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因起源於該縣踏虎村而得名。踏虎鑿花源於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花樣繁多、品種齊全,這種剪紙不是用剪刀鉸出來的,是用刻刀鑿制完成的。多用於繡花底樣和慶典、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在湘西苗族服飾領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稱為“繡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鑿花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鮮明的藝術個性,精湛的工藝技巧飲譽國內外。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踏虎鑿花
  • 流傳地區:湖南省湘西州瀘溪縣
  • 非遺級別:湖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級別:2006年6月7日
  • 非遺名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工藝流程,作品分類,帽花,衣花,鞋花,傳承保護,傳承人,非遺信息,

歷史淵源

據《瀘溪縣誌》記載,瀘溪踏虎剪紙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瀘溪踏虎鄉(即合水鎮踏虎村),並漸由剪紙向鑿花演變。藝人們從民間鑿“喜錢”(人們春節時貼在門楣上祭祀用品)的工序中得到啟發,由刀剪改為刀刻(即“鑿”)。當踏虎剪紙在工藝流程上有了獨特變化後,當地人便把它稱做“鑿花”或“扎花”。著名作家沈從文曾專門撰文介紹踏虎鑿花工藝。而其圖案來源於苗族服飾刺繡的底樣,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幾代鑿花藝人的努力促進了其特有的裝飾形式的發展。因為苗族人們愛美善繡的性格,曾一度讓作為刺繡底樣的鑿花深得平民百姓的喜愛,如已故踏虎鑿花大師黃靠天(1923-1997),就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花客”,而其真傳弟子鄧興隆也在不斷的鑿花藝術探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

藝術特點

“踏虎鑿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源於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花樣繁多、品種齊全,是一種“不用剪刀的剪紙藝術”。“鑿花”在苗語中還被稱為“壓本”,“壓”指加工的方式,相當於“鑿”。“本”就是“花”、“花樣”的意思。這種剪紙不是用剪刀鉸出來的,是用刻刀鑿制完成的。鑿花賣花是瀘溪人祖輩養家餬口的本錢,也是瀘溪人賴以生存的方式。瀘溪踏虎鑿花多用於繡花底樣和慶典、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而且後者顏色上有講究,喜事用紅紙、喪事用白、黃、藍紙。鑿花圖案紋樣題材廣泛,有花草、鳥獸、蟲魚、儺面等多種。歷經數代,“踏虎鑿花”在湘西苗族服飾領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稱為“繡在衣服上的文明”,刻鑿過程猶如“天使般的舞蹈,神筆般的圖案”。通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代代傳承,形成了刀法細膩、線條流暢、作品精巧、花樣繁多、獨具風格的民間工藝品牌而譽滿湘、鄂、川、黔等地區,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踏虎鑿花作品圖集來源)

工藝流程

踏虎鑿花和北方的剪紙的通稱剪紙藝術,踏虎鑿花又有區別於北方剪紙,從使用的工具上來說是南刻北剪,從表現手法上說南細北粗,從數量上說,南多北少,北方每次剪4—5層,南方可刻10—15層。
1、畫稿
根據人們的願望和情感,把所要表達的意圖用“線”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線”的粗細變化,長短的組合,疏密處理,突出“陰線”與“陽線”的比較關係,使稿樣的紋樣達到和諧統一。
2、固定稿樣。
稿樣確定後,將萱紙裁成與設計的稿樣一樣大小規格,整齊疊放在一起。用鐵針穿眼,(打眼的部位應在刻去的地方)將紙釘(用生萱紙剪成三角形,捻搓成像鐵釘形的)穿進針孔並拉緊,用剪刀剪去兩頭多餘部分,用鐵錘將每一個紙釘打緊,這樣就算固定好了稿件。
3、鑿刻
固定稿件後,就可以在自製的蠟板上進行鑿刻,工具有(蠟板、刻刀、剪刀、美工刀、磨刀石、石膏袋、釘錘、鐵針、訂書機)、鑿放的規律一般是由里向外,從上至下,從繁到簡,從左到右的程式進行,較大的空白處留在最後。在製作的過程中,可採用陰刻法、陽刻法、陰陽混合刻法,陰陽分刻法四種。
陽刻:刻去空間部分,保留物象線條,突出畫面物象的輪廓。
陰刻:是將圖樣中物象的輪廓線刻去,刻去所表現的線條部分。
陰陽混合:一幅作品中既有陰刻,也有陽刻,使作品更加充實,豐富多種,畫畫和諧統一。
陰陽分刻:上陰下陽,左陰右陽或反之。
4、裝裱
鑿花工藝品最後一個程式是裝裱。裝裱方法很多,有立軸式、鏡片式、冊頁式、壓塑式等。

