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第十一中學

遵義市第十一中學

遵義市第十一中學前身是遵義初級師範學堂,創辦於1909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後改為遵義府中學堂(俗稱老三中),著名教育家黃齊生先生出任校長。(現二教學樓為黃齊生先生執教處)老一輩革命家及學者韓念龍、雍文濤、宦鄉、周林、陳沂等曾在這裡就讀。校內有紀念西南巨儒鄭珍、莫友芝的鄭莫祠、長征時紅軍召開民眾大會的“萬人大會會址”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遵義市第十一中學
  • 外文名:Zunyi No.11 Middle School
  • 簡稱:遵義十一中
  • 校訓:團結、進取、勤奮、嚴謹
  • 創辦時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 類別:公立中學
  • 現任校長:付向陽
  • 知名校友:韓念龍、雍文濤、宦鄉、周林、陳沂、羅起飛等
  • 所屬地區:遵義市
  • 主要院系:官井校區
  • 面積:21077平方米
  • 俗稱:老三中、省立三中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師資力量,辦學規模,辦學成果,學生成果,所獲榮譽,學校領導,文化傳統,校訓,教風,校園環境,

歷史沿革

遵義市第十一中學前身是遵義初級師範學堂,創辦於1909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後改為遵義府中學堂(俗稱老三中),著名教育家黃齊生先生出任校長。老一輩革命家及學者韓念龍、雍文濤、宦鄉、周林、陳沂等曾在這裡就讀。校內有紀念西南巨儒鄭珍、莫友芝的鄭莫祠、長征時紅軍召開民眾大會的“萬人大會會址”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浙江大學西遷到遵義時的校本部。學校占地面積21077平方米,校內有綠水明澈的荷花池,鮮花盛開的開放式花園,樹木蘢蔥、四季常青,全市國中唯一的計算機城域網,音、體、美綜合樓和塑膠跑道。是老城片區唯一一所大型國中。

辦學條件

遵義市第十一中學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行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辦學宗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佳化教師隊伍,最佳化教學設施,最佳化課堂結構。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升學率連續七年穩居全市第一。
提高了辦學水平。全校教職工將在此指導下,把學校辦成設施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育人一流的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視窗學校。學校師資結構合理,並把教師隊伍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大力提高教師和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
不斷提高了教師政治思想覺悟,言行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廣大教師思想上基本樹立了依法執教的觀念。學校尤其重視青年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近幾年我校有幾名骨幹教師參加省級培訓,制定了培養計畫和措施,規定各學科教研組青年教師皆為培養對象,由教研組長和有經驗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傳授教學經驗,交流思想。學校還注意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學歷提高和知識更新工作。中青年教師基本技能達標全部合格。近年來有30多名教師完成了“專升本”學歷進修,微機培訓、國語過級等活動也已經基本完成。
學校高度重視幹部隊伍建設,要求領導幹部從理論水平、思想作風、領導藝術、廉潔勤政等方面加強學習,把“勤、廉、實、進”四字作為行動準則。目前,領導班子結構合理,團結有力,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務實進取,形成了較強的凝聚力和較高的工作效率。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在學生各方面素質培養方面下大力度。在德育工作方面,學校首先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內容豐富的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通過國旗下的講話、主題班會、學校廣播站的宣傳、學雷鋒活動和學生自辦的黑板報、手抄報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其次,學校還通過制定《德育常規工作條例》,班主任擬定德育工作計畫,上好主題班會、隊會,文明班評比等各類措施和活動,大力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精神、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情緒和性格,推動了學生在紀律、儀表、禮貌等社會公德方面的進步,一時間,獻愛心、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使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班額38個,學生2500餘人,教職工140餘人,其中高級教師29人,一級教師48人。
為引導教師樹立良好教風,要求老師們要有嚴肅謹慎的工作態度、廣博的知識、好學的精神、關心愛護學生的情感、善於誘導誨人不倦的作風。通過政治學習 、理論學習、法律法規學習等活動,我們的校級幹部經常對35歲以下的青年老師進行法律知識培訓。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21077平方米,校內有綠水明澈的荷花池,鮮花盛開的開放式花園,樹木蘢蔥、四季常青,全市國中唯一的計算機城域網,音、體、美綜合樓和塑膠跑道。

辦學成果

學生成果

市級消防示範校在智育工作方面學校開齊開足各類課程,開發學生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特長,採取各種智力教育手段,改進課堂授課方式,注重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能力,實驗課程全額開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已全面啟動,並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被紅花崗區教委確定為新課程改革示範校如今在學校範圍內已形成教改的濃厚氛圍。盧仲衡數學自學輔導教材實驗經過兩輪成功實驗後,第三輪已在實施中;張志公語文教學實驗已驗收過關,現在學校又開展了快速作文訓練,目前效果良好,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很快;化學目標教學實驗同樣取得良好成績,學生自學能力提高,現已開始第三輪實驗;物理橫向知識結構教學第一輪實驗已完成,與對比組相比成績突出,驗收過關;政治“基礎能力培養實驗”已進行到關鍵階段,目前成績良好;史地組教師經常帶學生參觀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舊址、外出考察地形;生物教師帶學生試探“防洪”、“防雪”的造林方法試驗。各學科在各級各類學生素質教育成果比賽中,均有較突出成績。學校繼續推行啟發式教學,激勵學生學會求知,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提高自學能力,發掘學生的創造智慧型,為其終身教育打下基礎。在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工作方面,教會學生學會強身健體,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培養勇敢、頑強、進取的精神,組織了校運動隊參加各類比賽,並有良好的運動成績。與此同時,還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在美育工作中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鑑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陶冶高雅生活情趣。
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繪畫比賽並獲不少獎項;組織了校合唱隊,積極開展文藝活動,利用“五四”、“六一”、“一二.九”等節日和紀念日進行文藝匯演,進行文化節活動、許多優秀節目被上級調演,一大批文藝骨幹脫穎而出。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覺悟和艱苦奮鬥的道德品質,掌握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培養合格加特長的新一代勞動者,勞動技術課、科技活動課有聲有色,學生的小製作、小發明成果纍纍,讓學生 們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在學校既得到了知識,又學會了技能。

