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汝璧

鄭汝璧(1546年—1607年),字邦章,號昆岩、愚公,縉雲(浙江麗水)縣城東門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遷雲南司郎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汝璧
  • 別名:昆岩
  • 出生日期:1546
  • 逝世日期:1607
  • 主要成就: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遷雲南司郎中。
人物簡介,主要著作,後世紀念,

人物簡介

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及第,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遷雲南司郎中。
隆慶三年(1569)調任吏部驗封司郎中,五年,參與考核地方官員工作,罷黜了一批不肖官吏,聞者稱快。後又轉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文選司掌管官員選拔任用,職責甚重。鄭汝璧對人才的選擇與使用有獨到的見解。他曾說:“天下的人才不能供天下用,問題在主管者有私心和主觀偏見。主管用人的要警惕自己,千萬不能有私心,用人者要考慮時勢、資歷、才能與地點,使之相適應,相平衡”。這時張居正當國,掌握大權。張是湖北人,湖北人趁機仗勢活動的很多。鄭汝璧對湖北人的不正當活動常加以抑制。湖北籍官員因此對鄭汝璧懷恨在心,在張居正前說鄭的壞話。鄭汝璧對張居正亦不逢迎,敢於反對張居正的不正確決策。但張居正卻很看重鄭,把選拔官員的事完全交託給鄭,並常對人說,鄭汝璧所做的正是我的意思。因此鄭汝璧在文選司能按自己的意願辦事,他所推選的官員都合於社會的輿論,對張居正推行改革起了積極作用。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日,明穆宗病危,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召入宮中。臨危託孤,和太監馮保一起輔助十歲太子朱翊鈞。次日,穆宗死。六月十日,萬曆即位。十六日,馮保擠走高拱,驚死高儀,張居正成為僅有的顧命大臣。從此在張居正的領導下,朝廷面貌煥然一新。鄭汝壁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內閣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按巡撫,巡按巡撫稽查地方官員。七月,南京兵部尚書王之浩與張居正有舊,改任刑部尚書。王之浩精於察獄,諸司屬莫當。他對雲南司主事鄭汝璧十分滿意,稱其才,謂可大用。張居正聞報,銳於求才,欲調鄭汝璧到吏部任職。時恰禮部儀制司缺額,忌才的人立即下文急調,於是任儀制司員外郎,與吏部文選司,兵部職方司主管郎中稱為三大郎。此前,儀制司官吏常利用其職權對宗室及藩王索取賄賂。他到任後翻檢舊日文書檔案,制定統一的規章制度,由禮部尚書萬之俊奏準後施行,使儀制司諸多弊端得到糾正。
萬曆五年(1577年),大計開始,有二犯官為議者,共人方誌首揆門下,蹤跡甚匿,自謂立致開府,巷閣亦哄然謂。然而公榜一出,竟俱被黜退。聞者是且駭、且快、且服。又有一賢官,時遭相(張居正)怨恨,勢欲黜。鄭汝璧力持再三,最終被保了下來。時冬月已行盡(年關),會有巨寇自其境發覺,欲旨下削籍。次日,鄭往見張居正時說:“某(地)的事昨已處矣。若謂我亦能予奪,無俟汝也。”保護了好人。
考功按舊例要加入春闈考核,時逢張居正長子敬修考試。張派鄭汝璧主管考核,希望能有所照顧。等到考試結束,鄭汝璧就稱病求退,改由驗封員外郎徐元太代理。結果敬修落第,於是得罪了張居正。鄭汝璧說:“我有意躲避,不為他辦事,我知道今後不會繼續受到重用了。”果然,一月後轉為文選司郎中。到任那一天,鄭汝璧立即提拔原給事中趙參魯,以典官超擢福建提學僉事。同僚都認為此舉太奇,鄭汝璧說凡事看準了就必須大膽地辦理,這是他的一生風格。他經常說:“事機不可失,一見端即斷。當行之,稍遲恐生它說。”又說“天下才自足供天下用。特秉者,未能無私,慎勿以有私待之,參互事勢以資,與才與地相提衡焉,私無所容矣果其人宜私無害也,慎無逢迎,顧逆麟亦當避。”張居正一個親近的人,原在留都南京,正急著要求調進京師,資歷條件也符合,鄭汝璧同意了他的請求。當時,張居正當權五年左右,朝廷內矛盾尚未激化。鄭汝璧認為他還沒有明顯的過錯,從和善正直的角度,往往給予規勸和提醒,張也不時說:“此正我意。”這是在天官任期內能有所作為,得到大家贊同的緣故。
