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為道者

道德經·善為道者

道德經·善為道者》,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聃的著作《老子》第六十五章。主要闡發道家學派治國理民的建議。道家崇尚無為而治,反對投機取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德經·善為道者
  • 作者:【春秋】李耳(老聃
  • 創作年代: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時期)
  • 出處:《老子》(又名《道德經》)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者簡介,著作簡介,引語,評析,

作品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以不智治國國之福。次兩者亦稽[楷]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作品譯文

古代行道的人,不是使民眾明察,而是使民眾渾厚樸實。老百姓所以難治理,是因民風、政風偽詐。所以以巧智治國,是國家的災禍;不以巧智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氣。要知道這兩種治國方略也是兩種治國法則。常知法則,這叫做玄德。玄德深不可測,遠不可及啊,和萬物一起復歸道的質樸,才能極地大順乎於自然。

作者簡介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像老子像

著作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引語

本章主要講為政的原則。有一種觀點認為,從本章和下一章的內容看,老子這部書的性質,一言以蔽之,是謂“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說,不外乎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對於這種觀點,我們不敢苟同,我們的看法將在本章評析中詳述。

評析

本章有“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數句,從文字的表面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的結論。得出這個結論,無非是讓祖先背黑鍋而已。因為就老子的本意來講,他絕對不是為迎合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術的。有的學者說:“他是願人與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階級,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這樣自可減少人間的許多齟齠紛爭。”(張默生《老子》第60頁)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後來被法家所吸取,成為越來越荒謬的愚民政策;而且一脈相承下來,要對形成以阿Q精神和不怒、不爭為特點的國民性負責。對於這種論點,我們不能同意。正如陳鼓應所說,“老子認為政治的好環,常繫於統治者的處心和做法。統治者若是真誠樸質,才能導出良好的政風,有良好的政風,社會才能趨於安寧;如果統治者機巧黠滑,就會產生敗壞的政風。政風敗壞,人們就相互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居於這個觀點,所以老子期望統治者導民以‘愚’。老子生當亂世,感於世亂的根源莫過於大家攻心鬥智,競相偽飾,因此呼籲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糾紛,而返璞歸真。老子針對時弊,而作為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老子註譯及評價》第315頁)對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的主張,陳鼓應先生有深入切實的評價,這個評價極為中肯。老子希望人們不要被智巧、爭奪搞得心迷神亂,不要泯滅原始的質樸、淳厚的人性,要因順自然,而本章所講的“愚”,其實就是質樸、自然的另一表述詞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