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法語: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英語: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在1801-1805年間繪製的拿破崙一世的5幅油彩肖像畫的統稱。

該系列作品也稱為《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最初的委託人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畫作是將拿破崙和他的軍隊在1800年5月越過大聖伯納德山口時的情景理想化之後繪製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 外文名:法: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 規格:261cm×221cm (102 1⁄3in ×87in)
  • 作者雅克-路易·大衛
  • 材質:畫布
  • 畫作類型:肖像油畫
  • 創作年代:1800--1801年
  • 收藏地瑪拉瑪頌城堡呂埃爾-馬爾邁松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歷史傳承,重要展出,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作品說明
瑪拉瑪頌城堡中的原版瑪拉瑪頌城堡中的原版
【法國馬爾梅松城堡里保存的原版作品】
(260 x 221cm; 102⅓ x 87in)
畫中的拿破崙,是橘黃色的披風,袖口帶刺繡的長手套,白黑斑花紋的馬,纏繞在馬腹部的腹帶是紅色。背景中拿著軍刀的將校們,被遮擋在馬尾中。拿破崙的容顏很年輕,馬胸前的馬鞍繩上有著「L.DAVID YEAR IX」的署名。
夏洛騰堡宮的版本夏洛騰堡宮的版本
【德國柏林夏洛騰堡宮里保存的版本】
(260 x 226cm; 102⅓ x 89in)
畫中的拿破崙,披著紅色披風騎著栗子色的馬。比原版少了一個拴在馬嘴上的金色韁繩,腹帶是灰色的。地上有著雪的痕跡。拿破崙的臉龐消瘦,看起來像是在微笑。署名是「L.DAVID YEAR IX」。
凡爾賽宮第一版凡爾賽宮第一版
【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里收藏的版本】
(272 x 232cm; 107 x 91⅓in)
畫中,馬身有著灰斑,馬嘴的韁繩與夏洛騰堡宮中的版本一樣少了一根,腹帶為淺藍色,長手套上的刺繡變得簡單,手套裡面袖子部位比原版多了裝飾品。風景顏色稍微暗淡,拿破崙表情變得險峻。沒有署名。
美景宮裡的版本美景宮裡的版本
【奧地利維也納美景宮里保管的版本】
(264 x 232cm; 104 x 91⅓in)
該版本與凡爾賽宮裡的版本基本相同,但是多了署名「J.L.DAVID L.ANNO X」。
凡爾賽宮第二版凡爾賽宮第二版
【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里收藏的第二個版本】
(267 x 230cm; 105 x 90½in)
畫中,馬為白和黑色,嘴邊金色的韁繩齊全,腹帶為紅色。披風為橘黃色與紅色,領子為黑色。長手套上的刺繡非常簡單幾乎看不出來。拿破崙腰間纏繞的絲巾是明亮的藍色。這一版中,馬尾的陰影中也繪製了拿著軍刀的將校。拿破崙的臉龐顯得稍微有些年齡,短髮,與美景宮中的版本同意,帶著些許的微笑。從刺繡和兩角帽的樣式來看,可以推測出該版本為1804年之後繪製完成。畫上有著「L.DAVID」的署名,但是沒有日期。
該作品展現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拿破崙率領4萬大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抄近道越過聖伯納隘道進入義大利的情景。人物被安排在聖伯納山口積雪的陡坡上,陰沉的天空、奇險的地勢加強了作品的英雄主義氣勢,拿破崙紅色的斗篷使畫面輝煌激昂。年輕的拿破崙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騎在一匹直立的烈馬背上。
細節
五個版本基本都是相同的大小(2.6 x 2.2 m)。拿破崙穿著總大將的制服、金邊的兩角帽、佩戴著軍刀騎著馬。被風吹起的披風包裹著拿破崙的身體。他的臉面向畫面前方,右手指向山頂,左手牽著馬韁。軍馬前腳抬起,吹過拿破崙披風的風,也同樣吹起來軍馬的鬃毛和尾巴。身後是搬運大炮的士兵們,形成一列在山道上前進。畫面上部布滿了烏雲,拿破崙的面前聳立著山峰。
畫面前部的岩石上,刻著「BONAPARTE」「HANNIBAL(漢尼巴爾)」「KAROLVS MAGNVS IMP」的文字,他們是在拿破崙之前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先驅者,軍馬胸前的馬鞍上,記錄著署名和日期。

