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作家瓦西里耶夫代表作小說)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作家瓦西里耶夫代表作小說)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這部小說通過一個悽美的故事,向人們展示戰爭對人,尤其是對婦女的摧殘,對美好生活和人類文明造成的災難,表達了強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題思想和深刻的人性關懷主題。

1969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前蘇聯《青春》雜誌上發表,此後又數次被搬上銀幕,引起世界範圍關注和好評。1975年,小說作者曾因此獲得全蘇兒童文學一等獎和蘇聯國家獎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 外文名稱: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創作年代:1969年
  • 作品出處:前蘇聯《青春》雜誌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鮑里斯·瓦西里耶夫
內容梗概,創作背景,角色介紹,麗達,熱尼亞,麗莎,嘉莉婭,索尼婭,瓦斯科夫,鑑賞評價,主題思想,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名家點評,作品影響,中文譯本,作者介紹,

內容梗概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準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女兵們的日子過得十分平靜,她們似乎並不在意戰爭,她們把軍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一伙食烹調得有滋有味。漂亮的女兵們為小小的會讓站增添了不少情趣,但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每一個女兵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圖書圖書
—個黎明,嘉莉婭在從城裡趕回駐地走過一片松林時,發現了兩名全副武裝的德國兵。她迅速報告了準尉瓦斯科夫。兵站拉響了戰鬥警報。準尉帶領五名女戰士:麗達、熱妮亞、索妮亞、麗莎和嘉莉婭五位女兵前去狙擊。他們6人艱難地跋涉,一路急行軍,終於趕在德軍之前趕到沃皮潮畔的西牛欣嶺,扼住了敵人通往鐵路的必經之道。然而,情況發生了驟變:德軍不是兩個人,而是整整16個人,瓦斯科夫必須立即派人間去報信,增加援兵。麗莎接受報信的任務,但不幸陷入泥沼。索尼婭用胸口擋住了德國人的匕首。嘉莉婭被索尼婭的死嚇壞了,不久三人先後死去。在激烈的戰鬥中麗達受了重傷,熱尼亞把受傷的麗達留給準尉,跳出去用衝鋒鎗向敵人掃射,把敵人從麗達和淮尉藏身的地方引開,自己卻壯烈犧牲。準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個德寇算賬,他把手槍留給了麗達。而麗達請求準尉照看自己的兒子,準尉點頭答應並吻了麗達。沒走多遠他聽見背後一聲沉悶的槍響,麗達不願拖累大家,用準尉留結她防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後,精疲力竭的瓦斯科夫俘虜了全部德國人回到兵站。
戰爭結束的許多年後,白髮蒼蒼、裝著假手的瓦斯科夫和麗達的兒子、一個已經成為大尉的阿爾貝特來墓地看望5個女兵,為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墓碑。令人感傷的黎明依舊靜悄悄,可曾經有那么—個靜悄悄的黎明,戰爭奪走了5個年輕而美麗的靈魂。生命如此寶貴,和平來之不易,希望這個世界少一些仇恨和殺戮,多一些理解與和平。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人民經受了最殘酷、最慘烈的戰火浩劫,他們一共損失了2700萬人的生命。《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向我們展不了這2700萬人中的5個人的命運,從而也表現了蘇聯軍事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和熱愛。
瓦西里耶夫曾經知道—個衛國戰爭發生的真實事件:5個士兵為抗擊德軍進入沃比湖畔阿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主人公的原型本為男兵,而作者有意把男兵改成了女兵,目的是為了加強悲劇性和感染力。他說,婦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續生命,不是戰爭、不是死亡。這部小說就是為了表現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女性的崇敬,對和平的嚮往和對戰爭的憎悲。

角色演員介紹

小說最突出的特徵是作者把英雄人物平民化了,作者要表達的是普通士兵的戰爭生活,要塑造的是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作者通過五個年輕貌美善良的女戰士的遭遇來襯托戰爭的無情和殘酷,刻意從全新的角度來演繹戰爭。

