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射遺樂

鄉射遺樂

鄉射遺樂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音樂。流坑村位於樂安縣西南部,鐘靈毓秀,資源豐富,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譽為“千古一村”。古時的流坑村因文教發達、仕官輩出,村中遺存的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厚重的文化沉澱,是探索樂安民間藝術不可多得的資源寶庫。“鄉射遺樂”即是這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射遺樂
  • 分類:民樂
  • 地區:江西撫州樂安縣
基本信息,基本簡介,發展歷史,保護措施,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鄉射遺樂
所屬地區: 江西 · 撫州 · 樂安縣
鄉射遺樂鄉射遺樂
遺產編號:Ⅱ-26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8
申報人/申報單位:撫州市樂安縣
遺產級別: 省

基本簡介

據流坑村族譜記載,流坑的“鄉射遺樂”是明末在南京任刑部尚書的董裕帶領族中子弟到宮廷樂隊學習所得,並世代傳承至今,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發展歷史

“鄉射遺樂”之所以延續至今,是因其獨特的演奏內容和形式。“鄉射遺樂”俗稱“小吹會”,演奏樂班一般由9至12人組成,主要樂器有:二胡、三弦、琵琶、嗩吶、板胡、高胡、月琴等。演奏的主曲牌有:“朝天子”、“風入松”、“浪淘沙”等。從其音樂曲牌名稱、風格以及樂隊所使用的樂器,能領略到古時皇家宮廷音樂的濃厚色彩,表演曲目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古典民族音樂的精華。單從其音樂風格來對比,應屬於宮廷音樂中的“朝會樂”或“朝宴樂”。
“鄉射遺樂”有其獨特的演奏形式。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樂班全體人員頭戴禮帽,身著長袍馬褂,到村中大戲台進行隆重的音樂演奏。而在平時,每當村中有大型祭祀活動或村中有地位、有權勢的人遇有喜事時,樂班人員須穿戴整齊,在兩個高腳提花大燈籠的引領下,一路吹打到演出場地,先由班首裝香點燭,燃放鞭炮,並高聲報出喜慶人家的姓名和喜事或祭祀活動的內容,而後再根據主人的要求或祭祀活動的內容演奏不同的曲牌,氣氛莊重熱烈。
“鄉射遺樂”的傳承同大多數傳統民間藝術一樣,只是口授心傳,這對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加上歷史等諸多原因,“鄉射遺樂”瀕臨失傳。流坑的“鄉射遺樂”樂班仍有活動,但規模縮小,藝人大多數是古稀、花甲之人,年輕人大多迫於生計,或其他原因都沒有繼承和學習。“鄉射遺樂”僅限於流坑一地演奏,不準出村活動,還規定不得將音樂傳授外村人。因此,培養和組建新的樂班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保護措施

為保護和傳承好“鄉射遺樂”,2005年,樂安縣投入40多萬元資金,企業文化工作者用近三年時間對“鄉射遺樂”進行搶救性挖掘和整理。數次派員深入到流坑村進行實地採訪、記錄,先後完成了“鄉射遺樂”最具代表性的“朝天子”、“風入松”、“浪淘沙”等三首曲牌的記譜、錄音,組織和指導流坑村樂班進行系統的演奏排練,樂班人員已能熟練演奏上述曲譜。2007、2008年,流坑演奏班的民間藝人分別在流坑文館、縣影劇院和撫州湯顯祖大劇院等地進行了公開演奏,美妙的旋律仿佛讓人置身於古代皇宮宴會之中,使更多的人欣賞到這一獨具魅力的千古絕響,瀕臨失傳的皇家絕響重放異彩。2008年6月,“鄉射遺樂”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