創作背景

戰爭背景
1799年11月9日,由於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在法國獲得了影響力,他回到義大利並補充法國軍力,並下決心奪回在前年被奧地利公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奪走的奇斯帕達納共和國
1800年春,拿破崙率領預備軍通過大聖伯納德山口翻過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公國的軍隊在熱那亞包圍了拿破崙手下的安德烈·馬塞納將軍,拿破崙通過翻越阿爾卑斯山包抄到了敵軍後方。在拿破崙到來之前,熱那亞就已經淪陷了,但是拿破崙繼續進軍,想趕在奧地利公國軍從重整之前與其交戰。6月9日,拿破崙的預備軍在義大利的蒙特貝羅開戰,並在馬倫哥戰役中獲得了勝利。
拿破崙就任為第一任總統,法國人在義大利的勝利,促成了與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的友誼。為了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而展開的會談期間,也恢復了自古以來的送禮環節。凡爾賽製造的手槍、巴黎製作的高級連衣裙、獻給瑪麗亞路易莎王妃的寶石、以及為了給重新就任首相的曼努埃爾·德·戈多伊準備的鎧甲等,拿破崙將這些都獻給了卡洛斯國王。作為回禮,拿破崙收到的是來自於國王馬廄的16匹西班牙馬、弗朗西斯科·戈雅所繪製的國王夫妻的肖像畫、雅克-路易·大衛所繪製的肖像畫。法國的駐西班牙大使阿爾吉艾讓大衛又畫了一幅,這兩幅肖像畫象徵著兩國新的外交關係,預定在西班牙的馬德里皇宮展示。
創作過程
1800年,拿破崙任命大衛為政府畫家,同年6月,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取得勝利之後,他請大衛繪製一副浪漫的騎士肖像。拿破崙對大衛的要求是,他希望畫中的他是鎮靜的,騎在一匹烈馬上(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畫像是否真實是次要的,但“一位天才要躍然紙上”,不過他堅持自己的戰馬要畫得栩栩如生。畫中的軍服,是大衛從專司拿破崙衣服的男僕那裡弄到的,正是他在馬倫哥戰役中穿的那套(資料為本段)
五幅當中最初的版本,是在1800年10月到1801年1月花了4個月完成的。完成第一幅後,大衛便馬上開始著手第二幅的繪製,並於5月25日完成。這一天,在羅浮宮中大衛的畫室里,拿破崙來視察肖像畫的完成情況。
大衛的兩個弟子也協助了複製作品的製作。Jérôme-Martin Langlois主要負責最初的兩幅肖像畫,Georges Rouget則負責收藏在榮軍院版本的工作。
該作品與大衛平時的作品不同,幾乎沒有進行充分的練習和事前準備。大衛繪製了他弟子古羅牽著馬的一副小素描,這可能是在畫拿破崙的馬的練習作品。大衛的筆記中,也只畫著騎馬姿勢的素描等初期考察內容。關於初期的練習作品很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拿破崙拒絕當肖像畫的模特。1796年,拿破崙應約瑟芬·博阿爾內的要求坐在古羅的面前當模特,據古羅稱,只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
1798年,大衛也懇求拿破崙一定要老實地坐著當肖像畫的模特,這3個小時中,拿破崙一直安分不下來,大衛也沒能充分地進行繪畫。在接受繪製阿爾卑斯山場景的時候,大衛希望拿破崙能到場,拿破崙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拿破崙不只是單純的討厭坐在那裡,而是他覺得肖像畫不是要畫出身體的特徵,而是主要表現出人物內在的人格品質。拿破崙拒絕當肖像畫模特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作品偏離了寫實主義,成為了帶有政治意義的圖像。之後,這幅作品只是象徵性的肖像畫,並沒有繪製身體的特徵,而是畫成了理想的姿態。
大衛沒有成功說服拿破崙當模特,為了捕捉他的特徵,他讓自己的兒子坐在梯子上當模特。服裝方面,由於借到了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中穿過的制服和戴過的二角帽子,得以正確地進行了繪製。拿破崙的兩匹馬被當做了模特,一匹是栗子色毛的雌馬叫拉·貝爾,用來表現收藏在夏洛騰堡宮版本的特徵。另一匹灰色毛叫做馬倫哥的馬,用來繪製收藏於凡爾賽宮與美景宮的版本。
實際上,拿破崙當時騎的並不是馬,而是驢,因為當時要穿越雪山,驢的抗寒性和持久力都比馬強,另外,拿破崙披的斗篷是灰色而不是紅色。大衛為了體現拿破崙的偉岸和英勇,用一頭高大健碩的戰馬換掉了驢子,這也是當時的一幅宣傳畫。
當初的委託是希望畫一幅拿破崙穿著第一統領制服的站立肖像畫,但是大衛繪製除了一副騎馬姿態的作品。西班牙大使伊格納西奧·穆斯基斯,詢問拿破崙希望作品表現什麼樣的內容,拿破崙最初希望是閱兵的場面,最終選擇了越過阿爾卑斯的場面。實際上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時候是晴天,拿破崙的軍隊已經延誤的數日,騎著驢由嚮導引路。

