的劇團青年演員分獲國家級、省級表演一、二等獎有20多人次。她的嗓音高亢嘹亮、韻味醇美、行腔圓潤聲情並茂,演唱技巧深沉、凝重、豪邁、大氣,深得東北廣大觀眾的歡迎與愛戴。2002年退休。

個人生活

鄭淑云:想當年“萬人圍著二人轉《瞭望東方周刊》
我1945年出生,國小畢業後考到吉林省戲曲學校學習二人轉,得到老藝人程喜發和李青山的親傳,基礎比較紮實。他們原來是民間藝人,解放後被請到戲校,享受國家俸祿。
李青山是著名的二人轉民間藝人,男人唱旦角,“唱”“扮”“舞”都很有功夫。他外號“大機器”,意思是各家各派都能包容。聽說他剛開始唱二人轉的時候不受歡迎,因為長得不好看,經常坐冷板凳。那時候演員都在戲台旁邊坐著,有觀眾出錢點唱,才能上場,沒有人點就坐一晚上冷板凳。後來他求老闆讓他唱一場,結果上場之後一直沒下去,整個晚上他都包了,觀眾不停叫好。因為他天天坐冷板凳,各家各派就都學會了,所以一炮走紅。那一代藝人功底很好,都是草頭班子出來的,如果沒有好東西,觀眾不買賬,會從台上給攆下去。
我1959年參加工作。1964年全國搞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文藝工作者也到農村去,叫工作隊員,教育農民。下鄉很辛苦,背著行李,那時候哪有車啊,就是走,翻山越嶺,有時候爬山要手腳並用。住在農民家裡,虱子就像滾繡球似的,當時講究“同吃同住同勞動”。那時候下鄉演二人轉還沒有那么火,主要演《白毛女》等憶苦思甜的節目。
回城之後就是“文革”,十年基本上什麼都不幹了。後期演的一些節目,因為受樣板戲影響,很單調,都是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小鷹展翅》啊,沒有古裝戲,也學習樣板戲的劇目,很多段子是根據八個樣板戲改的。
80年代初,文藝復甦,二人轉這時才開始起步,把以前傳統的東西都拿出來,《楊八姐遊春》《西廂記》《包公陪情》《豬八戒拱地》等,全整理出來,這是二人轉很興旺的時候。
那時候我們下鄉演出,各個鄉鎮都排隊預約。鄉鎮來接我們,用解放卡車,道具一車,人一車,車廂沒有頂棚,下雨我們就自己打傘、頂著雨布。我們還賣過票呢,記得一次在榆樹鄉,一天就賣了一萬多張票,票很便宜,三角錢一張。沒有舞台,大板車打開就當舞台,用帷子圍個場子,往裡放人,看到場子裡人差不多了,趕緊關門,不然太擠了,踩壞了人咋辦?
那時候有句話叫“萬人圍著二人轉”,台上兩個人演,台下人山人海。我們這才感覺文藝工作者有用武之地了。
鄉鎮對我們的招待就沒法形容了,殺豬宰羊的。到老鄉家吃飯,農民特別熱情,秋天,沒有新鮮水果了,他們從地窖里拿出西瓜,再來一勺白糖。那時還沒有冰櫃,西瓜是農民存在地窖里的,城裡吃不到。這是最熱情的招待了。春天,苞米剛長出來的時候,一個鄉長說:“今天我給你們做一道菜,可好吃了。”菜上來,我一看是玉米筍,他說這是剛從地里掰的,還沒有結粒,剛發芽就掰下來了。做這一盤要瞎多少苞米啊。
演出的時候,觀眾的熱情也非常讓人感動。演出上午9點開始,六七點就有人來占位子了。上午演完了,他們自己帶著飯來吃,怕下午位子沒有了。下午演出,我唱《包公斷太后》,雨嘩地就下來了,他們還不走,舞台上面有頂棚,但下面是露天的,他們頂著各種各樣的雨布,還有頂一塊布的。雨越下越大,平地都有積水了,慢慢沒了腳面,他們還不走,在雨里站著看。舞台上開始漏水了,樂隊拉弦的就剩下一個了,旁邊有人給他打傘,打鼓的也有人打傘,我們兩個演員沒人打傘啊,就在舞台上揀著不漏的地方演,也不能舞了,最後倆人擠在一塊不漏的地方背對著背唱。臉上分不清是眼淚還是雨水,心情很激動。
一輩子演出,什麼時候最高興啊,就這個時候,這么受人民的歡迎啊。
1984年,我當選省政協委員,我是第一個當政協委員的二人轉演員,參政議政,很光榮。那時候二人轉那么火,但沒有一點私心,我唱的《回杯記》錄盒式磁帶,賣出去有100萬張,我只得到6元錢,是單位發的補助費。沒有怨言,就覺得拿著國家俸祿,就該給國家幹活。要有人邀請出去演出,還想,耽誤了劇團的演出咋辦?
後來家家有了電視,二人轉受到一點衝擊。電視放《霍元甲》的時候,我們下鄉,住在招待所直嘀咕,今天能不能賣出票去啊。到台上一看,媽呀,台下已經坐滿人了,場場滿。二人轉還是有一批劇目、一批演員,還有一批忠實的觀眾,用時髦的話說,就是冬粉。
90年代後期,城裡開始有民間的二人轉演出,主要搞雜耍,搞笑的,黃段子,什麼都上,這時候我們的傳統二人轉受到很大衝擊。演出也只是給大專院校或者會議什麼的,下鄉演出不多了,沒有鄉鎮主動來接我們了。即使老百姓願意看也沒人組織,鄉鎮幹部都有車,自己開車到城裡唱歌跳舞,接待我們嫌麻煩,我們這么多人下去,還要管吃喝拉撒。
傳統二人轉演員的日子不好過,在職的吉林省民間藝術團的演員只開60%的工資,我因為退休了,才開100%。
我們的二人轉不景氣了,也想著演出怎么改革。以前都唱成本大套的戲,後來也唱一段了,挑最精彩的。我們也學習雜耍二人轉表演的靈活性,臨場發揮,學習他們丑角的幽默,但是他們大部分不具備“美”的表演素質,最大的問題是不會“美”。
年輕人喜歡看雜耍,老年人還是喜歡看我們的演出。我退休後,有一次碰到老鄉問:“你咋總也不來演出了?”