麗達

中士麗達是現任女兵班班長。她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卻精明幹練,勇敢頑強。同時內心有著火一般的激情和河一樣深的母愛。戰前她在一次與邊防英雄聯歡的晚會時結識了英俊靦腆的小尉奧夏寧,並很快結婚了,一年後兒子阿爾貝特出生。可是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就犧牲了。
得知這一噩耗的麗達堅決要求上前線,她要報仇、她用高炮親手打下了德國人的飛機。當她發現敵人的偷襲後,帶領女兵前往阻擊。在戰場上她勇敢地阻擊敵人。腹部受傷後,為了不連累準尉,她義無反顧地開槍自殺。垂死的麗達在聽了瓦斯科夫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後,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在死前她深情地要準尉吻她一下,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無限眷戀,對和平和幸福的無限嚮往。麗達的形象足典型的俄羅斯女軍人代表,在她身上表現出的勇敢無畏和博大母愛。

熱尼亞

女兵熱尼亞與麗達形成鮮明的對照,她出身於紅軍指揮官家庭,是一個熱情開朗又聰明漂亮的姑娘,可以說是五個姑娘中最漂亮、最有氣質的。她早就參軍,並在戰爭期間與她的上校產生了戀情,為此受到處分,被安排到171兵站。她的到來像一股清泉,給兵站帶來了透明的激情、快樂和美麗。為了了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她給女兵們改軍服;為了慶賀擊落德國飛機,她提出舉辦舞會;為將上前線的上校和戰友們送行,她不顧副排長的警告,不顧一切沖向車站,她對愛情的執著令人感動。可是這樣一位姑娘也有自己的不幸,戰爭爆發時她的一家三口慘死於德國軍隊的槍口。另外她也有些愛虛榮,甚至有一些刁鑽尖刻。但是在戰火的洗禮中,她一向堅定自若。在面對敵人時她表現占大智大勇,義無反顧。為了騙引敵人的偵察兵,在距離敵人只有10米的河中,她嬉笑拍水,把一頭秀美拖地的秀髮迎著太陽曝曬,順從高聲唱起了震撼輝威的戰歌《喀秋莎》:“正巧梨花開在了天邊,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終於把敵人給嚇唬住了。在麗達受傷時,為了引開敵人,她機智靈活地與10個敵人周旋。中彈負傷後她依然繼續向敵人射擊。最後子彈打光時,她還抱起一塊石頭砸向敵人,直至最終壯烈犧牲。德寇面對她的死亡,面對她那死後依然顯得高傲麗美麗的面龐,也不由得肅然起敬。

麗莎

19歲的女兵麗莎在森林的小木屋裡長大,她的少年時代在照顧病魔纏身的媽媽中消逝,性格逐漸變得孤僻和沉默寡言,但是她單純善良,嚮往城市,渴望愛情。她曾經對一個獵人有好感,卻遭到對方冷冰凍的拒絕。戰爭爆發了,她上了前線。換防到兵站後,她對準尉瓦斯科夫一見鐘情。但是她一直被自卑和羞怯壓得喘不過氣來。她有幸得到和瓦斯科夫合唱民歌的約定,她眼裡現出情竇初開的喜悅和純真,心裡涌動著幸福的暖流……在需要執行回兵站送信的任務時,她堅決聽從了瓦斯科夫的派遣,她一個人穿越森林和沼澤,幾度迷路,非常害怕。在那片籠罩著死亡的寂靜的沼澤里,她慌不擇路,陷身於無底的淤泥之中。“救命啊:來人啊!無力的慘叫在赤褐色沼澤上空孤零零地迴蕩。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泥沼無情地吞沒了。麗莎死得很可惜,甚至有點無謂的,但正是她在執行任務中的恐懼和看似可惜無謂的犧牲,活生生地凸顯了一個平凡、真實而偉大的女兵形象。

嘉莉婭

女兵嘉莉婭個子不高,嚴格廣說還算個孩子,她從小就沒了父母,在孤兒院長大。她習慣於把孩童般的夢想當成事實,參軍初衷里夾雜著一些羅曼蒂克;看到孤兒院的夥伴都入伍了,她也編造自己父母犧牲上了前線。但是戰爭的殘酷性把她的羅曼蒂克徹底粉碎了。她常常會憫然若失,垂頭喪氣,夜裡還偷偷地哭泣;當她與德國鬼子正面交鋒時,她嚇得渾身發抖,一直趴在地上,一槍沒放。後來準尉帶著她去追擊敵人,此時的嘉莉姬由於極度恐懼已經接近於精神崩潰的邊緣,她在看到全副武裝的德寇在自己的頭上尖聲喊叫,她突然從樹叢中跳了出來,抱頭狂奔,嘴裡喊著“媽媽!”她被德國鬼子當場打死了。她的死可以說是一種懦弱,是個膽小鬼。但是作者仍然把她列入英雄的行列。她沒有離開戰場,她是為了保衛祖國而死的。未成年人上戰場本身就是一個悲劇,作者用一個真實的嘉莉婭的死來譴責戰爭對少女的摧殘。

