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蒲寧創作中篇小說)

《鄉村》是俄國作家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10年。

《鄉村》主要描寫了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期農村落後的生活狀況,描寫了那個時代各階層的生活面貌,體現出俄羅斯人既有野蠻愚昧、守舊不開化的一面,又有嚮往光明、渴望新生活的一面。

蒲寧以其獨特、細膩的筆鋒在《鄉村》中展現了莊園貴族文化衰敗後的俄羅斯農村中可怕、貧瘠、非人的生活及鄉村居民精神的空虛與無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村
  • 外文名稱:Деревня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俄】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
  • 發表時間:1910年
  • 字數:約7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克拉索夫兄弟倆:哥哥季洪精明能幹、貪婪慳吝,很快從一個小商販變成了擁有莊園和店鋪的老爺。因為誘姦了一個使女,受到良心的譴責。為了擺脫靈魂的苦難,他花了一筆錢將使女嫁給了一個惡棍無賴。弟弟庫奇瑪一心想成為作家,但城市生活使他一無所獲、墮落放蕩。走投無路中他回到哥哥的莊園。鄉村生活曾一度使他陶醉和快樂。但農民的愚昧落後和野蠻醜惡又使他痛苦迷惘,不知所措。最後只有和哥哥離開這裡,重又回到沉淪的城市生活中。

創作背景

20世紀初期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年代,俄國農村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到處充滿著飢餓、痛苦、死亡,酗酒、兇殺、鬥毆現象頻頻發生,男女老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景象在蒲寧的小說《鄉村》中都有描述。

人物介紹

季洪
季洪很能幹,“他能夠從百忙之中抽出身來,又做貿易,又進貨,基木上每天都要到日莊看看,像只老鷹似的注視養每一寸土地”,但他對女性比較冷漠,表現出自私、卑鄙,對莊園的外號油餅的老頭也冷酷無情。在油餅受了風寒又勞苦不堪之際,也沒有體現出任何同情心,不順心就一巴掌打過去,打得油餅暈頭轉向,顯示出老地主的醜惡嘴臉。雖然這樣,他的命很不好,知道自己不能做父親以後,就顯得毫無生氣,人一下子就老了,村莊也難以維持下去,死亡的陰影時刻跟著他。
庫奇瑪
季洪的弟弟庫奇瑪喜歡讀書,總是說自己是無政府主義者,但他又不明白什麼是無政府主義,一心只嚮往讀書,但在當時的社會中他是不能如願的。為了生活他想做事,他托人、找人、請求,但結果只是失落,失望之際他放縱於閒蕩,成為人們眼中的笑柄。除了自己身上的一口小箱子和一把雨傘,他一無所有,上了年紀還孤身一人住在客棧里,經常挨餓,境沉極其悽慘。
謝雷依
謝雷依有一屋子的孩子需要養活,他身體瘦弱,穿一件又髒又破的皮襖,頭頂上的暖帽更是沒法形容。秋天他蓋了一間房子讓全家人棲居,但由於沒有好好預算,花光了所有的錢,冬天來臨後,他沒有錢買燃料,也沒有錢吃飯,只能把屋頂拆了當柴燒,冬天一家人只能住在沒有屋頂的屋子裡,境沉非常悲慘。雖然生活過成這樣,整個冬天他還一直閒坐在家裡,在飢餓中期待著美好的工作和生活,這就是現實,蒲寧用犀利的筆觸描繪了農民的愚昧、落後、懶惰的現狀。
啞巴廚娘
啞巴廚娘因為不能完整的說話,使他與季洪同居了很長時間並有了孩子。但命運多舛,一次睡夢中她壓死了孩子,自己也被拋棄。
老侍女
己過中年的老侍女後來嫁給了季洪,她懷了好幾個孩子,但都是女孩,全都夭折了,這對她是很大的打擊,使她走起路來像鴨子,鼻孔黃腫,頭髮稀疏暗黃。最後一次懷孕對她來說更為難過,季洪對她動輒打罵,她只能背地祈禱,祈禱孩子能順利降生,如丈夫所願。幾乎每夜她都悄悄下床,費力地跪在地上,悲哀地望著神像,然後在苦惱的爬起來。在廚娘孩子睡過的搖籃邊,她總是坐在地上,一面搖養搖籃,一面可憐的唱著一支古老的搖籃曲,心裡還裝養祈禱。在她生最後一個死嬰前,她還在睡夢中呻吟、尖叫,充滿著喜悅,又有著難以擺脫的恐懼。這給她帶來無盡的心理折磨,致使她倒下去再也沒有醒來。
新媳婦
新媳婦很漂亮,但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美麗得到丈夫的寵愛,丈夫對她經常大打出手,對此她如果反駁一句,就會遭到馬鞭的抽打,使她深受精神與肉體的折磨。季洪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認為自己有機可乘,可以使新媳婦為自己生個孩子。季洪找了一個藉口說莊園無人維持治安,羅季卜當過兵可以擔此重任,趁機他把羅季卜夫婦安排在自己身邊。只要有機會,季洪就故意接近新媳婦,很快新媳婦便成為他的生育工具,但他的夢想很快破裂了,新媳婦不會生育。季洪趕走了他們,後來羅季卜去世,季洪又把新媳婦轉嫁給他人。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鄉村》真實地展現了俄羅斯農村貧困衰敗的景象,揭示了在醜惡畸形的文化狀態中真、善、美、和諧的毀滅,不僅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農村現實的寫照,更是整個俄羅斯千百午歷史的寫照。在小說中蒲寧借用流浪漢巴拉什金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俄羅斯整個是鄉村,你要牢牢記住這一點!”悲憤之情溢於言表一個國家能造就一個民族,一種環境會能培養一種性格,受宗教意識影響深刻的俄羅斯民族,形成了他們懶惰、冷漠、麻術的性格,溫順和忍耐成為他們一切悲劇的源泉沒有歇斯底里的吶喊,沒有毅然決然的反抗,一切都那么順從,無疑對悲劇的展開起到了最好的鋪墊作用,而《鄉村》無疑是一個推動力,它促使風雨飄搖的俄國社會深省,蒲寧從整個國家的角度,歷史地、全面地思考了這個問題,來化解整個社會的“悲”。