作品賞析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再現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拿破崙率軍登上阿爾卑斯山,為爭取時間抄近道進入義大利,奇襲奧地利軍隊時的情景。畫中拿破崙跨上白馬一手持韁、指點江山的“男神”形象堪稱傳世經典。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令人眼前一亮。聖伯納隘口積雪的陡坡上,陰沉的天空,奇險的地勢,紅色的斗蓬。拿破崙挺立烈馬之上,威武鎮定,劍指高峰,英雄在此。這是法國精神乃至人類昂揚精神的升華。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中的馬名叫斯泰理。它並不高大,驄毛和尾巴很長象波浪一樣。眼睛圓圓的,看著特別聰明。畫作描繪的是在與奧國的干涉軍戰鬥中,拿破崙以英勇大無畏的精神冒著冬天的嚴寒與雪崩的危險,出其不意地越過聖伯納山險坡,帶領主力軍向敵人腹地前進。在畫家的筆下,拿破崙被描繪成英勇、果敢、堅毅的統帥形象,他揮手勒馬向上的雄姿以對角線趨勢充滿畫面,整個世界統統在他的腳下,坡石上刻著永垂青史的名字。
畫面選取的是拿破崙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山口的情景。人物被安排在聖伯納山口積雪的陡坡上,陰沉的天空、奇險的地勢加強了作品的英雄主義氣勢,拿破崙紅色的斗篷使畫面輝煌激昂。年輕的拿破崙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騎在一匹直立的烈馬背上。
該作品中,拿破崙面容冷峻,不僅完全凌駕住他那匹前腳騰空的戰馬 ,也控制了整個戰勢,相形之下他身後的士兵顯得微不足道。惡劣的崎嶇的地形和烏雲密布的天空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的驚險性。
技術
弗朗索瓦·布歇與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將紅色和灰色作為基色,在此之上進行繪製。與此相對,大衛使用了繪製拿破崙肖像時最初的練習作品及在《球戱場的誓言》素描等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的那樣,將白色的畫布作為背景利用,直接上色。
大衛繪製時使用從兩層到三層的上色方法。基本的輪廓使用黃土色的素描繪製,在用輕觸給畫逐步添加內容,此時的筆基本不沾任何畫具,專注於區分明暗區域。作為這種技法的成果,瑪拉瑪頌城堡的原版中,對於馬臀部的表現非常突出,第二層時,大衛進行了詳細的描繪,著重於修補比較在意的部分。
第三層是最後的完善,調整色調,平滑表面。大衛常常會讓自己的弟子來完成這個部分。
影響
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中勝利之後,歌頌拿破崙為法國新主人的肖像開始流行起來。在安東瓦努=福蘭索瓦·伽雷的作品《馬倫哥戰役的故事》中,添加了拿破崙身穿古羅馬衣裝,並配有翅膀的勝利形象。在皮埃爾·保羅·普呂東的作品《波拿巴王朝的勝利》中,拿破崙為帶有翅膀的人物並乘坐兩輪戰車。但是,比起寓意,大衛選擇了特徵。他所繪製的拿破崙雖然也是理想化、英雄化的,但是缺少了寓意畫具體的特徵。
為了誠實面對自己“重返純真的希臘(retour vers le grec pur)”的欲望,從1799年的作品《劫奪薩賓婦女》到拿破崙的肖像畫,大衛徹底貫徹了新古典主義。只在服裝上做了些許讓步,為現代風。從原版開始,馬的姿勢與顏色等,與《劫奪薩賓婦女》中的馬基本相同。
原版中拿破崙年輕的姿態,反映了象徵著《貝爾維德爾的阿波羅》的“美麗的理想”的美學。大衛的弟子之一讓·布洛克,在作品《許阿鏗托斯之死》中將這種美學發揮到了極致。
以前大衛繪製的作品《玫瑰之死》中年輕美貌的少年姿態,在作品《劫奪薩賓婦女》也有登場。因為拿破崙拒絕當模特,所以大衛讓自己的兒子來當模特,因此,畫中的拿破崙才如此年輕。腿部像希臘的騎兵一樣彎曲,這年輕的姿態讓人聯想到騎著布西發拉斯的年輕亞歷山大大帝的姿態。
關於畫中的馬,大衛以彼得一世的騎馬像、聖彼得堡青銅騎士為基礎,繪製了拿破崙冷靜駕馭了攀登險峻岩石的戰馬姿態。另外,也從尼古拉斯·普桑的作品《埃爾薩萊姆神殿的破壞與掠奪》中獲得靈感。大衛受到普桑的影響很大,希臘的雕像馬多次出現在大衛的筆記中。
舉止
大衛的作品中總是少不了對人物姿勢細節的描繪。在該作品中,表現了指揮官絕對要攻下目標的堅定意志。展現的是不僅要等到山頂,還有勝利的必然性,同時他面向士兵,向後方持續的下達命令。戴著手套,可能是為了表現拿破崙不只是一個征服者,還是一個戰爭的調停者形象。
大衛為了提高象徵性,至少在他的八部作品中加入了銘。在該作中的岩石上,與拿破崙·波拿巴一起,還有漢尼拔·巴卡和查理曼大帝的銘被刻寫在岩石上。他們的關聯點都是翻越過阿爾卑斯山,拿破崙在這裡有作為繼承者的效果。與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一起,旁邊刻寫了代表“皇帝 (Imperator)”意思的“IMP”文字。