索尼婭

女兵索尼婭戰前是莫斯科大學文學專業的高材生,是五個女兵中唯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她是一個猶太人父母在明斯克。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她中斷學業,參軍入伍。這是一個才情橫溢、有著夢幻般色彩的姑娘。她喜愛文學,酷愛詩歌。即使在戰爭中她也堅持寫詩,並且為戰友們朗誦詩歌,歌頌自由、光明和愛情。她有個連姓名都不知道的男友,卻時時痴情地渴望膜拜的愛情。在戰鬥中她對很有男子漢氣質的瓦斯科大也隱隱產生好感。瓦斯科夫想抽菸,她主動為他去找回丟失的菸袋。結果她不幸陷入德軍的包圍,面對德國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片刻的恐懼,但更多的是坦然和無畏,最後壯烈犧牲,只留下了一本帶血的詩集。索尼婭的死不僅譴責了戰爭對美好生命的梢殘,而且隱喻廣戰爭對人性、對文學、對生命的殺戮。

瓦斯科夫

準尉瓦斯科夫是5個英勇獻身的美麗姑娘的見證人。他英勇而機智、嚴厲而善良、熱愛和平卻不懼犧牲,愛兵如子卻略顯苛刻,管理死板卻屢有疏漏。在兵站,他不僅是最高指揮官,還是姑娘們的兄長,處處為姑娘們服務。在帶領5個女兵上戰場阻擊德國人時,他發現德國特種兵不是2個而是10個時,他陷入了痛苦的抉擇。明知敵我力量懸殊,明知他帶的是幾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女兵,但除了殊死戰鬥他別無選擇。看到女兵們一個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他憤怒痛苦,甚至感到絕望。他憑著頑強的意志不服利的信心最後終於將殘敵俘獲。最後的勝利和勳章並沒有使瓦斯科夫高興,他陷人深深的自責,為什麼姑娘們都死了,他還活著。戰爭中最可貴的是什麼,不是勝利,不是勳章、不是鮮花,而是生命,人的生命高於—切。
可以說瓦斯科夫是俄羅斯軍人的真正代表,但他區別於傳統的英雄人物。他外表粗悍,甚至不修邊幅。他為人忠厚隨和,性格善良。卻又缺乏主見.常常受到女兵的嘲笑。他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只是想做一個好木匠。他自幼喪父,短暫婚姻留下的幼子也很快夭折。他只有初小的文化程度,靠著在部隊服役30年的資歷獲得了準尉的稱號。他覺得自己就是祖國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必須履行堅守的職責到死。

鑑賞評價

主題思想

瓦西里耶夫小說《這裡的黎叨靜悄悄》通過對普通女兵在戰爭中的遭遇和心理活動描寫。揭示了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殘酷和英雄的蘇聯人民為戰勝殘暴的敵人心付出的巨大代價和犧牲。小說主要描寫的就是生命,寫戰爭對人類、對生命的摧殘。5個如花似玉的姑娘、5條曾經那樣鮮活、美麗的生命在戰爭小一個一個夭折了,戰爭的殘忍是多么劇烈。在這個過程中5個女兵對生命的認識也發生本質的變化:最初她們還陶醉在年輕女孩歡樂、愛美的天性中,對生命的認識並沒有那么深刻。但當戰爭一步一步走近她們身邊時,特別是當她們的親人一個接一個死在敵人的屠刀下,才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貴。而當她們要用自己柔弱的生命保衛國家、保衛民族時,她們卻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走向死亡。即便是一場小小的戰鬥,她們也毅然決然地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
總之,這部小說通過一個悽美的故事,向人們展示戰爭對人、尤其是對婦女的摧殘,對美好生活和人類文明造成的災難,表達了強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題思想和深刻的人性關懷主題。