藝術特色

敘事結構
《鄉村》的故事發生在1905年俄國第一次民主革命前後,由克拉索夫兄弟倆合而分開,分了又合的人生經歷組成。作品中有兩個中心人物,通過他們的相互關係,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按照啟、承、轉、合的程式進行描寫。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恪守俄羅斯中篇小說的傳統的。但這只是《鄉村》故事最表層的,框架除此之外,或者更確切地就是在這個框架之內,它的構成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基本環節,都和傳統的封閉式結構完全不同。
《鄉村》完全弱化了傳統觀念中的情節,大膽開放,靈活自由地展開描寫,從而大大豐富和擴展了自己的藝術容量。
《鄉村》從開端到結局,整個結構都是開放的。這種結構形式很有些像電影,採用靈活機動的自由剪接,即所謂的蒙太奇手法、使許許多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通過不同的線索,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融合成一個豐富多采的藝術有機體,它不是死死封閉在一個事件、一對矛盾的演變的狹隘框子裡。傳統意義上的情節主線不見了,情節因為被分散而弱化,間時又被兩個主要人物的不同經歷貫穿在一起,所以雖分散而不零亂。《鄉村》的總體式結構仍是嚴密統一的。結果是小說的篇幅雖不很大,時間的跨度和空間、地域的範圍卻非常廣闊,蘊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時間上,它將過去和現在及人們對未來的思考交織在一起,包括從19世紀60年代的農奴制度廢除前夕直到1905年革命失敗後的反動歲月;空間上,它深入到社會現實中人們生活的婚姻、家庭、倫理、財產、政治上的生死搏鬥及精神世界、思維特徵等幾乎全部領域;地域上,它涉及當時的整個俄國的城市和鄉村。通過這種極為廣闊的藝術描寫,較成功地展現出當時整個俄國的社會風貌及其命運。
人物形象
蒲寧用細緻的筆法描寫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們遵守傳統,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為了家庭可以不顧一切。她們心甘情願地服侍丈夫,不注重享受物質生活,只是無私的奉獻。但當時的社會回報給她們的只有摧殘和凌辱,她們只能是生育工具和男性奴役的對象。
同這些悲慘女性的人生一樣,《鄉村》中的男性人物也大多是悲劇形象。他們雖然很能幹,但因冷酷、自私、猥瑣等缺點,生活依舊過得很悲慘。

作品評價

俄國作家高爾基:“蒲寧的《鄉村》將成為推動力,它將促使風雨飄搖中的俄國社會深省,應考慮的已不僅是農民,甚至不僅是一般的人民,而是俄國能否存在下去的問題。”
俄國馬克思主義評論家沃羅夫斯基:“重要的‘人類文獻’”,一部“出眾的”、“絕頂真實的”和“不折不扣的才華橫溢的”小說。

作者簡介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憑藉作品《米佳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