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發祥于山東魯南地區臨沂市郯城縣港上鎮北部的樊埝村,俗稱“耍貨”,源於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於民間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誇張傳神等特點。

2014年11月11日,郯城木旋玩具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郯城木旋玩具
  • 申報地區 :山東省郯城縣 
  • 遺產編號:Ⅶ-117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基本信息,工藝概述,民間傳說,工藝特色,傳承意義,傳承人物,工藝發展,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山東省臨沂市
遺產級別:國家級

工藝概述

郯城木旋製品自創始以來,一直以樊埝村為中心,世代相傳,共傳至第19代,並且歷代都有傳承比較典型的人物,對木旋製品進行不斷創新。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郯城木旋玩具以村民樊繼美為代表,生產京劇臉譜、木偶人等,樊埝村木镟玩具的製作完成了由手工向機器生產的方向轉變。有資料顯示,他們加工生產的木旋玩具已形成10大類600多個花色品種,傳統作品有古代人物、虎頭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車、鳥車、八仙花盤、和尚敲木魚、不倒翁、京劇臉譜、花籃、雜貨、木碗、把拉頭子、攆鑽子等。創新品種有胡桃人、小火車、火箭、飛機、大炮、智力拚盤等。產品不但在國家級民間工藝品比賽或展覽中獲獎,被中國美術館、宋慶齡基金會等單位收藏,還出口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100多萬美元。樊埝村成為聞名遐邇的“木镟玩具之鄉”。
郯城木旋玩具

民間傳說

關於“木镟玩具之鄉”樊埝村的來歷,在當地老百姓中廣泛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相傳在明朝成化年間,樊氏始祖樊木從江蘇贛榆逃荒行至沂水河畔,在城西30里的沂河東岸落戶。因迫於生計,便拜鄰村木匠徐某為師學藝。他很快精通了各種技藝,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樊木心靈手巧,他根據手拉皮帶使鑽頭轉動的原理,製成了簡易旋車。開始製作刀把、花棒錘一類簡易的玩具。後來,樊木逐漸摸索出一套製作木镟玩具的技藝。晚年他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孫,後來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動手製作木旋玩具,這個手藝就這樣世世代代傳承了下來。樊木當年落戶的地方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樊埝村”。

工藝特色

郯城木旋玩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於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誇張傳神等特點。部分木旋玩具運用機械原理,玩具能運動,且有聲音伴隨,頗富情趣,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這些看似極普通平凡的木旋玩具,卻包含著古老的文化內涵,而於遊戲中寓意著護生和辟邪的作用。木旋玩具以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的木材為原料,其製作的過程是從“刮樹皮”開始的。刮樹皮就是用鐮刀把楊柳木的樹皮颳去。刮完樹皮後就把木材截成一段一段的,然後這些木材就可以用了。做木旋玩具的木材一般是較粗點的樹枝。樹的主幹部分可以用來做家具,枝枝杈杈的樹枝,留著做不了東西,扔了又可惜,用來做木旋玩具正好。然後開始制毛坯,就是在旋床上先把木頭旋成各種毛坯,做不同的木旋玩具有不同的毛坯。如做棒棒人就分兩部分——身子和頭,做燕車部件就比較多了,車把是一部分,車輪是一部分,車板又是一部分。毛坯做好後,就開始上顏色了。首先是“上粉子”,即在木頭表面塗一層粉子,粉子是滑石粉跟水膠混合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上色的時候能比較均勻。打完底子後要晾乾,晾乾後才能再在上面上顏色。傳統的木旋玩具常用的顏色為桃紅、草綠、艷黃等艷麗的顏色。彩繪所用圖案一般是由老一輩藝人一代代傳下來的,根據不同類型玩具繪以各種花卉、動物等適合紋樣。色彩和圖案都極具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上好顏色後,再放到太陽下晾乾,整個製作過程就算完成了。

傳承意義

子子孫孫在其前輩的言傳身教中,做出各種刀把等日用品以及花籃、花鼓、花槍、高低棒人等玩具,拿到集市、廟會等熱鬧的地方售賣,以補貼家用。這些拙樸的木旋玩具在幾年前還是讓孩子們艷羨的“耍物”,在各種的廟會、山會上兜售,在沒有電游、電視、各類塑膠電動玩具的日子裡,這些來源於民間帶著鄉土氣息的木製玩具組成孩子們最幸福的童年生活,提示著最溫暖的兒時記憶。出生在樊埝村的孩子,都是從童年起便開始跟著父母學這門手藝。樊埝村人多地少,光靠種地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做木旋玩具的手藝被樊埝村人當作了一項農活兒。村上幾乎家家都有“旋車”,村民們平時務農,入冬以後便開始忙碌起來。“樊家堰緊靠大沂河,家家全會做耍貨。耍貨雖然無大用,娃娃拿著笑呵呵。娃娃拿耍貨,不要媽媽馱,騰下媽媽好乾活,多幹活多生產,打敗侵略者不困難。”這首歌謠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編的,從中也可以依稀看到關於當年木旋玩具的生產情況。

