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園西北部,建於1913年,是當時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朱德譽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的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事件之一,它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紀念碑來歷,參觀內容,文物保護單位,堅固的碑體,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園西北部,建於1913年,是當時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是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紀念碑紀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由川漢鐵路公司籌款,川路總公司在當時少城公園內修建。碑高31.85米,為磚石結構,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組成。紀念碑碑台仿照鐵路月台修建,呈圓柱形。碑座與碑身為方錐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別是鐵軌火車頭、信號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的浮雕圖案。而碑身四面嵌有長條青石,四面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字樣,由當時四川書法家張夔階(東)、顏楷(西)、吳之英(南)、趙熙(北)分別用楷、草、行、隸4種字型書寫,每個字大小約有1平方米。

歷史背景

清宣統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把民辦的粵漢、川漢鐵路主權收歸國有,出賣給英、法、德、美等國銀行團。湖南、廣東、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奮起反對,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開展保路鬥爭,尤以四川的保路運動最為激烈,參加者達數十萬人。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誘捕保路同志會負責人蒲殿俊、羅倫等,並槍殺請願民眾數百人,於是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組織同志軍在全省範圍發動了武裝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前奏。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建於1913年,系磚石結構,坐北朝南。全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組成,通高 31.85米。台基呈圓柱形,四邊為垂帶踏道。碑座呈方形,分 4層,四周有機車、路軌等浮雕圖案。碑身方錐形,四面嵌長條大青石,鐫刻 4種書體手書“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每字約 1米見方,為清末民國初年四川書法家趙熙顏楷吳伯朅張夔階所書。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國二年川路總公司建中華民國二年川路總公司建

紀念碑來歷

清末四川人民反對清政府出賣鐵路主權的愛國運動。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將已經由民辦的川漢鐵路強行收歸“國有”,隨後又將築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激起四川人民強烈反對。6月17日,川漢鐵路股東在成都組織保路同志會,推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各府州縣相繼建立分會,入會者達數十萬人。至8月下旬發展為罷市、罷課和抗糧抗捐的民眾鬥爭。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傑等乘勢聯絡會黨,組織保路同志軍。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志會代表,封閉鐵路公司,命軍警開槍打死請願民眾數百人。次日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民眾奮起反抗,保路同志軍在各縣發動武裝起義。
四川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
9月25日,同盟會吳玉章、王天傑宣布榮縣獨立,建立了辛亥革命時期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進而在四川全省發展為反清大起義,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11月27日,成都宣布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徹底覆滅。1911年(宣統三年)5月以後,正當民主革命風聲激盪,清王朝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刻,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發生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其中以四川的運動最為壯闊,它促進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參觀內容

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7月13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周邊種植松柏類植物進行烘托,展現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從紀念碑到展廳(銀杏閣)中軸線,形成辛亥革命紀念區。
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

堅固的碑體

牢穩鞏固方面,從表面系用磚石結構,實則本碑是用木樁排打作底,基礎始終堅固異常。其次是其所乘之碑身,僅四方磚柱屹立,嵌以石塊,中空架以木料而固之。如1933年8月,四川西部疊溪大地震,碑身搖動,但未倒塌。1941年7月27日經日寇飛機轟炸,除碑的寶頂尖略有歪斜外,整個碑體並無顯著偏斜,足以證明一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