作品

韓子平 鄭淑雲 首演劇目
《回杯記》《西廂聽琴》 《馬寡婦開店後傳》 《秦香蓮》 《小張買魚》 《小老媽開嘮》
秦志平 鄭淑雲 首演劇目
《包公斷後》 《豐收橋》 《全本西廂》 《老回杯記》 《蘇武牧羊》 《鍘包勉》 《黃氏女游陰》 《楊金花奪印》 《呂洞賓戲牡丹》 《樓台會》 《楊八姐遊春》
鄭淑雲 李雷 首演劇目《秦雪梅弔孝》
董孝芳 鄭淑雲 首演劇目 《劉雲打母》 《寒江關》
註:吉林省文化信息網介紹,韓子平、鄭淑雲、楊麗為《回杯記》首演演員。
秦志平、鄭淑云為《包公斷後》首演演員

榮譽

1981年1月,省民間藝術團演出由王悅恆整理的拉場戲《回杯記》,受到好評。劇本發表在《參花》1981年12月號。2月7日,馮其庸教授在春誼賓館由吳景春、王肯、王兆一陪同觀看了吉林民間藝術團演出的拉場戲《回杯記》(演員韓子平、鄭淑雲、楊莉)
1981年9月18日至26日,文化部在天津舉辦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北方片)觀摩演出。吉林省民間藝術團演出的二人轉《豐收橋》獲一等獎。(演員秦志平鄭淑雲)
1984年12月14日下午,吉林民間藝術團應全國政協邀請,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劇場演出,全國政協副主席肖華,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等領導前來觀看。演出二人轉《西廂觀畫》、《包公斷後》,單出頭《南郭學藝》,拉場戲《回杯記》。演出結束,肖華等領導同志上舞台和演員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2007年,在吉林省第三屆二人轉·戲劇小品藝術節上,王肯、王兆一、那炳晨、王中堂獲得吉林省二人轉藝術終身成就獎,韓子平、金士貴、張震、鄭淑雲獲得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傑出貢獻獎

評價

實力派二人轉表演藝術家,音像公司對她的評價是“扮舞俱佳,唱功特好”,對她的戲迷來說,“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是對她的藝術最真實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