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足常足

道德經·知足常足

道德經·知足常足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 : 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常足:常覺得滿足,永遠滿足。謂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時常覺得滿足。

基本介紹

  • 詞條名:道德經·知足常足
  •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作者,原文,譯文,出處,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一說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誕生。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與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李耳存世著作有《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司馬遷《史記》有《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像老子像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統治者如果遵循的規律來治理天下,就可以讓戰馬退還到田間裡去耕糞田;不遵循道的規律來治理天下,則戰馬在郊野戰場產下馬駒。沒有比放縱慾望更大罪惡了,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禍害了,沒有比貪戀想得到更大的過錯了。所以能夠知道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才能保持住恆久的滿足。

出處

《知足常足》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