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豐鎮

辛豐鎮

辛豐鎮,是江蘇省重點鎮,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位於鎮江市丹徒區東南部,東臨鎮江新區丁崗鎮,南與丹陽市經濟開發區接壤,西與谷陽鎮相鄰,北與京口區諫壁鎮相連。2005年末鎮區總面積74.9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戶籍人口4.85萬,常住人口6.1萬。

辛豐是鎮江市經濟發展“十強鎮”之一,丹徒區五大經濟板塊之一,以軸承、紡織、電子、筆刷為主導產品,並配以新興特色旅遊產業,地區生產總值37.12億元。

辛豐鎮,古稱新豐鎮,別名辛度寺(為紀念辛翼救濟一方百姓而名),有冷遹故居、大聖寺、殷氏六房、龍山白鷺島等著名景點,是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是著名化學家戴安邦、愛國民主人士冷遹先生的故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辛豐鎮
  • 別名:新豐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鎮江市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 電話區號:0511
  • 郵政區碼:212141
  • 地理位置:江蘇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南岸
  • 面積:74.9平方公里
  • 人口:4.85萬
  • 方言:江淮官話洪巢片、吳語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蘇L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點,土壤,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特色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交通,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新石器時期,就有人群在此開拓生息。
春秋吳越時,為朱方的一個村落,原名新豐,秦時已設集市,屬丹徒縣。秦末漢初,此方戰亂,大批商紳顯貴開始遷徙而來。春秋韓國趙候辛翼定居此地後,即“置四千畝茅屋數椽”,可見當時新豐的農業經濟已具備相當規模。
東晉大興四年(321年)建成新豐塘(湖)。
隋代,大運河南北貫通,這裡成為農副產品集散地。
唐時,新豐稱市。
宋時,新郵豐設鎮,置郵務、驛站,屬崇德鄉,鎮郊為崇德鄉新豐里。
光緒三年(1877年)設辛豐鄉,駐新豐鎮。
民國18年(1929年),設鎮江縣第四自治區,駐新豐鎮。
1949年4月23日,丹徒縣人民政府設於辛豐,辛豐區人民政府(駐諫壁鎮)和縣轄辛豐人民政府同時成立,新豐從此改稱辛豐。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集鎮列為崇德鄉7都1圖至4圖。
清光緒三年(1877年),轄2都28圖。
民國十八年(1929年)施行縣組織法,設立第四自治區駐新豐鎮,轄原辛豐、崇德、育成、諫壁、丹徒5鄉,並改劃為25鄉鎮,即新豐鎮、新民鄉、黃墟鄉、山北鄉、民治鄉、維新鄉、雩山鄉、月湖鄉、興華鄉、江山鄉、諫壁鄉、會音鄉、丹徒鄉、博愛鄉、橫山鄉、石城鄉、東街鄉、大蘇鄉、渣澤鄉、秀山鄉、流水鄉、大同鄉、湖濱鄉、南崗鄉、黃泥鄉,鄉以下設間鄰廢都圖。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廢閭鄰,設保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8日,日軍入侵,新豐鎮建立偽維持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6日新豐鎮設偽區公所,恢復原5鄉建置。辛豐鄉轄辛豐、黃墟、新民、山北、中心、雩南、維民、黃泥8個行政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偽區公所遷駐諫壁。