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與寧夏陝西山西三省區毗鄰,同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共同構成內蒙古自治區黃河“金腰帶”上的“金三角”。 改革開放之前,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緩慢,是內蒙古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全市8個旗全是貧困旗。但改革開放尤其是1994年以來,鄂爾多斯市緊緊抓住國家能源戰略西移的絕好機遇,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促進了經濟的騰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 總面積:8.68萬㎞2
  • 人口:194萬人(2010年)
  • 相關信息鄂爾多斯市已成為內蒙古
鄂爾多斯市,相關信息,形成原因,

鄂爾多斯市

全市轄7旗3區,總面積8.68萬㎞2,人口194萬人(2010年)。鄂爾多斯市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496億噸,約占全國的1/6。鄂爾多斯市境內有我國目前最大的世界級整裝氣田——蘇里格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5000億m3,是我國實施西氣東送的戰略要地。市境內還有探明天然鹼儲量6000億噸,食鹽1000億噸,芒硝70億噸, 石膏儲量35億噸,石灰石65億噸,高嶺土65億噸。全市有可利用草場470萬hm2,年產阿爾巴斯白山羊絨70多萬kg,羊毛1000萬kg,皮張230萬張。市境內有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的成吉思汗陵和銀肯響沙、恩格貝等馳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同時,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是黃河中上游嚴重水土流失區和西北、華北地區主要沙源地,被國家列為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最具影響、對實現全國近期生態環境建設目標最為重要的地區之一。在這一片土地上,曾經以:羊;煤;土;汽而著名於世;從而帶動地域經濟,誕生了“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鄂爾多斯經濟現象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相關信息

鄂爾多斯市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市。鄂爾多斯經濟是以工業為主體的經濟,從該市工業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鄂爾多斯經濟現象”的形成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市工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 1949~1980 年是工業經濟低速運行階段。1949年鄂爾多斯市能夠稱之為工業的只有8座小煤礦,年產量6.8萬噸,工業總產值194萬元,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1%。1980年全市有工業企業458個,總資產2.08億元,涉及煤炭、紡織、醫藥、建材、機械、食品等行業,總產值1.19億元,工農業產值之比為44.8﹕55.2,農業仍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2) 1981~1993 年是工業發展的“蓄勢待發”階段。1980年以後,隨著國家能源戰略的西移,東勝煤田準格爾煤田、達拉特電廠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相繼開工,與此同時,鄂爾多斯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也大規模展開,為鄂爾多斯市工業發展帶來了絕好的機遇。鄂市以此為契機,大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建成了一批規模較大的工業項目。到1993年,工業企業發展到491個,資產總額達到24.1億元,實現利稅1.69億元,工農業產值之比調整為53﹕47。工業開始占據鄂市經濟的主導地位,基本形成了煤炭、紡織、化工、電力四大支柱產業。(3) 1994 年至今是工業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階段,工業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此間經濟總量急劇擴大,內部結構顯著改善,工業企業發展到9063個,資產總額296億元。到2000年三次產業比重已調整為16﹕58﹕26(1978年為45﹕28﹕27,1995 年為34﹕41﹕25),完全實現了從以農牧業經濟為主導向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歷史性轉變,形成了絨紡、煤炭、化工、電力、建材五大支柱產業。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生產加工和銷售量占全國的1/2、全世界的1/3 。以神華集團神東公司、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公司、萬利和伊盟煤炭集團為主的煤炭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達4000萬噸,占自治區的60% ;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達拉特火電廠、國華準格爾火電廠總裝機容量在200萬KW以上。 1995-2000 年,全市GDP由49.74億元增加到15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遞增19% ;人均GDP由3992元增加到10774元,是自治區平均水平的1.9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7.9% ;全市財政收入由4.44億元增加到15.74億元,年均增長28.8% ;工業經濟持續高速高效運行,全市工業資產年均增長37.5% 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2.7% ,比自治區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7.4,連續七年奪得自治區第一,實現利稅年均增長22.7% ,工業總量由1990年的自治區倒數第三位躍居自治區第二位(僅次於包頭市);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02元,年均增長13.5%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3元,年均增長14.4% ;農牧區貧困人口由1993年的52.3萬人減少到1999年的13.7萬人(2000年因災返貧使貧困人口達到19.59萬人)。2000年全市人均GDP、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自治區第二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居自治區第三位。鄂爾多斯經濟如期實現了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前列的奮鬥目標,創造了“鄂爾多斯經濟現象”。
“十五”期間,鄂爾多斯市累計實現GDP1586億元,是“九五”累計完成數的3倍,十五末,鄂爾多斯日均創造的價值(增加值)為5年前的3倍,相當於1955年一年創造的價值;2005年,鄂爾多斯財政收入達93.4億元,為“九五”末的近6倍,年均增長41.9%,2006年更是以56%的增速和145.86億元的總額躍居全自治區第一位!

