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喻

較喻是一種“喻中有比”的比喻,其特點是把被比喻物(本體)和比喻物(喻體)放在一起相比,既顯示出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又突出本體和喻體在程度上的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較喻
  • 外文名:jiao yu
  • 類型:強喻型、弱喻型、等喻型
  • 歸屬:比喻
詳細釋義,辨析,作用,

詳細釋義

較喻的句子有下列幾種情況:
①您說,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作者把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情誼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點“高”和“深”上本體“情誼”又超過了喻體“山”和“海”,形象地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朝鮮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捨的心情。你這種用“比……還……”、“賽過”、“勝過”等詞連線,表示本體在相似點上超過喻體的較喻,也可稱為“強喻”,強喻一般帶有褒義色彩。
②我的生活沒指望了,連狗都不如!——作者將狗的境況作為喻體,與凡卡的遭遇比較,相比之下,本體“我的生活”還不如狗的境遇。這就強烈控訴了沙皇制度下的舊俄羅斯兒童的命運。像這種在相似點上比不上喻體的較喻,又可稱為“弱喻”。弱喻多數帶有貶義色彩。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個句子用的喻詞是“不及”,形式上看似為弱喻,但從意志上分析,詩人是用“桃花潭水”與汪倫之“情”相比,本體“情”在相似點“深”上超過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強喻
④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這是在一句話中,從正反兩個方面交替使用強喻和弱喻的例子。作者先以“泰山”為喻體,從正面極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義比“泰山”還重;又從反面用“鴻毛設喻: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賣力,就比“鴻毛”還輕。兩相對照,全面深刻地闡明了為人民服務應該具備的生死觀。

辨析

較喻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往往兼有誇張的意味,能夠抒發強烈的愛憎感情,常出現於散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議論文中也時有所見。
《漢語語法修辭詞典》介紹了較喻有三種類型:強喻型、弱喻型、等喻型。強喻型是本體在程度上超過喻體;弱喻型是本體在程度上不及喻體;等喻型是本體與喻體在程度上大致相等。舉例明之:
1、強喻:你的心眼比針尖還小。
2、弱喻:人們看慣什麼闊人的通電,什麼會議的宣言,什麼名人的談話,發表之後立刻無影無蹤還不如一個屁臭得長久。(魯迅《林克多“蘇聯見聞錄”序》)
3、等喻:那海島上的女孩,與那陰霾嚴毒的氣候一樣反覆無常,不可捉摸。(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
由此可見,喻中有比的“較喻”,不是位於比喻和比較之間的獨立概念,而是比喻的一種,所以必須是比喻。
較喻是一種比較性質的明喻,其結構形式不說成“甲像乙”,而說成“甲比乙更怎么樣”。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②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句①中的本體是“死(是意義與價值)”,喻體分別是“泰山”和“鴻毛”,按常規本可說成“……死,有的像泰山一樣重,有的像鴻毛一樣輕”,但作者為了強調不同情形的死其價值和意義有天壤之別,故用比較級設喻,“……死,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這樣說來,反差更為大而顯,讓人們深思應該如何面對生與死。

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
2、化深奧為淺顯;
3、化抽象為具體;
4、化冗長為簡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