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復改5鄉為25鄉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第四自治區更名辛豐區署,改25鄉鎮為15鄉鎮,即新豐鎮、諫壁鎮、丹徒鎮、勝利鄉、博愛鄉、德成鄉、和平鄉、民有鄉、大同鄉、湖濱鄉、黃墟鄉、民治鄉、維民鄉、新民鄉、華勝鄉,共161保,1625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改15鄉鎮為8鄉鎮,即新豐鎮、諫壁鎮、丹徒鄉、黃墟鄉、三民鄉、育德鄉、育成鄉、渣澤鄉,共81保,1214甲。新豐鎮轄12保、186甲。
1949年4月23日鎮江解放,24日,辛豐區人民政府和縣屬辛豐鎮人民政府同時成立,新豐鎮從此改稱辛豐鎮。25日丹徒縣人民政府駐辛豐鎮。6月,縣政府遷駐鎮江市,辛豐區分置渣澤區,辛豐區政府由諫壁遷駐辛豐鎮,下轄辛豐鎮、民治鄉、星棋鄉、德勝鄉、黃墟鄉、山北鄉、中心鄉、龍山鄉、雩南鄉、黃泥鄉、南崗鄉、三山鄉、湖濱鄉。鄉以下設行政村廢保甲。辛豐鎮轄東一、東二、東三、基馮、王謝、夏家、蔡吳王、任賀蕭、姜家莊9個行政村。
1956年4月6日並區並鄉,辛豐、渣澤區合併為諫壁區,辛豐、南崗、雩南3鄉合併為辛豐鄉。
1957年8月17日撤區並鄉,三山鄉併入辛豐鄉。
1958年7月丹徒縣與鎮江市合併,9月23日辛豐、黃墟、石城3鄉合併,成立鎮江市辛豐人民公社,全社劃分為10個大隊(營),91個生產隊(連)。
1959年4月4日,辛豐公社分置石城公社(後改稱三山公社),第七、八、九、十大隊劃歸石城公社。同年5月3日,分置黃墟公社,第一、二、三大隊劃歸黃墟公社。是年10月,石城公社的莊前、東石、西石、下方、沿街等21個自然村劃歸辛豐公社。辛豐公社所轄的蔣家墩、小湖村、東湖村、池家壩自然村劃歸石城公社。調整後辛豐公社下轄金湖、雩南、東彪、基馮、辛豐、夏家、南崗、團結、黃泥、湖馬、五星、莊泉、東石、西石、沿街、下方16個大隊。
1962年5月,丹徒縣恢復建置。1963年4月5日,設區劃小公社,辛豐區公所駐辛豐鎮,轄原辛豐、黃墟、三山3個公社,並改劃為14個小公社,即山北、河達、黃墟、北於、雩南、辛豐、南崗、黃泥、湖濱、三山、東街、石城、徐莊、育成公社。辛豐公社轄原辛豐、基馮、五星、夏家4個大隊。
1965年9月,育成公社改名為三山公社,三山公社改名為華村公社,雩南公社改名為於南公社。1968年4月,成立辛豐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5月15日,撤區恢復原大公社建制。辛豐人民公社下轄於南、東彪、辛豐、五星、黃泥、南崗、湖馬、團結、躍進、華村、下方、東街、東石、西石14個大隊。
1975年2月26日,東街大隊分為徐東、沿街、上游3個大隊。
1976年11月26日,劃出五星大隊的蕭莊、賀家自然村,建立辛豐公社良種場。
1981年4月,辛豐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辛豐公社管理委員會,於南大隊劃分為於南、金湖2個大隊;下方
大隊劃分為下方、三圩、開儀3個大隊。同年5月10日,華村劃分為華村、三山2個大隊。
1982年3月10日,辛豐大隊劃分為辛豐、基馮2個大隊。同年4月,五星大隊改名辛橋大隊;上游大隊改名蘇游大隊;團結大隊改名魏村大隊;躍進大隊改名莊泉大隊。
1983年7月15日,建立鄉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和生產大隊、生產隊建制。
1984年,三山村民委員會更名中韋村民委員會。
1987年5月7日,鄉人民政府改為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新體制。
1988年9月16日,辛橋村民委員會分置夏家村民委員會,公社良種場撤銷,轄區併入辛橋村民委員會。
1990年,全鎮設集鎮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22個,即東彪、於南、金湖、基馮、辛豐、辛橋、夏家、南崗、魏村、湖馬、黃泥、莊泉、華村、中韋、徐東、蘇游、下方、開儀、三圩、沿街、東石、西石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225個。
2005年12月,原辛豐、黃墟兩鎮合併成立辛豐鎮。

