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民歌

鄂溫克族民歌

鄂溫克族的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人們即景生情,即興填詞吟唱。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樸的性格;“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扎恩達勒格”是鄂溫克族山歌和小調類歌曲的總稱。自由舒展的曲調充滿了濃郁的山野氣息,明澈而開闊的旋律將對鄂溫克人對故鄉的讚頌勾勒得清新感人,如同湖面的粼粼波光靈動而自由。

2008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申報的鄂溫克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鄂溫克族民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
  • 遺產編號:Ⅱ-106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代表作品,

歷史淵源

鄂溫克族文學脈絡的發展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古代文學,主要包括口頭流傳的自然起源、薩滿神話傳說、薩滿神歌、咒語和祈禱詞等。第二個時期為近代文學,主要包括關於氏族祖先英雄、風俗、風物傳說、寓言、笑話故事以及情歌、兒歌、諺語和謎語等。第三個時期為近代文學,主要包括新民歌、民眾性文學創作活動等。

藝術特色

鄂溫克族民歌具有寬廣、抒情的特點,結構方整對 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覆或變化重 復構成。鄂溫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 使用五聲音階。鄂溫克族民歌歌詞多用頭韻,襯詞較多, 唱抒情性長調時,常喜用帶鼻音的唱法,使感情體現細 致入微。
鄂溫克族喜歡唱歌。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仆的性格。他們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通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的叫故事歌。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別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樸的性格。
鄂溫克族傳統民歌中, 除了單一調式之外, 還有相當數量的交替調式的民歌。其總的特點是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上的五聲調式、其中宮調式民歌、徵調式民歌與羽調式民歌的數量較多, 而商調式民歌與角調式民歌則很少見, 只是在宗教色彩濃烈的薩滿音樂中較為常見。可以說, 鄂溫克族民歌的調式特點, 主要體現在宮調式、羽調式與徵調式民歌中。

傳承意義

鄂溫克族民歌以其精練、凝重的語句和自然純樸的寫作方法, 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鄂溫克族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審美價值取向、宗教信仰觀念、民族生活習俗及獨特的民族精神、卓越的文學創作智慧與才華, 並具有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等多方面的綜合價值。

代表作品

《大雁湖》
《金色的雅魯河》
《母鹿之歌》
《金珠和珠烈》
《為什麼把我嫁給他》
《內胡楞》

鄂溫克族民歌
鄂溫克族民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