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國故城

鄢國故城

鄢國故城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是西周時期的古城,屬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對研究古代人類生活習俗、勞動生產、社會發展、城池構築等有參考價值。

19世紀60年代初步勘探,1975年、1978年,鄢陵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兩次進行挖掘整理,遺址出土夾砂陶、磨光黑紅陶、彩陶等殘片實物。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鄢國故城遺址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鄢國故城
  • 地理位置: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
  • 開放時間:2013年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在地區: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
  • 批准文號:7-0304-1-304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7-0312-1-312
  • 時代:西周
  • 批准時間:2013年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意義,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19世紀60年代,全國組織文物普查時,考古專家劉東亞、安志敏對鄢國故城遺址進行考證,認定時代是西周初期,經過初步勘探,對鄢國古城的文化堆積、文化內涵、文化特徵、時代延續、發展序列等,有了基本的定位。
1975年、1978年,鄢陵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兩次對鄢國故城遺存進行了挖掘整理,並且對該遺址出土的實物進行了登記。

文物遺存

鄢國故城位於鄢陵縣城北9公里彭店鄉古城村一帶。據史書記載,在西周初期,鄢為妘姓之國,即古鄢國。由於受數千年自然和人為的改變,其原貌遺存甚少,僅存部分城牆。
鄢國故城遺址外城經數千年自然和人為的改變,原貌遺存甚少,城牆遺址部分殘留,長度約300米,高度1—8米不等;內城在遺址北部,呈正方形,面積為4萬平方米,基高於外城4—6米,是古鄢國的紫禁城。
該遺址內隨處可見不同時期遺留下來的各式各樣的陶器,如《鬲足》、《鼎足》、《扁足》及大量的夾砂陶、磨光黑紅陶、彩陶等殘片。

遺址意義

鄢國故城遺址,是黃淮流域為數不多的早期歷史文化遺存,可謂歷史悠久。鄢國故城為土夯層築城,其構築模式、構築方法,在我國早期城池建築史上,實屬罕見。其築城方式獨特,分內外兩城,內城為紫禁城,又高於外城,這在我國古代築城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出土的有彩陶罐、素陶、紅陶背水壺、陶缸、陶杯等,紋飾有網狀方格、三角紋、帶紋、水波紋,紋飾多樣,豐富多彩,這些都屬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對研究古代人類生活習俗、勞動生產、社會發展、城池構築等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遺址保護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鄢國故城遺址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鄢陵縣人民政府在鄢國故城遺址樹立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牌。
2007年4月,鄢陵縣文管所組織專業人員製作了鄢國故城遺址的保護檔案,編寫記錄檔案由主卷、副卷、參考卷組成,存放於鄢陵縣文管所。
鄢國故城遺址的日常保護管理工作由鄢國故城遺址民眾保護小組負責。鄢國故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內城的鄢國故城保護標誌牌為中心向南擴2000米,向東、西、北各擴60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範圍四周邊線向外各擴300米。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