區劃詳情

2005年末,轄1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分別是辛豐社區、辛豐村、於南村、辛橋村、黃泥村、南崗村、下方村、東街村、石城村、黃墟村、德勝村、山北村、龍山村、中心村、北於村、星棋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辛豐鎮位於鎮江市丹徒區東南部,東經119°17’,北緯31°51′,東臨鎮江新區丁崗鎮,南與丹陽市經濟開發區接壤,西與谷陽鎮相鄰,北與京口區諫壁鎮相連,鎮區總面積74.9平方公里。
辛豐鎮

地形地貌

辛豐鎮地處寧鎮山脈長江三角洲交會的地段,形成有山有谷,有丘有圩,有崗有湖的複雜地形。地面海拔高程6.8~139.8米,低山丘陵區58507.68畝,平原圩區8204.58畝,水面7882.4畝。北部有橫山,西南部有華村湖、湖馬湖,西北部多丘陵,崗衝起伏,東北和中部為湖積平原,地面高程7米左右,形成了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地勢。全境有大小崗沖42處,崗頂平坦,沖小谷淺,高度在10~15米。
辛豐鎮

氣候特點

辛豐屬北亞熱帶南部氣候區,具有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霜期不長的氣候特點。多年平均氣溫為15.4℃,1月是全年最冷月,月平均氣溫2.4℃,7月是全年最熱月,月平均氣溫在28℃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 071.6毫米。

土壤

辛豐鎮境內成土母質類型較多,以水稻土類為主,共分2個土類,3個亞類,4個土屬,12個土種,1個變種,其中馬肝土和黃馬肝土土種占耕地總面積64.47%,分布於東石、西石、沿街、三圩、蘇游、徐東、下方、開儀、南崗、魏村、辛橋、夏家、黃泥、湖馬、華村、莊泉、中韋、辛豐、東彪、基馮、於南21個村的中下沖田塊,土壤母質為下蜀黃土。

水文

辛豐鎮境內河渠密集,塘壩眾多,溝渠河道縱橫交錯。主要河流為縱貫鎮中的京杭大運河,流長9.05千米,平均流速0.8米每秒,最大流量203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7.5米,最低水位1.96米。大運河水系有支流9條,總長15.61千米。支流中有引水河7條,分別是塔崗河,西起大運河口,經金湖、於南村至紀巷村,流長2.2千米;於南中心河,南起塔崗河,流經後湖田村,北至於南電灌站,流長1.2千米;前進河,西起大運河,東至麻村崗,流長0.95千米;人民河,東起大運河,經圩岸、莊前、東石、沿街村,西至杜村,流長3.88千米;三叉河,北起人民河,經圩岸、北莊村,南至解家村,流長1.5千米;勝利河,南起下方電灌站,經薛家、三圩村,北至沿街村,流人人民河,流長1.73千米;開儀河,西起東山背村,經開儀村入三叉河,流長1.5千米。蓄(泄)水河2條,分別是南崗河、下湖中心河。
辛豐鎮

自然資源

辛豐鎮境內有耕地面積2730公頃,集鎮面積5.5平方公里。植物資源有剛竹、黃楊、冬青、雪松、千頭柏、紅葉樹、紫穗槐、烏木血樹、香椽樹、香椿樹、香樟樹、銀杏樹、椐樹、皂樹、鐵樹、桂樹、茶樹、棗樹、繡球、木香、紫藤、吉祥草、玉簪花、寶塔等。動物資源有豬獾、水獺、鷺鷥、木鳥、喜鵲、百靈鳥、畫眉、翠鳥、叫天子、黑魚、鰻魚、桂魚等。

人口民族

2005年末戶籍人口4.85萬,常住人口6.1萬,主要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滿族、侗族。

經濟概況

綜述

辛豐作為鎮江市“十強鎮”,始終堅持高點定位,不斷提升標桿,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突出“四個更優”,打造富民小康。突出規劃先導,讓發展空間更大。辛豐鎮在發展中進一步強化規劃引導,在鎮域總體規劃修編的基礎上,按照項目帶動、錯位發展的要求,合理布局五個區:以經十二路、沿江高等級公路、鎮江駕培中心為中心的服務業區;以江蘇錢潮軸承、241省道為核心的規模工業區;以龍恩木屋、龍山豪苑為依託的旅遊、休閒、觀光區;以運河岸線資源為依託的倉儲物流區;五是以中心村5000畝優質稻米基地為基礎的高效農業區。協調一、二、三產業經濟比重,構築新的經濟成長板塊。突出環境為先,讓城鄉面貌更美。重點抓好投資2000萬元的污水泵站管網項目、投資1400萬元的辛黃二線、自來水管網延伸工程、國土所大樓、街心花園等重點工程建設,投資100萬元實施集鎮主幹道維修,全面實現道路美化、綠化和亮化。
辛豐鎮

第一產業

辛豐鎮適合果樹種植及水產養殖,已建成了現代農業科技師範園,特色果林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辛豐鎮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形成了特種水產品、優質大米、草製品、無籽西瓜、珍禽珍畜(野雞)、茶葉等六大支柱農業產品。尤其是榮炳優質大米,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茅峰牌大米,並列為省農業重點開發項目,同時,2000畝無公害大米基地正在建設之中。

第二產業

辛豐鎮的工業經濟發達,現有工業企業970多家.形成了軸承、筆刷、紡織、電子四大支柱產業.2008年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28億元,同比增長19%,完成定報工業產值25.93億元,同比增長43.7%,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7451.2萬元,占年度計畫的50.6%,順利實現“雙過半”。年初確定的25個重點項目,已有21個項目開工,開工率達84%,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14億元,實到外資418.6萬美元。