作品分類

帽花

表現信仰與民俗習慣是苗族服飾典型的人文情結之一,而信仰標誌則一般出現在最神聖的頭部飾物上。湘西踏虎鑿花中的帽花一般根據對象性別、年齡和場合的不同,分為五蓮涼帽、六合帽、狗頭帽和魚尾帽等。帽子的外型一般都選自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形象,即所謂仿生造物。苗族服飾搭配中的帽花內容主要是體現苗人的信仰習俗,其上面的圖案多是表達辟邪、消災、祛病的意念。如五蓮涼帽就是以五瓣蓮花為外型造型基礎,左右對稱構圖,裡面的花樣根據題材而變化內容。五蓮涼帽中的“四蝴捧壽”圖,是在四瓣蓮花輪廓內以四隻蝴蝶為主題元素,在造型上,捕捉住了蝴蝶在花叢中的不同形態,再適形變化,並用精細的刀工來進行形象地刻畫,使其躍然紙上。在細節處理時,四隻蝴蝶的觸鬚相依相伴,結構緊湊。“四蝴捧壽”是北方“五蝠捧壽”語義的演變,因為只有五瓣蓮花,只能把中間的花瓣鑿成“壽”字,其他花瓣則刻上蝴蝶,於是便有了湘西自己民族特色的“四蝴捧壽”了(湖南方言,“蝴”、“蝠”、“福”發音不清)。整個五蓮涼帽的圖樣上蝴蝶似花,花似蝴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湘西苗民以蝴蝶媽媽為始祖並以其作為圖騰崇拜的集體無意識。