形成原因

鄂爾多斯經濟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國家能源工業向中西部的戰略轉換,對於鄂爾多斯經濟崛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這並不能完全解釋鄂爾多斯經濟崛起的原因。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明確經濟發展思路,正確實施開放戰略
“八五”、“九五”期間,鄂爾多斯上下一心抓經濟,重點突出抓工業,集中精力在工業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全面重塑重構了鄂爾多斯發展經濟的思路。
1979年鄂爾多斯市在自治區率先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引進日本成套技術和設備,建立了伊盟羊絨衫廠(鄂爾多斯集團公司)。之後,鄂爾多斯市又先後引進國內投資,建設了準格爾煤電、東勝煤田、拉達特火電、萬家寨水電等重大項目,這些項目已成為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992年以來,為了加快開放步伐,鄂爾多斯市先後設立了6個開發區,以此為視窗, 力爭在高新材料、生物工程、高載能產品開發等領域取得突破,至今,部分開發區已顯示出較好的發展前景。“九五”期間全市累計利用外資達到39748萬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8.6倍。
組建企業集團, 推進產業化、規模化進程
90年代初期,鄂爾多斯市“抓大放小”,在自治區率先組建企業集團,使產業優勢迅速聚集,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以來,又按照“以產業組建集團、以集團帶動產業”的發展思路,著力扶持年利稅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的發展。經過幾年培育,已有31戶企業達到上述規模,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其中四大集團(鄂爾多斯羊絨集團、伊煤集團、伊化集團和億利集團)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的34%,上交利稅占全市財政收入的20% ,已構成了鄂市工業經濟的強大支柱。鄂爾多斯羊絨集團1995年龍頭企業B股上市,1997年增發B股,2001年又增發A股,三次融資24億元人民幣。1995年集團被國家統計局等授予“中國羊絨製品大王”稱號。2000年集團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0.7億元,創匯1.1億美元,實現利稅4.4億元,其效益水平雄居全國紡織行業榜首。鄂爾多斯工業化的發展,基本上始於1979年當時亞洲最大的羊絨加工企業-鄂爾多斯羊絨衫廠的建成,它的建立曾被中國有識之士稱為“中國羊絨工業的一次革命”,也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羊絨工業史上的一次壯麗日出”,同時標誌鄂爾多斯地區工業化的開始。
市旗經濟一體化,實行開放創新
以“四大集團”、“四個層面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統攬工業經濟全局。
這一開創性舉措既有利於資源整體最佳化,企業整體發展,又有利於資源多層共享,企業共同發展,並且“四大集團”、“四個層面企業”、“工業園區”都要對內外開放,以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從而促進資源開發,推動企業發展。“抓大以求強,放小以求活”這一理念靈活地運用到經濟管理中,在抓大過程中壯大公有工業,在放小過程中發展非公有工業,又內含著非公有小企業向非公有大企業的轉化。市旗經濟一體化。打破過去產業趨同、重複建設、畫地為牢、資源封鎖、各自為陣的發展局面,使優勢資源最佳化組合,形成強有力的“拳頭”經濟,如鄂爾多斯集團擁有全國羊絨衫35% 、全球羊絨衫25%的市場份額,伊化擁有全國小蘇打70%的市場份額,從而帶動了旗區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2000年,8個旗市中有6個財政過億,其中東勝市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29813萬元,列全國縣(市)第75位,內蒙古自治區第l位。
立足資源優勢,實施資源開發與轉換戰略
鄂爾多斯物華天寶,是一個難得的資源富集區,初步探明有8大類48種礦藏,有優質豐富的煤氣資源;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的非金屬礦產;馳名中外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優質中草藥遠近聞名。鄂爾多斯市資源富集,而資金、技術、人才相對缺乏。為此,必須進行資源的加工轉換和綜合利用,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商品優勢,實施資源開發和轉變並重的戰略。近年來,該市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通過“拉動聯動、增收增效”,大力加強農牧業資源的綜合開發,不斷延伸農畜產品的加工增值鏈。二是以最佳化資產增量結構為核心,通過骨幹項目啟動加工產業群的發育,構築起新的產業體系。三是正確處理支援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與發展地方經濟的關係。鄂爾多斯市為國家、自治區的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確保重點項目不受干擾。國家重點工程的建成投產,不僅對該市工業經濟和財政的貢獻逐年提高,而且有力地帶動了地方工業、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和市政建設的發展。如準格爾煤田10年來的開發,使薛家灣由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發展成為擁有6.4萬人口的明星城鎮,1999年8月準格爾旗政府也由沙圪堵鎮遷至薛家灣鎮
