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紅(清代的官窯之一)

郎紅(清代的官窯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先銘等編纂的《中國古陶瓷圖典》,亦明明白白地談到郎窯紅釉是“清康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郎紅
  • 又名郎窯紅
  • 地位:清代的官窯
  • 釉面特點: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
簡介,特徵,區分,
圖為清郎窯紅釉敞口瓶
郎紅,即郎窯紅,完全按照明朝永樂、宣德的紅釉來製作的,即追求紅寶石般艷麗溫潤格調。於康熙年間,江西巡撫郎廷極主持景德鎮窯務時所燒。郎窯紅釉是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攝氏度以上高溫還原焰中燒成,在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數要求很高,燒制極為困難,數百窯亦難燒成一件。故民諺有“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而在收藏市場則有這樣一句相對的民諺“家有郎紅,吃穿不愁!”這樣的兩句民諺深刻的說明了郎窯紅其優美的品質。
民國時期也多有燒制,建國後,最為著名的是建國瓷廠的顏色釉名揚海外,蜚聲世界。那個時候,建國有國家的扶持,敢燒柴窯,而今天恐怕這種成本是行業所難以承受的。於是這個時候,最大的分水嶺出現了,燒制的窯由柴窯過渡到了氣窯,了了亭曾經在2005年的時候採訪過顏色釉行業的一些泰斗,得到了確定的回答,郎紅的料性在氣窯和柴窯轉變的過程中已經發生了的變化,而氣窯和柴窯的確實對顏色釉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市面上的郎紅,多為景德鎮燒制(郎紅的技術保密做的非常好,至今只有中國有郎紅瓷),但就景德鎮本地,柴窯郎紅也並不多了,一受成本影響,而受燒成難度影響,所以氣窯郎紅成為主流,但就珍貴程度與收藏價值而言,還是柴窯為宗。

簡介

郎窯是清代的官窯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監燒的御窯。 郎窯的產品除郎窯紅外,還有郎窯綠,郎窯蘭釉及描金、郎窯青花、五彩等。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復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成功地燒成著名的郎窯紅。

特徵

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其釉面光潔透亮,有玻璃質感,開紋片並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色深者紅艷,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特徵,其釉色瑩澈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光彩奪目。色濃者泛黑,色淺者粉紅,色淡者暗褐。 郎窯紅器里釉有米黃色、微青色、白色三種,均開有紋片。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蘋果青色,均顯露紅色的斑暈,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 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雙層釉是沒有“脫口”現象的,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黃色、淺紅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脫口”。由於釉逐漸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下半部釉色深艷,形成了“垂釉”。但因為製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稱之“郎不流”。統稱“脫口、垂釉、郎不流”,這是郎窯紅器的鑑定要點。但是“郎不流”也不盡然,根據耿寶昌先生的調查統計,約有15%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但與後世窯變釉的斬足現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別。郎窯紅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徵。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二是口沿塗有粉質的粉白釉或漿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稜角略圓式、x圓式或為里收外斜削的二層台式;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五是器型獨特如觀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數無款,偶有青花“福”、“壽”、“大清年制”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制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於古代窯火、窯溫中等控制並不是很精密,常常會出現燒制失敗。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中內呈氧化氣氛,則銅則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郎窯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傳世的郎窯器有所謂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又有一種器里釉為紅色器外呈淺綠色的稱為“反郎窯”,這些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郎窯紅器物的變異類。“郎窯綠”器的特點與郎窯紅器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則加以鑑定,而“反郎窯”器則多為水盂等小型器,數量極其稀少。由於康熙郎窯紅釉瓷器的珍貴,物罕而價昂,因此後世仿造者比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幾乎可以亂真。但仿品是無法擺脫它的時代特徵的,與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窯紅”仿品多為民國時仿製,也有採用雍正時的仿哥釉器再加綠釉或乾脆加彩來仿康熙各色郎窯器物的。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現白色星點;二是上半部釉色與下半部釉色反差較大,不協調物;三是胎質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過輕或過重;五是器型沒有康熙時的典雅端莊;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藝不一樣。只要細心觀察對照,仿品和真品還是可以區分的。

區分

郎窯紅與祭紅的區別,郎窯紅與祭紅在外觀上的各自特徵為:1 郎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奪目;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釉子濃郁呈失透狀。2 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徵,再則,底足有一環深褐色的積釉,稱“垂足”,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所以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現象,由於積釉較薄、規整,亦明顯有別於郎紅。祭紅的另一特徵是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而郎紅器要么沒有“燈草邊”( 單層釉),要么系“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 雙層釉)(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P64、P221頁、紫金城出版社、1993年版);3 郎紅的釉色鮮紅艷麗,由於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後,釉色的變化顯得活潑、靈動、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澤越濃重,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如雞血一般鮮紅,非常美妙。這艷麗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絕品,是郎窯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暗紅色或黑褐色,且會出現一環呈羽翅狀的黑色紋理(俗稱野雞翅),又非常奇特;祭紅則釉色通體勻淨、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5毫米之間,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2毫米左右。4 用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氣泡既細小又稀疏;清代祭紅的釉泡相對較大、較稠密,而永宣祭紅釉的氣泡分布,則介於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卻個子大,大得憑肉眼就能一目了然。5 郎紅的釉層內開有大小紋片,祭紅無紋。6 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紋現象偶爾有之(早期康熙仿明的釉面多有棕眼、桔皮紋);祭紅大部分有桔釉現象,對比之下可見,明代的桔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紋則較乾隆朝大。7 郎紅的底足與器內,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底為本色的紅釉底;而祭紅的器內器外,均無此特徵(指米湯釉或蘋果青釉或紅釉底特徵)。8 康熙的官窯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帶上款識,但郎紅器均無款;而祭紅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與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和瓶,瓶多為梅瓶與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郎紅的釉層內開有大小紋片,祭紅無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