衣花

在踏虎鑿花的衣飾紋樣中,以女服和童服的衣花最為豐富和典型。女服紋樣和童服鑿花一般製作精緻講究,因部位區別,有數十種不同的形狀和圖案,但具有典型性的花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圍裙花
湘西苗族的圍裙分為高腰和低腰兩種圍裙,特別是高腰圍裙在苗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般與外衣同長,罩穿在上衣前身,除了保護裡面的衣服外,苗族婦女走親訪友或逢年過節也常穿著帶有圍裙花的盛裝用以顯示其女紅技藝。高腰圍裙最講究的是裙頭裝飾,一般外部輪廓呈鐘形或扇形,因其位置處於胸前引人注目,在苗族女服里有“門臉”之意,故苗族婦女對於裙頭花樣的造型非常重視,它也是女服所有部位中品種最繁富且最惹眼的地方。圍裙花樣一般以花鳥組合的“單獨紋樣”為主,如荷花菊花牡丹牽牛花等植物紋樣與蝴蝶、鳳凰、公雞等動物紋樣進行組合。如“公鳴(功名)富貴”圖,主體圖案是盛開的牡丹和引頸高歌的公雞,看似普通生活場景的圖形,其中卻蘊含了深刻的寓意。雞鳴將旦預示著光明和幸福的到來,以“公鳴”諧音“功名”,以牡丹象徵富貴,這組單獨紋樣的圖像象徵內涵,就是寓意著湘西苗族百姓企盼兒孫功名富貴、嚮往生活幸福美好的精神訴求。
2、衣襟花
在苗族女服里,衣襟花分為胸襟花和背襟花。胸襟花在女服的胸前位置,其圖案以花鳥為主,花多為牡丹、荷花、菊花或其它組合花卉,鳥多為雙鳥或單鳥構圖,這些鳥有燕子、鴛鴦、鷺鷥、鳳凰等。同時未婚姑娘和已婚女性在圖案的選擇上還有明確的區分,比如未婚姑娘的衣襟花多為單鳥形象,而成雙成對的雙鳥則多用於已婚女性的衣襟花,這也是識別女性婚嫁狀況的標誌之一。如“綬帶鳥銜花圖”所描繪的是花叢中的一隻綬帶鳥用嘴欲啄花朵的瞬間,寓動於靜。綬帶鳥尖嘴、圓身、攏翅,長尾略向內彎,渾身散發著勃勃生機。綬帶鳥的“綬”與“壽”諧音,長長的尾巴表示長久,寄託著人們對長壽、幸福的渴望。除了衣襟花,湘西苗族服裝中還有衣袖花邊和褲腳花邊的紋樣。由於苗服寬鬆肥大方便勞作,因此衣袖和褲腳都較寬,衣袖邊和褲腳邊呈長條狀,其花邊多以鳳龍、花鳥等主要圖案,也常用萬字格、方勝紋等二方連續條紋,圖案簡潔明快,線條流暢,在此不再贅述。
3、圍脖花
在童服花樣中,以口水圍脖最具特色。口水圍脖圍在兒童下巴之上,防止幼兒口水弄髒衣物。口水圍脖一般隨形造樣,大多呈半環形,內環為圓弧形,外環為波浪形,圖案一般歡快活潑、富有童趣。如“花開有聲”圖的口水圍脖,以纏枝蓮花與纏枝菊花為主,左右亞對稱構圖,花朵一般呈盛開狀,與大人服裝委婉的花樣形成了鮮明對比,喻示“兒童是盛開的花朵”之意。這些看似簡潔的圖案在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燦爛與美好的同時,蘊藏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鞋花

鞋花圖案相對於苗族服裝中其它部位更加簡潔明快,活潑單純。根據湘西苗族的當地習俗,繡花鞋是未婚女子的喜愛之物,而中老年等婦女基本上是不穿的。踏虎鑿花中的鞋花根據其穿著對象場合的不同,外型上分貓兒鞋、尖尖鞋、虎頭鞋、凹口鞋、蜂子鞋等。同時鞋花篇幅不大,根據部位又分鞋頭花、鞋幫花、鞋跟花和鞋墊花等四類,但一雙繡花鞋並非四種都須俱全,也可以取其一二,裝飾圖案多為花草、鳥雀等紋樣。如“盤長結藤”圖的鞋跟花,外部造型為“山字形”,左右對稱布局,內部圖案為牽牛花和盤長紋樣的組合,象徵福壽情長,萬事如意。又如“蝶戀花”圖的鞋頭花中,外型呈半弧形,單只蝴蝶與左右呼應的花卉構成“蝶戀花”的主題,古人常以蝶喻才子,花比美人,喻示著愛情的美好。
踏虎鑿花-鞋花踏虎鑿花-鞋花

傳承保護

2008年,踏虎鑿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為保護這一文化遺產,近年來,瀘溪縣在創立瀘溪縣踏虎鑿花傳習所的基礎上,依託傳習所不斷探索新方法、方式,借力各種載體,讓這門藝術走進民眾生活,增強民眾保護和傳承這門藝術的意識。實踐中,踏虎鑿花藝人致力於創作貼近民眾生活的新作品,先後以該縣縣城白沙、吉首矮寨特大懸索橋為原型,創作了大量民眾喜聞樂見、記錄時代變遷的大型踏虎鑿花作品,不僅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的眼球,而且讓踏虎鑿花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加深了民眾對踏虎鑿花的了解,繼而提高了踏虎鑿花社會知名度和認知度。
為更好地喚起民眾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推動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瀘溪縣還不定期免費開辦踏虎鑿花技藝培訓班,採取全日制方式培訓,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踏虎鑿花傳習所藝人手把手講解、傳授這方面的技藝和知識。瀘溪縣委、縣政府還充分利用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平台,將 “踏虎鑿花”傳統手工技藝引入校園,在職業中學開設“踏虎鑿花”專業,並投入近10萬元資金,建立了“踏虎鑿花”工作室,為踏虎鑿花的傳承培育新生力量。
(踏虎鑿花傳承工作圖集來源 )

