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麥稈畫

鄧氏麥稈畫

麥稈畫又稱麥秸畫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鄧氏麥桿畫大致形成於清同治年間,湖廣沔陽州舉子鄧綽堂(字雅儒)進京殿試,候榜期間盤纏告罄,於郊外取材製作麥桿畫於市,王公大臣爭相購買,聚京舉子莫不驚羨。故進士及第,欽點翰林,編修閒暇研磨此畫技藝,日趨完美,形成一門獨特的藝術秘傳於嗣。辭官歸田後回祖籍,開始在仙桃流傳,並逐步形成與仙桃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桿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氏麥稈畫
  • 分類:工藝品
  • 地區:中國
鄧友譜簡介,履歷,特點,工藝流程,文獻記載,

鄧友譜簡介

鄧友譜,字圃園,號硯軒,1950年生,湖北省仙桃三伏潭鎮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長江民間文化》湖北省傑出十大工藝美術大師之一,江漢書畫院院長﹑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海內外書畫藝術聯誼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方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原書畫研究院會員、仙桃市民間文藝家、仙桃市書畫家協會會員。
鄧友譜鄧友譜

履歷

14歲國小畢業,考入夏市國中,因父親的歷史原因問題清理輟學後,就跟父親學刻皮影跟母親學剪紙,(母親是竟陵人乃剪紙世家,其曾祖和祖父為旅法剪紙大家),在他們的藝術薰陶下,也愛上了麥桿畫,先拜競陵畫師葉澤沛為師,學習書法,繪畫,文革中又與豫中管城龔振州教授投緣結情,收為入室弟子,篆刻獲85年全國美展特優獎,《曙光》、《陽春三月》、《漁樂圖》獲省展銀獎。90年開始麥桿畫的創新,全面地繼承了祖傳及父輩製作工藝,並大膽吸收剪紙、貝雕樹皮畫羽毛畫、書法、國畫、烙畫等儲多藝術元素,製造出了既有傳統技藝,又有現代審美意識的淺浮雕麥桿畫,其藝術底蘊古樸典雅,端莊秀麗,栩栩如生,充滿了濃郁鄉土氣息。《國色天香》、《仙女撒花》、《嫦娥奔月》、《桃李滿天下》、《延安頌》、《長城》等作品首創荊楚獨特之風格,開鄂渝現代派麥雕畫之先河,98年湖北電視台拍攝了麥桿畫的專題片《荊楚絕技》。《春雁南歸》獲97年香港回歸銀獎,《春潮》、《桃李燦漫》、《紅樓二十釵》、《竹林七賢》、《廣陵散》、《虎溪三笑》、《鬧天門》、《楊門女將》被國內外多家藝術館收藏和購買。《九九翰墨藝術畫庫》、《民族騰飛杯中國書畫大展》、《跨世紀中國書畫藝術經典》、《長江民間文化》、《沔陽民間藝術》、《長江中遊民間文化藝術》均有作品收錄,《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仙桃日報》都作了專篇報導,並載入市志。
鄧氏麥稈畫鄧氏麥稈畫
2008年鄧氏麥桿畫世界傑出華商協會達成常年製作禮品專項合作協定,其作品遠贈亞非、歐美十多個國家,汶川地震中,我們將價值二十多萬元的麥桿畫捐獻給了災區。同年,在杭州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大展中《仙女撒花》獲銀獎,在中國第八屆藝術中,麥桿畫《百幅觀世造相》獲特別獎,《水滸一百零八將》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銀獎,全省金獎。2009年新春作品《清明上河圖》入選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精品大展,同年11月,《瓊樓玉宇》獲第十屆中工美大師作品展金獎。2010年6月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2010年11月獲第三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展珍品獎,並被珍品館收藏;2011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獎;201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麥稈畫麥稈畫
鄧氏麥桿畫成為了仙桃市的第一張藝術名片,鄧氏麥桿畫進入了復興時代,鄧友譜的麥桿畫就以第一代傳人鄧綽堂的官號“雅儒”命名為《仙桃市雅儒堂麥稈畫院》作為牌匾和院名,又交替給了第七代傳承人鄧小軍、鄧佑軍,及全畫院的二十多位才藝高超的工友及同仁們。
鄧小軍是鄧友譜的兒子,也是他的高徒。2012年12月,39歲的鄧小軍被授予“湖北美術大師”稱號。從藝10餘年,鄧小軍博學苦練,技藝精進。《和諧頌》、《猛氣渾身》、《乾隆十駿》等麥稈畫分別在省級和國家級美術作品大賽中摘金奪銀,聲名遠播。
鄧氏麥稈畫鄧氏麥稈畫
《九九翰墨藝術書畫庫》、《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書畫大展精品集》、《當代書畫名家精典》、《民族騰飛杯中國書畫大展作品集》、《跨世紀中國書畫藝術經典》、《當代書畫名家詞典》、《跨世紀中國書畫家風采集》、《湖北省工藝美術精品畫冊》等專冊均有作品收錄,《長江民間文化》選入了封面人物專頁。《沔陽民間藝術》、《長江中遊民間文化藝術》、《仙桃電視報》都作了專篇報導,並載入市志。