進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最佳化資本結構
在黨的“十五”大召開之前,鄂爾多斯市就超前構築,按照“支柱產業集團化、骨幹企業公司化、中小企業民營化”的思路,旗(區)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大力推進中小企業轉制;對集團公司成員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1995年以來,鄂爾多斯市又大力扶持鄂爾多斯、伊煤、伊化、億利四大集團成功實施低成本擴張,在自治區率先實行股票上市,融資近40億元,約占自治區的1∕3。這些企業先後進入全國500家重點企業行列。1995年9月,經國務院證券委同意,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市證券管理辦公室於9月8日正式發文,決定從上海市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額度中分配給鄂爾多斯羊絨衫廠11000萬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鄂爾多斯羊絨衫廠更名為“鄂爾多斯羊絨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注重人的作用的發揮
一方面是調動領導幹部的積極性。原伊克昭盟黨委公開向社會承諾:“三年不脫貧困帽,自摘頭上烏紗帽”。對盟直處局的要求是如果部門工作在自治區排名位次下降,有關領導要降職。盟內8旗實行“座位制”,經濟發展速度和運行質量居第一位的旗獎10萬元,第二位的獎8萬元,其中旗委書記、旗長可各得1萬元。排名最後的旗領導,第一年降薪,第二年免職。達拉特旗經濟下滑,原盟委堅決果斷地進行調整,結果該旗面貌很快煥然一新。另一方面是全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該市逐步建立了“理性溝通、高能激勵、剛性約束”的機制。“理性溝通”是指理解企業家,信任、保護企業家。對企業家政治上給待遇、工作上關心愛護,為企業家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在鄂爾多斯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三大企業總裁隨時隨地有見市委書記、市長的權利。“高能激勵”是指對有貢獻的企業家實行重獎,鼓勵企業家成長。“剛性約束”是指企業家實行“風險上崗制”,廠長、經理不繳抵押金不能上崗,連續兩年虧損就地免職。從而造就了王林祥張雙旺、等一批優秀企業家隊伍。
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繼高利貸崩盤、樓市泡沫破滅之後,鄂爾多斯曾經新城無人住的“鬼城”標籤,如今又有了新的演繹。近日在鄂市調查發現,寄託著該市“產業轉型”夢想的多個工業園區,入駐企業稀少,開工進度延遲,呈現出一派“工業鬼城”跡象。
一位要求匿名的鄂市人大代表對記者表示,拜全國經濟高速發展所賜,煤炭價格不斷上漲,鄂爾多斯以高額財政收入、用10年時間拯救了康巴什“鬼城”。再來這么多“工業鬼城”,鄂爾多斯靠什麼拯救?可以預見,鄂爾多斯很難維持高速發展態勢,財政資金也無法支撐過去那樣的大手筆投資,政府應及時反思,修改決策和行為。
“不管是城市大拆大建,還是工業園區大躍進,只要出了問題,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孫大乾說,在大拆大建中,那些農牧民看似獲得了不菲的拆遷款,但這些拆遷款在“錢生錢”的風潮下,多數以高利貸流進了樓盤中,最後凝固在大量的爛尾樓的鋼筋水泥堆里。
在當地開了五六年計程車的杜師傅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伊旗的房子太貴,他買不起,他申請了公租房,但價格並不低。以60平米的公租房為例,每平米的月租金為15元,這樣算下來,每年的租房費用約1萬多元,與私房出租價相差無幾。如果按100平米計算,更無優惠可言。
“伊旗的物價比你們北京還貴,再加上企業少,就業機會不多,打工的都走了,陷入惡性循環,經濟能好嗎?”杜師傅憂慮地說。
謹慎鄂爾多斯現象 房價上漲過快或是災難
因大量新樓盤閒置而被稱為“鬼城”的鄂爾多斯,在2012年三季度被爆出房產價格大跌,最低跌至每平米3000元。這不只是中國三四線城市樓市的一個個案,更代表了一批在這些年“地產大躍進”的三四線城市的樓市。
繼鄂爾多斯之後,三四線城市房價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多個城市房價出現大幅下跌。
作為這些年房地產突飛猛進代表的海南,近日也出現了多個城市房價跳水現象。從三亞到海口,尤其是澄邁、陵水、文昌等市縣,開發商開始以低價衝擊市場的新開盤項目,在售老盤甚至以6.4折價格“跳水”。雖然不能說是整體趨勢,但引發的房價下跌徵兆不容忽視。
同樣,有數據顯示,以炒房出名的溫州,2012年前11月市區商品住房銷售均價26734元/平方米,同比下跌8000餘元,幅度達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