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祖州祖陵遺址

遼祖州祖陵遺址

祖州耶律阿保機四輩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遼太后及述律後的陵寢所在。位於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的西北部,距林東鎮20公里。城內叢林茂密,泉水潺流。未進城區,但見兩峰突兀,如斧削刀切,一左一右,對峙而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黑龍門”。環顧四周的峰巒,漫山綠樹如蓋,鬱鬱蔥蔥,小溪潺潺 。祖州之秋,紅葉婆娑,液泉流翠,景色絕佳。位於祖州城內的石屋(當地俗稱“石房子”),由七塊巨型花崗岩構築而成,雖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安然端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祖州祖陵遺址
  • 外文名:dsfsdfsd
  • 性質:名詞
  • 類別:無
簡介,歷史淵源,建造格局,歷史價值,

簡介

耶律阿保機耶律阿保機
石屋怎樣建造,作何用途,一直是千古之謎。古道、古橋、祖山、龜趺山、遼墓、翁仲、天梯山、木葉山等景點吸引著眾多遊客來此考古、探察、登山旅遊。
遼祖州城遺址地圖

歷史淵源

遼祖陵祖州是契丹族遼王朝(公元916 年—1125 年)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墓和奉陵邑。該地原是遼朝皇室迭剌部家族世居之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出生於此。遼太祖崩於天顯元年(926年)七月。祖陵創建時間應略晚於上京城(神冊三年,918年)。其陵園、奉陵邑等主要建築在天顯二年(927年)基本建成,隨後太祖入葬。同時,在陵園外設定祖州城、天城軍建置,專門負責祖陵的管理、護衛及祭祀等職能。應歷三年(953年),太祖淳欽皇后崩,祔葬祖陵陵園。
遼祖州祖陵遺址
祖陵建成後,成為遼代皇室祭祀的重要場所,每逢新帝登基及重要軍國大事,遼帝均親謁祖陵或祖州城致祭。遼與宋、西夏等國交好後,祖陵是各國使臣出訪遼上京拜謁的重要場所。它在遼代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自太宗天顯二年建成(927年),迄天祚乾統十年(1110年)致祭,遼祖陵沿用時間逾180餘年。其間,除入葬太祖、皇后以外,還祔葬了一些重要的陪葬貴族。

建造格局

祖州城作為遼祖陵的奉陵邑,是遼祖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遼祖州城由外城和內城構成。祖州城平面為不規則五邊形,呈西北、東南朝向。外城城牆長約600米,寬約350米。其中,西北、東北、東南三面城牆均呈直線走向,圍合成長方形,各長約295、600、285米;西南側城牆中部外凸,呈折線分布,北段長265米,南段長305米,全長約570米。外城城垣總長1750米,約合唐里3里多。
今城牆地上殘存高度一般約3米,西北部最高達6米。底部寬約10米,頂部殘寬約1-2米。牆體均系夯土版築,夯層明顯,多為黃灰夯土和小石子分層夯築。從城牆斷面看,有修補的痕跡,城牆內含炭灰。西北城牆尚存馬面及西北部角樓遺址,突出牆體。城牆外有護城壕。
外城四面居中各存有一座城門,與文獻記載的情況相符。其中東門(望京門)和南門(大夏門)無瓮城。西門(掖山門)和北門(興國門)據存有瓮城。
祖州城雖規模不大,但建有內城,內城主要的建築是供奉太祖和先人的祖廟。以大夏門內的橫街為界,祖州城可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內城位於外城的西北部,是城內地勢最高的部分。西北倚外城西北牆,東南距西北牆約295米處,平行設矮牆封閉外城,部分矮牆殘高3-5米。
內城南門位於內城東南牆正中,正對外城東門內的大道。根據文獻記載,此門應為內城南門——興聖門。
石房子(又稱祖州石室)位於祖州城內西北角的一處三級高台上。是祖州城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石房子由7塊巨大的花崗岩石板構成。石室長6.7、寬4.8、高3.5米,方向為坐西北朝東南,和祖州城的方向一致根據文獻記載,石室內曾置有白石人像,後遭毀棄。迄今對於這房子的研究較多,但仍無法統一對其功能與性質的認識,故稱為神秘石屋。
遼祖州祖陵遺址
遼祖州祖陵遺址
遼祖州祖陵遺址

歷史價值

祖陵是遼代創建的第一座帝陵,並且只葬太祖耶律阿保機一帝。這與其它四處遼代帝均葬多位皇帝的情況不同,也與同一時期北宋皇陵的多陵組成的規劃情況有別,充分體現了祖陵在遼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說,祖陵是一座絕對獨立的帝陵。
遼祖陵在繼承唐陵的基礎之上,在陵園設計、陵寢及祭祀建築安置上作出了改變。陵園以環形山體圍合,代替夯築牆體,使陵寢所在更為封閉,祭祀性更強。太祖陵寢獨立居於陵園內北部山嶺,地處園內高聳居中之位。陪葬墓分布在太祖陵前後各山嶺間。陵園主要的祭祀建築均位於陵墓的左前方(東南方位),各成群組。這些獨特的安排方式體現了遼代前期帝陵和高等級陵園的特點,及其在以漢制服務契丹禮儀方面做出了歷史性轉變。開啟了遼代獨特的帝陵陵園規制,代表了遼代早期陵寢制度。
祖陵及祖州對研究契丹遼朝早期的社會變革、民族交往、宗教信仰、軍政制度、民族風俗、喪葬習俗、建築風格等眾多方面提供了鮮活的依據和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