表現手法

第一,小說繼承了肖洛霍夫《一個人的命運》所開創的從側面描寫戰爭的傳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堪稱前蘇聯戰爭題材文學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前的戰爭題材文學作品多是表現大規模、大集團作戰的戰爭史詩,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則著重關注到戰爭中的個體,關注個人的生命與情感。
在小說中,作者善於在敘事的同時進行抒情,把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起來。作品中的五名女戰士,性格各異,但每個人部有傳奇般的經歷,附近的森林、沼澤、小河,又給她們生活的環境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作品在對她們為國捐軀的悲壯行為的描寫中,突出歌頌了女戰士熱愛生活,懂保未來的美好心靈。作者寫麗莎在沼澤里陷入泥潭,在生命的最後一瞬還久久凝視美妙的碧空,堅信充滿希望的明天一定會到來。寫熱尼亞犧牲前在松樹下拋灑著不少東西:槍枝、軍大衣,還有她剛才丟給準尉的綢衫,那么漂亮、輕柔,使人想到的不僅是物品的美,還有的是女戰士心靈的美。
小說在描寫自然景物時,能夠把自然果物與人物的心靈美融合在一起。作者寫道: “這時正是風輕雲談的白夜,從日沒到日出,空氣里散發著濃郁的花香,女高射機槍手們聚在消防棚里唱歌,直唱到第二通雞啼。”使作品充滿著濃郁的詩情畫意。
第二,細緻的心理描寫小說以衛國戰爭為背景,反映的是蘇聯紅軍與德寇的一場生死搏鬥。但它並沒有完全去表現炮火的喧嘯、衝鋒的吶喊、血肉棧飛的拼殺的行動。而是側重從人物日常生活、思想感情看筆,通過細緻的心理始與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崇高品格。
在表現人物心理時,作者採用了抒情的對話、客觀敘事和人物內心獨白等各種形式。如麗達受重傷後,準尉內疚地說: “我害了你們,將來有人質問我:你們這些男子漢怎么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使她們飲彈而死呢?我怎么回答他們的質問呢?”麗達平靜回答; “為什麼要這樣說?事情是明擺著的,戰爭嘛,我們是在保衛祖國。”這段對話充分表達了準尉和麗達崇高的思想境界。
索尼婭被敵人殺害時,淮尉說“是阿,她還會念詩哪”。然而心裡卻在想:“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索尼婭能夠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可是現在這根紗斷了。在人類這連綿不斷的棉線上,一根細小的紗被一刀割斷了”。準尉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對侵略戰爭的憎恨。
第三,小說中無論是肖像刻畫還是景物描寫都十分簡煉、合蓄。如描繪嘉莉婭瘦小的個兒,鼻子尖頭兩根麻繩似的小辮,胸部象男孩子似的平坦”。寫熱尼亞“修長的身材,金色的良發,雪白晶瑩的皮膚。一雙雅氣的眼睛,綠瑩瑩的,圓的像小碟兒一樣”,寥寥數筆,就將人物外貌特徵勾勒出來了。
再如寫過沼澤“泥沼地上鬱積著一股潮濕、腐臭、令人窒息的氣味;成群結團的春蚊執拗地追逐著噴散熱氣的人體。泥沼里爛草腐藻的臭味嗆人。”寫發現敵人“叢林寂靜下來。喜鵲喳喳叫著飛間遠處,十六名德寇,小心翼翼地向四下張望,沿著河岸慢慢向”,這些景物描寫,都抓住了主要特徵,給人以鮮明印象。
作品語言還極富幽默,如描寫準尉和女兵們相處時那些逗人發笑的場景,讀起來使人感到輕鬆愉快。作者還善於運用個性化的語言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特點。如準尉話語果斷、粗擴、時常帶有威嚴的命令口氣。熱尼亞說起話來,大聲大氣,活潑調皮。
此外,作者還運用了許多貼切的比喻,並借用民歌、抒發人物的感情,使整個作品俏有俄羅斯民族特色。

