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

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

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發生在1911年(舊曆辛亥年)。它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們為推翻帝制、恢復中華而組織的多次武裝起義的延續,它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和當年接下來各地舉行的一系列起義一起,形成了辛亥年的革命風暴,最終以10月10日武昌起義獲得成功為標誌,使得清王朝土崩瓦解,終結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國大地上樹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翻開了歷史新的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
  • 時間:1911年4月27日
  • 又稱:黃花崗之役
  • 策劃:孫中山
起義過程,起義人員,

起義過程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集秘密會議,參加者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幹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計畫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500人(後增至800人)組成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後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回響,最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前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準備。他們在香港建立了統籌部,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多個部門具體領導這次起義,並陸續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他們還在南洋、美洲華僑中開展了籌款購械的工作。統籌部成立後,派人進入廣州開始活動。1911年4月8日,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體聯絡就緒,統籌部在香港舉行會議,預定4月13日在廣州起義,分兵十路襲取廣州城。但是,就在統籌部開會這天,發生了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事件,廣州戒嚴,清軍大批巡防軍開進廣州,儲備軍火的單位也被破壞。而美洲的款項和由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到,起義日期不得不推遲。
1911年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因為內奸告密,清政府加緊了對革命黨人的搜查,起義部署被打亂。黃興臨時將原定十路進兵的計畫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參加起義的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臨戰前,黃興寫了《致南洋同志書》,表示“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以此當絕筆。”林覺民在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涕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方洞聲在給父親的絕筆書中寫道:“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則兒已不在人世都久矣。”“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表示“雖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這些信表達了革命黨人勇於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
1911年4月27日(舊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選鋒”(敢死隊員)120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兩廣總督署。督署衛兵抵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沖入督署。兩廣總督張鳴歧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便放火焚燒督署衙門,然後衝殺出來,正好碰上水師提督的親兵大隊,雙方交戰,林文昕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黃興右手受傷,斷了兩指,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防營。
攻督練公所一路途中遇上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奮勇當先,投擲炸彈。戰至半夜,終因寡不敵眾,全身多處受傷,率眾退至高陽里盟源米店,以米袋為壘向敵射擊。力戰數小時後被迫突圍,喻培倫被俘遇害。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激戰,徐維揚率部突圍,被敵逮捕。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畫進攻水師行營的巡防營相遇,溫部為入城方便,沒有纏戴白巾,雙方發生誤會交火,戰至最後,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1911年4月30日回到香港。
這次起義經過一晝夜的浴血奮戰,終因孤軍作戰,雙方力量懸殊,堅持一晝夜而失敗,共犧牲86人。事後,廣州革命志士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斂犧牲的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並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也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起義人員

孫中山,起義的策劃、決定者,負責籌款購械。
黃 興,起義的策劃、組織者,總指揮。
胡漢民,起義的策劃、組織者。
趙 聲,起義的組織者、副總指揮。
朱執信,參與起義的組織、發動,負責運動新軍、防營、民軍。
姚雨平,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負責運動清軍、民軍。
陳炯明,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
胡毅生,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
鄒 魯,籌劃、參與起義。
徐維揚,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率敢死隊進攻總督署。
劉梅卿,參與起義的組織指揮。率敢死隊進攻總督署、督練公所。
潘達微,收葬起義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義烈士。
喻培倫,別號雲紀,四川內江人,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
林 文,別號時爽、廣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學學生。
宋玉琳,別號建侯、豫琳,安徽懷遠人,軍官。
方聲洞,別號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
饒國梁,別號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陸軍速成學校畢業。
林覺民,別號意洞、抖飛,福建閩縣人,日本慶應大學學生。
李文甫,別號熾,廣東東莞人,香港《中國日報》經理。
林尹民,別號靖庵、無我,福建閩縣人,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學生。
陳文褒,廣東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廣西羅城人,龍岸民團管帶。
陳與燊,福建閩縣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生。
羅仲霍,廣東惠陽人,南洋教員。
龐 雄,廣東吳川人,軍人。
陳可鈞,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則學校學生。
饒輔廷,廣東嘉應人,教員。
陳更新,福建侯官人,長門炮術學校畢業。
馮超驤,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師學校學生。
李雁南,廣東開平人,南洋華僑。
劉元棟,福建閩縣人,南台消防會會長。
劉六符,福建人,福建講武堂學生。
李炳輝,廣東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廣東清遠人,星洲《晨報》印刷工人。
李 晚,廣東雲浮人,南洋華僑。
郭繼枚,廣東增城人,南洋華僑。
余東雄,廣東南海人,南洋華僑。
黃鶴鳴,廣東南海人,南洋機器工人。
杜鳳書,廣東南海人,南洋機器工人。
徐培添,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進炲,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廣滔,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臨端,廣東花縣人,工人。
徐禮明,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廣東花縣人,工人。
江繼復,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熠成,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日培,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容九,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滿凌,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茂燎,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佩旒,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廉輝,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廣東花縣人,農民。
徐昭良,廣東花縣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應安,廣東花縣人。
韋統鈐,廣西平南人,教士。
韋統淮,廣西平南人,教士。
韋樹模,廣西平南人,教士。
韋榮初,廣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廣西平南人。
秦 炳,四川廣安人。
周 華,廣東南海人,南洋華僑。
陳 春,廣東南海人,安南華僑。
馬 侶,廣東番禺人,安南華僑。
勞 培,廣東開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報》記者。
游 壽,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
石德寬,安徽壽縣人,日本警監學校學生。
程 良,安徽懷遠人,陸軍國小畢業,任教官。
林修明,廣東蕉嶺人,教員。
周 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商人。
羅 坤,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
陳 潮,廣東海豐人,農民。
黃忠炳,福建連江人,農民技擊家。
王燦登,福建連江人,技擊家。
卓秋元,福建連江人。
胡應升,福建連江人,工人。
魏金龍,福建連江人。
陳清疇,福建連江人,技擊家。
陳發炎,福建連江人,農民。
羅乃琳,福建連江人。
林西惠,福建連江人,軍人。
張學齡,廣東興寧人。
徐國泰,江蘇邳縣人,軍官。
華金元,江蘇江寧人,軍官。
阮德三,江蘇丹徒人,軍官。
陳甫仁,廣東興寧人。
嚴繪廷,廣東惠州人。
韋雲卿,廣西永淳人,軍官。
羅 進,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機器工人。
羅 乾,廣東南海人,新加坡洋服工人。
羅 聯,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
羅遇坤,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機器工人。
張 潮,廣東順德人,機器工人。
陳 才,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華僑。
陳 福,廣東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機器工人。
李祖恩,廣東翁源人,軍人。
附:清政府官員
張鳴岐,兩廣總督。
李 準,清水師提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