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壇下官窯

郊壇下官窯

南宋時置窯於修內司,在今浙江杭州鳳凰山,沿襲舊制仿燒,稱“修內司官窯”,這個窯的遺址即為今天杭州的老虎洞窯址。後於郊壇另設新窯,在今杭州烏龜山,稱“郊壇下官窯”,窯址範圍很大。1956年作了部分發掘。郊壇下官窯燒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瑩潤澤,猶如美玉;器口及底部露胎處,呈灰或鐵色,稱“紫口鐵足”。造型優美,是南宋瓷器中的優秀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郊壇下官窯
  • 外文名:JiaoTanXiaGuanYao
  • 年代:南宋
南宋時置窯於修內司,在今浙江杭州鳳凰山,沿襲舊制仿燒,稱“修內司官窯”,這個窯的遺址即為今天杭州的老虎洞窯址。後於郊壇另設新窯,在今杭州烏龜山,稱“郊壇下官窯”,窯址範圍很大。1956年作了部分發掘。郊壇下官窯燒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瑩潤澤,猶如美玉;釉面多有紋片;器口及底部露胎處,呈灰或鐵色,稱“紫口鐵足”。造型優美,是南宋瓷器中的優秀作品。
郊壇官窯是繼修內司窯以後設立的第二座官窯,其窯址在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早在本世紀初期,窯址就已經被發現,50年代浙江省文管會對窯址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1985年又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了作坊遺蹟及窯爐一座,取得有較豐富的資料,其中有不少發掘物與故宮博物院藏官窯瓷器相符。
發掘證明,郊壇官窯燒制器物可分兩大類;一類屬於生活用器,有碗、盤、碟、盒、盆、罐瓶等;另一類為陳設用瓷,主要是仿周漢的鼎、鬲、簋、奩等形式的香爐,琮式的瓶、觚、尊、貫耳壺、花口壺、花盆等。兩類相比,以燒制生活用瓷為主。然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官窯瓷器中,卻以陳設用瓷居多。這可能因為日用瓷損壞率較高,陳設用瓷損壞率較低的緣故。從瓷器胎與釉的厚薄對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兩類。一般講碗、盤、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爐、瓶、花盆等較大較高的器物則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澤以灰色為基本色調,其胎是以瓷石羼入少量紫金土配製而成。釉色以青為主,基本上可分為粉青、灰青、米黃三種色調,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長石、高嶺土、石英等原材料配製的石灰鹼釉,這種釉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高溫時粘度較大,即在高溫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層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觀顯得較飽滿。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後以支燒具墊於器底,裝入匣缽內燒制。器身全部滿釉,僅留有支釘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墊餅燒,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達4次,裝燒時往往將圈足底部釉層刮掉,在墊上墊餅,釉層不致粘連而報廢。官窯瓷器開片紋形成是由於高溫條件下胎與釉的膨脹係數不同所致。這說明,開片紋的產生是瓷器在窯中燒成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現象。一般講,薄釉和厚釉產品開片的狀態是不一樣的,薄釉器開片紋細密者多,厚釉器的開片紋粗稀者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