特點

1.畫幅上以宏篇巨幅見長。
2.構圖上以刀痕烙印線條見長。
3.造型上平面浮雕透雕貼成立體形象見長。
4.風格上以精細寫實見長。
鄧友譜麥稈畫無大紅大紫的色彩,只是麥稈經過加工後的本色,即是泥金絲絹古畫,又如淡墨素淨的文人畫。加上烙出變化多端的線條,更似工筆國畫的表現手法,也有浮雕和鏤空的效果以及國畫似的裝裱、題款、鈐印。鄧友譜的麥稈畫皆為精工製作,鳥的羽毛、人物的服飾和頭飾都可以刻劃得極為精緻,比如鳥的羽毛,就像房屋的瓦片一樣,把壓平的麥稈一片一片地堆砌起來,效果非常逼真,更有立體感。因此製作一副麥稈畫,需要深厚的美術基礎、燙烙畫技術和雕刻技術,讓作品同時具有畫面的美感和透視效果。它的高雅,富麗、寬大,更適於大廳展示,這是其他小型工藝美術品無法比擬的。

工藝流程

選料:選好原料大麥草,而且脫粒不打亂麥稈。
剪段:按麥稈的巔部、中部、蔸部,分段剪、分類放。
熏蒸:用硫磺熏蒸剪好的麥稈。
漂白:用藥物漂白麥稈,使麥稈色變白,不致生蟲。
剖桿:劃破麥稈剖成麥稈片。
刮平:將剖好的麥稈片削薄刮平。
貼塊:分門別類在硬紙上貼成麥草快片。
繪圖:把繪製的草圖用複寫紙印在麥草片上,
刻象:用雕刻刀沿物象外線刻下來,雕刻時要十分講究刻刀技巧,細線、圓線用小刻刀,粗線、直線用大刻刀,因形施藝,刻出不同效果的線條。
熨烙:用電熨斗、電烙鐵在畫上燙出線條和陰影部分,使其具有色彩空間感和遠近層次感。
貼畫:模擬建築浮雕、剪紙鏤空,分先後順序貼上畫中物象。
裝裱:將製作好的麥稈畫裝裱修飾,組裝上框進行包裝。