是時,其父鄭重亡故,鄭汝璧奔喪在家。由於為官執法公直,張居正親信中有許多人對鄭不滿,尤其是他的一些同鄉一湖北人,並有切齒之語:“此自我戶內短長,何容汝外人持之。”竟放肆地議論起鄭汝璧的差錯。張居正清楚,對內自己可以一手掌管,對外也可以獨行,但如果公開對鄭攤牌,恐怕對鄭反而有利,於是僅是降低鄭汝璧的俸祿,猶委以選事。
萬曆六年(1578年)三月,鄭汝璧升太常寺少卿,按例提督四夷館。朝旨下達之日,朝廷中頓時攻擊之聲四起,說“掌”歷俸九年,有旨“姑依(妄)議。佐察三選,乃近年速化陋習,祖宗朝何曾有此?”不幾天,即被外調出京,降福建布政使右參議(明制,布政使為各省行政長官,布政使下設左右參議,統領省內各州、縣)。不久又調任廣東按察使司副使(明制,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首長為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刑獄,副使為副),管轄瓊州(今海南島)。鄭汝璧認為自己原是京官,任過吏部要職,被放邊遠地區,不得其用,是被人挾怨排擠,心中不樂,於是上疏辭官回鄉。
鄭汝璧在家居住了12年,明神宗萬曆十九年(1591年)朝廷下詔起用,任井陘(今河北井陘)兵備副使。不久又調任赤城(今屬河北)參政。赤城是明邊防重鎮,與蒙古韃靼為鄰,鄭汝璧積極加強邊防,整頓軍隊,常與諸將馳騁荒郊,考核武藝,探討戰略。當時韃靼與明講和幾十年,邊塞無大戰事,但韃靼仍不時有小股入侵劫掠,各地邊將怕引發戰端,要為開啟邊釁負責,因此對小股劫掠常加容忍,不加回擊。鄭汝璧以保民為務,遇有韃靼入侵,即派騎兵出擊,斬殺入侵者。他警告韃靼說:“你們叛逆不法,怎能容忍,中國人為盜都要斬殺無赦,何況你們。”韃靼人驚服,不敢再來。給事中鐘羽奉命巡視各處邊境,後上疏說:“臣遍歷諸邊,明目張胆敢戰守者,惟鄭汝璧一人而已。”神宗特賜給金銀綢絹以獎勵,升為河南左參政,又轉任榆林中路按察使。榆林也是北部邊防重鎮,鄭汝璧鼓勵諸將加緊軍隊訓練,使榆林邊防面目一新,第二年升任山東右布政使,尋加右僉都御史(明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其下有左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這年山東、河南發生大饑荒,鄭汝璧千方百計設法賑濟災民,因措施得力,所任得人,先後救活災民633萬。但鄰省河南因救濟不力,出現人吃人的悲慘景象。鄭汝璧知道後,又籌集糧款,派御史鐘化民去河南賑濟,使河南局勢轉為穩定。兩省士人立碑加以歌頌。這年(1592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派軍隊20萬入侵朝鮮,朝境大部土地被侵占,與朝一海之隔的山東震動,民心惶惶。鄭汝璧調兵遣將,加強戒備,人心始安。這時朝鮮國王派使向明朝請求派兵援朝(朝鮮當時為明朝藩屬)。明朝決定派兵,薊遼總督孫 上奏建議派鄭汝璧為帥,率軍援朝。恰在此時鄭母去世,鄭要求按制度丁憂守孝,沒能成行。
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孝滿起復,任南京太常寺少卿。萬曆三十年仍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今陝北延安、綏德、榆林一帶)。因重臨故地,熟悉形勢,將領大都是舊屬,指揮如意,韃靼屢次犯邊都由鄭指揮李如樟、杜松等將領將其擊敗。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升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宣化、大同)山西等地軍務。宣大為明最重要軍區,拱衛首都北京,轄境包括今河北省西北宣府(今宣化)山西大同及山西北部一帶。這時韃靼王方死,境內騷動,邊境形勢趨緊,鄭汝璧到任後,檄諸將修城堡,練士卒,召大將麻貴等商議,擬出奇兵襲之。韃靼諸部聞訊不敢行動,邊境趨於安定。此時鄭汝璧已患病,至萬曆三十五年夏(1607)病情加重,上疏求歸,得旨允準,行至山東荊門驛,卒於舟中。後以軍功蔭一子為錦衣衛百戶,世襲。葬於城南蘭口飛鳳山,今其墓猶存。

主要著作

著述頗豐,有《律解》、《五經旁訓》、《儀制》、《功臣封爵考》、《皇明帝後紀略》、《同姓諸王表》、《功臣封爵考》、《臣謚類鈔》、《大明律例解》、《封司典故》、《延綏鎮志》、《由庚堂詩文集》等。

後世紀念

鄭汝璧在仙都留有多處遺蹟,小赤壁的龍耕路盡頭,有一處較寬,有“昆岩洞天”四個大字。據說是鄭汝璧所開鑿的丹室。名相張居正死後被誣抄家,其子張懋修是個狀元,逃離家鄉,歷受迫害,投奔當時丁憂在家的鄭汝璧,鄭將他藏在該處,改名換姓,隱居長達20年,以酬張居正對他知遇之恩。仙都芙蓉峽(鐵城)的紫芝山房,是鄭汝璧家居12年時,與李鍵等人在此處隱居,吟詠唱和之所,後人稱為鐵城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