特色產業

辛豐以“軸承之鎮”享譽中外,軸承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現有軸承研究所一個、軸承企業近100家。其中,投資超億元企業五家。主要產品有“O”類深溝球軸承、汽車軸承、不鏽鋼軸承等。辛豐軸承發展將以軸承工業園為依託,重點圍繞高精尖軸承,積極開發超薄不鏽鋼軸承、陶瓷軸承、專用軸承、非標軸承等新產品,擴大規模,提成層次,實現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辛豐鎮有村文體活動中心8個、劇院2個。2014年9月22日,在谷陽鎮舉辦2014年丹徒區“聚力新丹徒共逐中國夢”系列文化活動鄉村文化大互動谷陽鎮—辛豐鎮專場,此次文化互動表演受到人們民眾的歡迎與圍觀。9月29日,在丹徒區文化廣場,隆重舉辦2014年丹徒區喜迎國慶節同創文明城優秀民眾文化節目匯演,辛豐鎮參演的節目有舞蹈《嘻綠》、《太湖美》、《吉米來吧》。2015年3月12日,辛豐鎮第三屆“文體大觀園”暨“中國夢·我的夢”—“黃墟杯”社區文化舞蹈大賽在黃墟村大舞台隆重開始。
辛豐鎮

教育事業

辛豐鎮有中學2座、國小3所、幼稚園3所、教職工310餘人,在校中學生1330人,小學生2293人。

醫療衛生

辛豐鎮有丹徒區第三人民醫院和黃墟中心衛生院,共有病床100張、醫衛人員82人。紮實有序推進農村改廁,完成改廁14346戶。

交通

京杭大運河貫穿全鎮,岸線資源十分豐富,312國道、241省道、沿江高等級公路、京滬鐵路以及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輕軌、鎮江經十二路在境內交織成十分便捷的水陸交通網路,距南京祿口機場90公里,上海虹橋機場220公里,常州機場50公里,距大港港口15公里。

風景名勝

冷遹故居
冷遹故居冷遹故居
冷遹紀念館是一處獨院住宅,正門朝南,主樓是一幢坐北朝南兩層中西合璧風格的磚木結構樓房,樓前有花園,樓後有廂房。大門上方鑲嵌著的一方長方形漢白玉大理石門楣,上面鐫刻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2004年11月為“冷遹紀念館”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前院,院牆東西兩側種植著四季花卉,中間一條青磚鋪設的道路直通主樓。青磚黛瓦的主樓結構很特別,既有蘇皖民居風格,又有西式洋房品位。主樓樓下為冷遹先生辦公、會客之所,樓上為寢室。主樓後東西兩側各有對合廂房4間,中間為一小天井,青磚鋪設地面,廂房現為冷遹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東廂房中藏有冷遹先生半身銅塑像,西廂房中設錄像放映室,播放介紹冷遹先生生平事跡的影視紀錄片。
大聖寺
大聖寺,始建於前梁武帝年間,位於丹徒區辛豐鎮辛橋村。當昔全盛之時,金剎焚宇,峻極雲表。實為爽塏棲心之所。開堂接眾,數逾百千。道風蔚盛。千佘年來,興衰之際,記載厥佚。未有詳考。僅所存者二十六間殿堂。由於運河疏浚改道,將原運河上的古大聖寺徹底滅跡。
大聖寺大聖寺
國家為了恢復古大聖寺的價值,由縣政府、宗教局、縣佛教協會發證批准於公元一九九六年。辛豐大聖寺在夏家村的擇吉地上奠基動工,因陋就簡建起了大殿、天王殿和東西廂房等數十間房屋。
寺門匾額‘大聖寺’為已故中國佛教副會長---茗山法師所書。入山門殿,內供一尊裝金彌勒佛,背後供護法韋馱,丹墀正中置香爐寶鼎,3層18角,鐵鈴垂懸,清風吹拂,發出佩環之聲,寺內兩側廂房有:丹徒區佛教協會,齋堂等,最後為大雄寶殿。
殷氏六房
在辛豐鎮的黃墟集鎮,走過冷御秋故居,便出現了一排老房子,據說這裡曾有九十九間半房子,房主人姓殷,十分富有。殷家是黃墟鎮的大姓,富有的殷家建造了豪華的住宅和規模宏大的祠堂。解放後,殷家祠堂成為黃墟國小,而其他的房子被尋常百姓居住。經過風吹雨打,九十九間半留下的房子已不多了。
穿過幽深的巷子,便來到了黃墟國小的門口,正對學校的右側是一座已破落的房子,走進去之後,穿過一道門,門上精美的石雕令人嘆為觀止。走進頂上被遮蓋的弄堂,裡面黑咕隆咚,這個遮蓋式的弄堂長100多米,高6米,走在裡面,有點緊張。被稱為殷氏六房的這套建築布局為八卦“坤六斷”,內含玄機,不過要看出八卦的模樣,就要在空中俯看了。
走進黃墟國小,穿過教學樓,一個帶圍欄的庭院出現了,正中是兩個巨大的抱鼓石,四周立著刻有圖案的石拱。走過庭院,走進了一個房間,用大石墩撐起的大木柱剛剛刷過紅漆,刻有花紋的大石墩顯示建造祠堂家族的富有。殷家祠堂的最後一間房原先是擺放殷家祖宗牌位的地方,現在是學校的圖書館。
據楊瑞彬等編著的《鎮江古今建築》一書介紹:殷家祠堂建於清,有三進二十七間,大廳檐前作斗拱,廳前為露天祭台,四周石拱,刻有吉祥圖案。後進為供奉祖宗靈龕,兩側有孝子樓,祠堂門前有高大的旗桿石和抱鼓石,為一典型的封建祠堂建築。