歷史傳承

原畫到1812年為止一直存在於西班牙馬德里,在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卸位西班牙國王之際將畫摘去。他在流亡美國時帶著此畫,並將它掛在了位於新澤西州博德恩鎮的住所中。並由其子孫繼承了該作品,1949年,其曾孫烏傑尼·波拿巴在去世之際將該作品贈與了瑪拉瑪頌城堡的美術館。
1801年以後,一直掛在法國聖克魯宮的版本,在1814年按照普魯士國王的要求,由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軍隊帶走。後收藏於德國柏林的夏洛騰堡宮
1802年複製的掛在法國巴黎榮軍院的版本,在1814年的波旁王朝復辟之際,畫作被摘下並保存在倉庫。但在1837年,按照路易·菲利普一世的指示,將畫展示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
1803年製作的版本被送到義大利的米蘭,1816年在被奧地利扣押之際遭到了米蘭人民的抵抗,作品一直留存在米蘭到1825年。最終在1834年,被維也納美景宮收藏。成為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的藏品之一。
1825年,在作者大衛去世之際一直由他保存的版本,從1846年開始展示在法國的Bazar Bonne-Nouvelle。1850年,被大衛的女兒ポーリーヌ・ジェニーン收藏在了法國的杜伊勒里宮,1979年,該作品被移動到法國的凡爾賽宮

重要展出

2005年7月30日至9月19日,文化部與法國文化通訊部將在中國美術館隆重推出八大系列展覽,作為“法國文化年”落幕的重要活動,其中法國國寶級名畫、大衛創作的拿破崙巨幅肖像《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首次來華,其保險額達到了150萬歐元。這幅畫迄今為止從未在法國以外的地方展出過。
2017年5月11日-15日,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舉行。深圳至正文博集團展出油畫作品《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

作者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 - 1825年12月9日),法國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