人物塑造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對小說中女主人公的描寫在很大程度採用強烈的抒情語氣。例如熱尼亞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巾幗英雄”。她性格上的一些特點甚至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協調的。然而,作者卻一步一步地讓她的性格走向成熟。最終把她塑造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巾幗英雄”。熱尼亞是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的,作為將軍的女兒她曾經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她身材姣好,皮膚白皙,金色長髮,並且有一雙稚氣而美麗的大眼睛。她愛美如命,哪怕因此受罰也心甘情願。她有火樣的熱情,能隨時給人帶來笑聲。然而當她出場時,卻已經是一個有三位親人慘死在德寇槍彈下的孤女。為了迷惑敵人,她分明看到了10米外的樹從中就是德寇閃著兜光的衝鋒鎗隊但還是脫掉衣服跳進冰沖的河裡,高唱喀秋莎民歌。在德寇鼻子底下硬是製造了一個和平勞動中的小憩景象。她過人的膽略和魄力確實驚呆丁躲在兩岸互相窺探虛實的人。作為最後一名倒下的女兵,當她為了把敵人從瓦斯科夫和麗達身旁引開而故意暴露在無遮擋的空地上,飛跑著,射擊著,高聲歌唱著,19歲的她死得是那樣的壯烈,那樣的高傲和美麗。至此,這樣一個從將軍家的掌上明珠,到一個桀驁不馴的戰士,再到一個笑對死神的戰鬥英雄,在作者的筆下,她的多面而又複雜的、豐富的性格、任性而率真,柔弱而勇敢,嬌美而潑鈍,機智而忠貞,隨著小說情節的推進而逐漸顯現出來。從可愛的女性美,升華到崇高的人性美。

名家點評

作家張建華認為瓦西里耶夫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對於瓦斯科夫所表現出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描述,讀了令人迴腸盪氣:“在這次戰鬥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寇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仿佛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仿佛他--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
文學評論家吳文輝評價,瓦西里耶夫在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善於在最殘酷的條件下表現蘇維埃人的人道主義品質。這是作家繼承了俄國文學的人道主義傳統,發揚了蘇聯戰爭文學的待點;嚴峻的現實主義、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作家已不滿足於一般描寫戰爭事件的過程及戰士的英雄主義行為,而是力求深入表現戰爭勝利的道德因素,人在戰爭中的真正價值。
評論家李尚信說,在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這是在蘇聯衛國戰爭題材文學發展中具有轉折性的作品,表明軍人的忠誠、責任感和犧牲精神等高尚的英雄主義品質,又被重新強調和賦予重要的意義。

作品影響

1969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蘇聯《青春》雜誌上發表,在蘇聯讀者中產生極大的轟動。1972年,這部“遭遇街談巷議”的中篇小說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搬上銀幕,並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瓦西里耶夫的名氣隨著這部小說的成功而大增,小說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視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這部作品榮獲全蘇兒童文學一等獎和蘇聯國家獎金,小說被定為全蘇中學生課外讀物,同時被翻譯成多國文字陸續出版。之後小說在1975年獲得列寧文學獎。
它曾在上世紀70年代被蘇聯導演羅斯托茨基拍成電影,作品所關注的戰爭小的人性這一主題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這部電影獲得1972年威尼斯電影節紀念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這部電影在80年代進入中國。此後,同名話劇也多次在中國演出。200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中央電視台一套瓦西里耶夫創作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19集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中文譯本

1978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施鐘譯,范岩校,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1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王金陵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郎雲譯,作家出版社

作者介紹

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個軍人家庭。在上九年級時,衛國戰爭爆發,他志願奔赴前線。1943年負傷,傷愈後進裝甲兵軍事學院學習。1948年畢業,任工程師。1956年結束軍人生涯,進了著名劇作家包戈廷的電影劇本寫作講習班,從此開始專職創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寫過劇本、電影腳本和小說。作品題材廣泛,主要是衛國戰爭題材、當代生活題材、歷史題材等,其中以衛國戰爭題材的作品成就最為顯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3年3月11日,鮑里斯去世,享年89歲。
瓦西里耶夫是前蘇聯國家獎與俄羅斯總統獎得主、莫斯科作協與俄羅斯電影工作者協會成員、俄羅斯電影藝術學院院士。此外,他還曾獲得二級祖國功勳勳章、人民友誼與眾多其他勳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