著名人物

辛翼(?一前202年),字大鵬,灌陽人(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鄰接湖南省),少時,任韓國郎中。秦起兵破韓時,“天下皆亂,唯公獨守堅越,韓相皆城立為趙侯”,辛統率韓軍御秦。秦兵多將勇,抵擋不住,遂泛海而南人閩。辛在閩“以家財求客,為韓報仇於秦”,然抗秦將士難求,曉夜與家僮陳奎謀劃。輾轉十六載,陳奎背叛,公追至毗陵(今鎮江、常州一帶),未捷,又以千金懸賞,於句容將其殺之。辛病於毗陵,邑人贈紫虛君丹藥,痊癒後聞秦已破,遂定居辛豐。時值此時災荒,“飢人互相食啖”,辛翼“傾帑藏,救饑民”,漢興天下稍定,他就在此“置田千畝,茅屋數椽”,潛心農桑,安度晚年。漢安五年(前202年),公無疾而終,卜葬辛塘之南(現辛豐河西北街,1958年大運河拓寬該墓壓埋)。“隋立祠於南崗之東,唐中興時,土人以君之事告於朱方守臣”,請予表彰,“至宋真宗方封王號”。“宋紹興七年(1137年),敕立辛王廟於新豐鎮”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辛豐鎮東石村人。幼時異常聰慧,9歲能文,12歲詩書已為鄉里所重,“自少以書法稱天下”。24歲拔貢赴京,得姚鼐等人的重視與引薦,漸與京都名士結為友好。“唱和無虛,自公卿皆延禮之”。27歲應翰林侍讀全奎之邀,從他前往琉球考察,途中遇颶風翻船,幸被救起,在琉球交結了一班異國朋友,偕游列島。他的書法遂在琉球流傳,琉球人“亦傳寶其翰墨”。後來他又把這一時期的詩文結集為《海天游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殿試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又獲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八年翰詹大考第一,擢翰林院侍讀,棄國史館編修。乾隆二十九年初夏,放任雲南省臨安府知府。乾隆三十三年秋,罷官歸里。他回到故鄉後,即在鎮江東門夢溪旁賃屋而居,因而改號夢樓,此後30多年除出遊外,主要就生活在這裡。他曾遠遊關中、洛陽、杭州等地,一度曾掌杭州西湖崇文書院,所到之處,都以名師禮尊之。後朝庭欲復他官職,他不出。繼而在乾隆南巡鎮江時,見到他書的碑文,稱讚不已,欲召他復職,他因厭於吏事,堅不肯出。他不願做官,安貧樂道,悉心詩書樂律。
冷遹(1882年-1959年8月18日)是民主政治家,字御秋,江蘇丹徒黃墟鎮人。曾先後參與新軍起義,武昌起義,並擔任中華民國陸軍第一軍第三師中將師長。二次革命中流亡日本,袁世凱復辟後回國投入護國運動。抗戰期間轉至重慶,擔任歷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副省長等職。1959年在南京病逝。
戴安邦(1901.04.30-1999.04.17)丹徒辛豐人。無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他致力於化學教育和科學研究70年,培育了中國幾代人才。他對啟發式教學和全面的化學教育有精闢的見解並身體力行,影響深遠。他一貫從實際出發選擇研究課題,同時,進行實際問題中基礎理論的研究,把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科和培養人才三者有機結合為一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在學術上的重要成就是配位化學的開拓工作,是我國配位化學的奠基人之一。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