文獻記載

麥稈畫又稱麥秸畫等,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鄧氏麥桿畫大致形成於清同治年間,湖廣沔陽州舉子鄧綽堂(字雅儒)進京殿試,候榜期間盤纏告罄,於郊外取材製作麥桿畫於市,王公大臣爭相購買,聚京舉子莫不驚羨。故進士及第,欽點翰林,編修閒暇研磨此畫技藝,日趨完美,形成一門獨特的藝術秘傳於嗣。辭官歸田後回祖籍,開始在仙桃流傳,並逐步形成與仙桃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桿畫。
鄧氏麥桿畫鄧氏麥桿畫
鄧氏家譜載,麟祥公於乾隆年間在河南南陽就以金燦燦的麥稈編織戒指、菱角、繡球、蟈蟈籠、萬花簍、玲瓏圈等小孩玩具走街竄巷地叫賣來養活家室老小,因一手好書法,後又用麥稈劈片做喜聯、壽幛,在當地鄉村很有名聲,鄉里人稱呼為“鄧麥稈”,因逃被兵亂,舉家南遷後,也是以麥稈活計謀生。被一家木工作坊師傅看中,就為家私用麥片雕刻一些小型的壽桃、五蝠、夔龍、丹鳳、卷草等吉祥圖案貼上於倚靠上、床沿上、桌牙上 、抽屜上,後做國漆,非常好看,尤如金片,貝殼鑲嵌一般,工余後還將以上的這些圖案貼於紙上出賣,所以江南人非常看好,由於他手藝越做越精,“鄧麥稈”的名聲越來越大,輾轉反側,後定居於湖北監利蓮子湖。據清史《藝鏡》載雲:乾隆於湖廣民宅視一中堂對聯均為麥稈而成,懸於壁,書道遒勁,色澤輝煌;購於宮,愛如珍寶。曰: “得此畫,勝百十佳麗耳”。故言此,他的墓碑一面就可有“天子盛譽”四字,榮臻鄉梓,輝耀族宗。
只至太高祖:鄧綽堂,字雅儒,翰林學士<家譜載>。他學思敏絕,能書善畫,二十五歲進京應試,考畢,在京師侯榜期間,因盤纏告罄,囊中空澀,忽想起祖輩的麥稈編織及剪貼絕活,就在郊外尋些麥稈回店中試做了一些喜聯,壽幛及各樣吉祥圖案,粘在大紅灑金紙上,非常雅致,一些文人墨商,歌館樓榭,爭相購買懸掛,故名噪京師,他書室的匾額題為《麥翰齋》,因上書直諫受貶,七十四歲告老回鄉,為鄧氏麥桿畫的第一代官方傳人。
太祖:鄧之熬,繼承祖業,三十四歲中舉,仕途不暢,在鄉中教館課徒,併兼做麥桿畫,他的學館匾額題為《麥翰書院》,成為鄧氏麥桿畫的第二代傳人。
高祖:鄧天相,性格豪放,愛抱不平,因為其兄天國的田地官司受累,又因大姓的欺詐,所以從監利蓮子湖遷至沔陽范溉關下關曾家垸定居。他的麥稈小品畫均為湖南、武漢、荊襄、天津等地的富商購買,買田置地,如范關的鄧家潭,鄧家巷等,家中較為殷富,又為范關的族家操辦起了民間匾牌鋪,成為了鄧氏麥桿畫的第三代傳人。
鄧氏麥稈畫《清明上河圖》局部鄧氏麥稈畫《清明上河圖》局部
曾祖:鄧明早,在他的一生中麥桿畫比歷代都要輝煌,除了傳承家父的手藝外,還拜了天門岳口的孫畫匠為師,學習水墨丹青,專攻佛教、道教的神仙人物畫,由於年年水災,故從范關遷至三伏潭提街後,就用麥片雕刻佛道神仙。如他創作的《道教神仙百圖》、《佛僧百圖》、《廿四孝全釋圖譜》、《名將名相圖譜》、《龍鳳圖譜》等,件件絕倫神品,個個形象逼真,刀法點染流暢,做工精細入微,神情畢致,藝界聳聞。他的門匾為《麥翰鋪》,註:可惜這些神品或毀於日寇的鐵蹄或消失於帝國的魔掌。據我親聞目睹,有一批軸卷在文革中被批為四舊,封資修的產物而焚燒於烈焰之中。他成為鄧氏麥桿畫的第四代傳人。
祖父:鄧學善,因5歲父親去逝,隨母親紡紗織布為生,7歲幫人家放牛,16歲上船撒大網,成為了一個趕工掙錢的好把式,直到我父親鄧道清8歲輟學後又重操祖業,搞起麥稈作坊,他26歲時,因書法手藝極精,被國民黨武漢警備旅筆試後在某營做文書,不到一年,國軍敗撤四川,父親行軍到宜昌時告病假回鄉務農,以麥稈作畫和雕刻皮影出售為業,並將祖傳的某些圖卷與母親精心補作和修善,到四清運動時,因被視為歷史污點和搞封建為由而被專政,勞動改造,但每次批鬥後,還不間斷地在深夜用綁紮後青腫的手臂偷偷地製作,光文化革命中紅衛兵就操了四次家,翻箱倒櫃地將所有的麥桿畫剪紙畫、皮影全部搶走並焚燒,唯一的一幅觀音麥桿畫壓在牛棚的牛草堆下才得以倖免,我記得父親和母親幾天都沒有吃飯,傷心倍至!他仰天長嘆,難道五六代先輩的這點千劫萬藏的藝術遺產真的是觸犯了天規嗎?從此,終斷了父親的製作,鄧氏麥桿畫在這十多年中似乎進入了枯絕的年代,他是鄧氏麥桿畫的第五代傳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