所獲榮譽

被確定為2003市級“四·五”普法示範校,省級禁毒示範校

學校領導

總校
校長:付向陽
副校長:楊朝烈、趙旭、汪艷、周杜剛
黨總支書記:楊朝烈
工會主席:劉怡春
教務主任:彭海雪
後勤主任:猶新
政教主任:王玉川
教科處主任:向剛
團委書記:賀敏
分校
校長:李詠梅
教務主任:胡元露
政教主任:王非
(該資料部分取於2010年)

文化傳統

校訓

“團結、進取、勤奮、嚴謹”

教風

“嚴謹、博學、愛生、善誘”

校園環境

萬人大會場
1935年1月12日上午,遵義縣全縣民眾大會在老三中的操場上召開了,並正式成立了遵義縣革命委員會。來參加大會的民眾接踵摩肩、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就像過節一樣,從四面八方湧向老三中操場,把整個操場都擠滿了。有實在進不來的民眾,就站在操場東面的屋頂上,有的爬在操場的牆頭上,場內場外紅旗招展、迎風飄揚,場面空前熱鬧。大會會場靠南面牆壁處,用竹子和木板搭成了一個主席台,台下前面安放著一排板凳。那時還沒有擴音器,於是,在會場中間,大家用兩張方桌擺成一個高台,一個紅軍幹部就用喇叭筒來指揮,維持會場內的秩序。這一次是遵義從來沒有過的盛況空前的民眾大會,後來大家都稱這次大會為“萬人大會”,當時舉行這場大會的會場,也因此得名“萬人大會場”。
萬人大會場萬人大會場
在這次大會上,就坐主席台上的中央領導有毛澤東朱德李富春和博古。此外,“紅軍之友社”的主要成員周司和、李小俠以及遵義縣革命委員會主要成員羅梓銘、鄧雲山等也都站上了主席台。這次大會,主要由博古主持。當天下午一時,大會正式開幕,開場之時籌備大會的代表報告了籌備經過。緊接著,便由朱總司令登台發言。朱總司令向台下的民眾們講述“紅軍是工人農民的武裝,是保護人民利益的,要消滅國民黨反革命武裝”的道理。朱總司令講完後,毛主席也緊接著以“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為話題展開了講話。這之後,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工人代表鄧雲山、婦女代表李小俠、紅軍同志賀申徒等也都紛紛在主席台上進行了精彩的講話。等到講話完畢的時候,全場民眾頓時鼓起了浪潮般熱烈的掌聲,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在歡騰的鑼鼓、鞭炮的齊鳴中正式宣布成立。大會通過遵義縣革命委員會25人名單。當日,還將成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的訊息,通過紅軍無線電通告全國。大會散會後,朱總司令還與老三中的同學在操場上進行了籃球比賽。
鄭莫祠位於現在的遵義市第十一中學校內。建於1930年,坐落於校舍左側的荷花池畔,是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文物,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被作為校內老師、學生們開展部分活動的活動場所。
鄭莫祠(石碑)鄭莫祠(石碑)
鄭莫祠是清代道光、鹹豐、同治年間貴州最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鄭珍莫友芝的祠堂。他倆是同窗好友,不僅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極其關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和未來。因為他們二人曾經在現遵義市第十一中學的荷花池畔教書育人,留下了一段佳話,為了讓後人牢記這一段歷史,於是修建了“鄭莫祠”來紀念。兩人後來在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因而鄭珍、莫友芝二人被並稱為“西南巨儒(西南巨碩)”。同時,鄭莫二人同“曾門四弟子”之一的黎庶昌也被並稱為“沙灘三賢”。
“沙灘”是一個地名,位於遵義縣的樂安江畔。然而在清代乾隆、嘉慶以後的百餘年間,小小的“沙灘”文化氣息蒸蒸日上,後來竟成了大儒之鄉、詩文之鄉、書法之鄉、外交家的搖籃。這期間,文人聚首的藏詩塢,書香氣息極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奇偉之才,“沙灘三賢”就是其代表。在“山鄉”沙灘,黎庶昌的拙尊園、鄭珍的望山堂等都是“沙灘文化”的遺留文物。因此,“鄭莫祠”也是與“沙灘文化”息息相關的文物遺產,當時還流傳著一句俗語:貴州文化在遵義,遵義文化在沙灘,沙灘文化在荷花池。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火瀰漫了中華半壁河山,一群懷著“教育救國,科學興邦”理想的人,踏上了漫漫的西遷之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軍西征”。1940年1月,浙江大學西遷歷經艱辛,落腳遵義,歷史再一次選擇十一中來承擔一份重責。1941年10月18日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將浙江大學校本部設立在省立三中(現遵義市第十一中學),鄭莫祠為浙大辦學所用,成為竺可楨校長的辦公室和文學院、師範學院的辦公室。祠後的荷花池,也成為竺校長觀測氣象的所在,每一處都留下了他嚴謹治學的身影,直到1946年5月16日浙大離開遵義,返回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