傳承人物

“郯城木旋玩具傳人”樊繼美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長大的,從六七歲時便開始幫著大人像學種麥、種花生等農活兒一樣,學著給木旋玩具上上顏色、塗抹點膠水,開始上學後就拿起畫筆幫著畫些簡單的圖案,以後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做木镟玩具。在多年的製作中,樊繼美逐漸的掌握了木旋玩具的製作流程。1970年,樊繼美參軍入伍,在部隊大熔爐里一呆就是7年,在部隊里的樊繼美雖然沒有機會接觸木旋玩具,但是他在這7年裡卻增長了更大的才幹。那時,他在部隊當文書,被稱為部隊里的“小秀才”,而且還在報紙上發表過稿子,也正因為在部隊里7年的磨練,奠定了日後他回家當廠長為村民謀福利的基礎。1977年,樊繼美從部隊退伍。回到村里以後,他又重操玩具製造的舊業,在自己家裡生產木製的玩具,如虎頭槌、燕車、高低棒棒人等。只是,當時樊埝村製作木旋玩具都是家庭式的手工作坊,小打小鬧,產量不大。從此,樊繼美撿起這個從小伴自己長大的手藝,延續起了自己一生都要從事的手藝活兒。

工藝發展

隨著社會對郯城木镟玩具這種民間文化遺產的重視,1985年,樊埝村成立了“木旋製品研究開發中心”,專門進行木旋製品的研製開發。作為一個主要負責人,樊繼美對木旋玩具的研究與開發為郯城傳統木旋工藝的延承與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木旋製品研究開發中心”一成立,當時市外貿局已有70多歲的著名工藝美術師王占倫來做了美術指導,培養出了很多繪畫人才,這些都為樊埝村發展成為聞名的玩具村打好了技術功底。樊埝村郯城工藝禮品廠也在那時順理成章地建立起來了,懂技術又在部隊做過文書的樊繼美被推薦為第一任廠長。樊繼美對玩具探索研究的勁頭也隨之上來了,當時村里主要生產高低棒人,這種玩具相對比較粗糙,由於使用的染料不同,玩具看起來總是顯得土氣,顏色時間久了也會褪色,而且還會發粘。樊繼美就想著怎樣能讓玩具看起來既保有民間傳統的憨厚又能在樸素中有精緻,他開始對染料做了一番研究實驗,把傳統的染料換成油漆,這樣看起來不僅精緻而且還亮麗了不少。樊埝村的木旋因此更加出名。
郯城木旋玩具
當時,做木旋玩具主要是靠“旋車”,而村里用來製作木旋製品的“旋車”一直沿用古老的手工式,費時費力。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樊繼美的帶領下,工藝禮品廠開展了一次以引進新技術為主的生產工具的變革,研發出自動的“旋車”機器,使木旋玩具由手工向機器生產的方向轉變,使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與此同時,樊繼美發現原來使用的顏料質量太差,而且拿在手裡把玩時,顏色會粘在手上,經過試驗,樊繼美選擇了用油漆來上色,這樣顏色既亮麗,又不會掉色,保存的時間也長,使木旋玩具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樊繼美是一個有心人,在外地看到一些木工作品總是要帶回來琢磨,加點減點的就重新做出了他自己心目中的東西。他不但繼承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木旋手藝,還時時在進行創新。有一次,他到濟南出發時看到牙籤盒是柱型的,於是帶了一個回來研究,心裡想著要是換個圓形的帽子肯定要好看,而且他還初步打算在外殼上刻些花紋什麼的,這樣做出來後肯定比原來的好看。說乾就乾,一款橢圓型木製品牙籤盒就在樊繼美的手下研發出來了。
“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 生產工具的改進使樊埝村的木旋玩具進入生產高峰時期,郯城木旋玩具的名氣越傳越遠,經常有國內外的客戶拿著樣本到廠里讓他們加工。他們根據樣本上國外市場上的一些產品,再根據國內市場需要的東西,開始琢磨、設計符合不同國家、地方人們喜好的木旋玩具,如穿著和服的“日本娃娃”、聖誕老人、胡桃人等。做的最早的外貿貨是美國一家叫一美的工藝品公司,他們拿來了木製“胡桃人”的樣本,據說在國外很受歡迎,而且能避邪,樊繼美做出了第一個“中西合璧”的木旋“胡桃人”,美國的客戶很滿意,大批的定單隨之而來。在1985到1989年間,陸續有幾家美國的公司慕名而來。在1989年的一次廣交會上,他們的玩具引起了大量客商的興趣,其中有一個美國客商看中了他們的玩具,僅那一次廠里就順利的拿到了300萬元的定單。但是,由於當時正處於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度階段,工藝禮品廠漸漸走入困境。1991年,樊繼美無奈地離開了廠子。回家後,不甘心放棄的樊繼美又開始在家裡籌備生產木旋玩具,設計了一些如京劇臉譜、木偶人、西遊記人物等現代樣式的木旋玩具。2003年,樊繼美帶這自己的木镟玩具參加青島啤酒節,在這次的啤酒節上,他的玩具被搶購一空,賣的非常的“火” 。在挖掘保護老產品的基礎上,樊繼美不斷創新,使木旋製品銷往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