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陝述懷

《還陝述懷》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關東勝利回師時創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詩描寫戰爭場面,抒發時事感慨,充滿浩然正氣。在藝術表現上,全詩熔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鍊;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還陝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慨然:長嘆的樣子。撫長劍:手撫腰間的長劍。
⑵濟世:濟世救民。邀名:爭名奪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舉、肅天行:形容行動迅猛,紀律嚴明。旂(qí):即“旗”。
⑷遍野:滿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較複雜。麾武節、縱神兵:形容戰鬥指揮比較靈活。
⑹昔:昨天。
⑺平:和平統一。

白話譯文

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這一切都是為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啊。戰爭的場面如電閃,軍情火急,動作迅猛。滿山遍野駐宅了千軍萬馬。戰場如登山一樣,指揮也需要靈活。昨天的戰爭必修會流血犧牲,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統一。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創建初期,李世民率師平定關東割據勢力後,回師關中時所創作。
隋朝末年,李淵集團在關中(陝西),劉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團在洛陽控制中原,竇建德盤踞在山東、河北一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先平了劉武周,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出函谷關,攻打洛陽,洛陽還沒打下來,竇建德就率兵來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圍洛陽,自己親率幾千騎兵奔虎牢關,當時的情況是李竇雙方實力懸殊,但結果是竇建德輕敵冒進,在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被俘,唐軍回軍洛陽,王世充投降。這年李世民二十三歲,以劣勢兵力擊敗王竇,體現了卓越的統帥才能,奠定了唐統一天下的基礎。

作品鑑賞

全詩分三層。首聯一層:“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詩人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凱旋班師,面對著剛剛得到統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戰爭的艱辛,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由於前線將士的流血犧牲,贏得統一局面,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這一切都是為了“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中間三聯為第二層,分別描述行軍、駐營、出擊三個場面,是全詩核心部分。“星旌紛電舉,日羽肅天行”一聯寫行軍場面,“星旌”、“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舉”、“肅天行”,表現行動迅猛,紀律嚴明。短短兩句十字,把一支軍風嚴明、行動迅速、聲勢威嚴的正義之師的雄姿展現在讀者眼前。“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一聯寫駐紮場面,千軍萬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一聯則寫戰鬥場面,“登山”、“背水”寫地形複雜;“麾武節”、“縱神兵”謂指揮靈活。“背水縱神兵”用典,《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這裡作者是以大軍事家韓信自比。中間短短三聯六句,再現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從列隊行軍到紮營駐兵、再到臨陣戰鬥,都寫得凝鍊而又具體形象。
末聯為第三層,以抒發豪情壯志作結:“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與首聯遙相呼應,語義剛毅果絕。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必然會有流血犧牲,但從前的犧牲是為了換來今天的統一。詩人心中不無感慨。
這首詩是李世民詩歌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全詩充滿浩然正氣。此詩在藝術表現上,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全詩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鍊;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是一首優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風格與浮靡的六朝遺風大異其趣。

作者簡介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又是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被譽為“千古一帝”。在位二十三年(627—649),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後人稱他在貞觀(627—649)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他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樹,在詩歌創作上也頗有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