傳承人

鄧興隆,男,苗族,大專文化,1949年10月出身於剪紙世家,湖南省瀘溪縣踏虎村人,現任瀘溪縣第二中學教師,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六歲起隨母親黃貴蘭學鑿花,十二歲後又不斷得到堂舅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著名鑿花大師黃靠天的指點。1968年參軍入伍,1973年3月退伍。1973年9月考入吉首大學中文系,於1975年7月畢業。1993年至1997年在瀘溪縣第二中學職教部工藝班任鑿花專業指導教師,培養了大批剪紙人才。在這期間本人先後創作了大小鑿花作品三百多件。1992年同著名鑿花大師黃靠天為縣文化局、文化館加工了大批鑿花精品,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特別是鄧興隆同黃靠天共鑿的一幅椎牛圖可稱得上天衣無縫,猶如一手鑿成。同年鄧興隆作品隨同黃靠天的作品,一併被中央民族院校赴美考察團帶往美國,作為禮品饋贈給美國朋友和國際友人。1999年被湖南省剪紙研究協會吸收為會員。周年在湖南省第三屆剪紙展覽中,其10件鑿花精品獲金獎,並頒發了證書,後來10件作品被湖南省民眾藝術館收藏。2000年經湖南省剪紙研究會和湖南省民眾藝術館評定,被評為“剪紙藝術家”。並頒發了證書和金牌。2004年10月,在湖南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博覽會暨湘西第二屆民族民間文化生態藝術節展覽會上獲榮譽證書。2005年11月,在紀念湖南剪紙研究成立20周年之即被湖南省民眾文化學會剪紙專業委員會納入理事成員,並給他頒發了成就獎。
“踏虎鑿花”代表性傳承人鄧興隆“踏虎鑿花”代表性傳承人鄧興隆
作為踏虎鑿花的優秀傳承人,鄧興隆的作品表現出獨特的創作個性和鮮明的地方風格。第一,題材廣泛,內容即有傳統的本地民族圖案,又有創新的反映時代氣息的新圖案;第二,刀法純熟,技藝精湛。他很少使用剪刀,主要是用鑿刀,所以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刀味,線條流暢,構圖飽滿,具有剪紙藝術獨具的裝飾效果和審美特色。這一點也是踏虎鑿花最突出的地方特色,注重創新。他有幾十把大小不一的特製作的。他創作的時候,也使用自己特製的紙捻、磨刀石和講究的紙張。他特別注重創新,一是技藝的創新;二是圖案的創新。技藝上他總結出了“手腕動,刀子動”和“紙隨刀轉”、“手掌壓紙”等技法。圖案上,他繼承了不少傳統圖案的構圖優點,同時進行必要的移植和改編,有時候重新進行布局,或者在細節上進行重新處理,因此,鄧興隆的作品,既有傳統圖案的飽滿厚重,又顯示出活潑清新的時代氣息。尤其是他的人物作品,在單純的剪紙造型元素上,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的變化,達到了和繪畫藝術異曲同工的審美效果。比如《新嫁娘》、《苗山春早》、《王小二》深受各界藝術人士及有關專家的讚賞和好評。

非遺信息

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
內容
項目名稱
踏虎鑿花
保護級別及批次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
批准文號
湘政發〔2006〕18號
批准時間
2006年6月7日
類別
手工技藝
項目編號
49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
內容
項目名稱
剪紙(踏虎鑿花)
保護級別及批次
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申報地區
湖南省瀘溪縣
批准文號
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類別
傳統美術(民間美術)
序號
315
項目編號
Ⅶ-16
(名片圖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