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庚

趙憲庚

趙憲庚,男,漢族,山西忻州人,1953年11月7日出生,凝聚態和核物理學家。198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物理系,1991年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理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央委員。兼任中國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總裝備部科技委兼職委員和核試驗技術專家組成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憲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忻州
  • 出生日期:1953年11月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
  • 主要成就:凝聚體系與外場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
人物履歷,擔任職務,學術兼職,獲獎情況,學術領域,

人物履歷

1982—1986年在山西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任助教。
1986—1991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讀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1—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任副研究員,1993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出站。
1993年在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做訪問學者,199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理論物理所做訪問學者,1995—1996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物理系做高級訪問學者,1999年在瑞典Umea大學物理系做訪問教授
1997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晉升為研究員。
1997—2003年在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所長(2000年12月任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
2003—2007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院長(2003年12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
2007年當選中共第17屆中央候補委員。
2007年8月—2015年9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副部長級)。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2012年11月14日,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2015年10月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免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職務。
2016年3月,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2016年10月,遞補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擔任職務

黨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學術兼職

2002—2007年兼任中國核學會計算物理學會理事長。

獲獎情況

1997年12月獲"國氏"博士後獎勵基金。
2000年12月獲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3年12月獲軍隊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1年12獲軍隊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
2004年12獲軍隊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五)。

學術領域

趙憲庚是新一代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他率先在國內探索凝聚體系與外場相互作用的動力學, 成為這一重要前沿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十幾年來,他本人及合作者從理論上預言了十多種可測的物理效應,,多數已為他人實驗所證實。1996年以後,他的工作重點轉到了核武器物理研究,又在這個全新的領域內做出了可喜成績。
趙憲庚 院士趙憲庚 院士
組織、領導並主持完成我國多項大型科學實驗和國防重大任務,負責理論方案制定、可靠性論證、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決策,對推動我國核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礎研究方面的主要貢獻有:
1.在國際上最先用SU(2)李代數技術研究兩帶耦合的場致局域化問題求得了普遍的解析解;
2.在國際上首先用初等數論方法處理光子頻率與Bloch頻率的公度與非公度問題,獲得了DC—AC場中的局域化條件,給出了能帶電子在DC—AC場中動力學完整而清晰的物理圖象;
3.發展了求解準能量的Floquet理論,由此預言了分數 Wannier—Stark階梯的存在和能帶電子具有自相似結構的康托集能譜並被實驗證實,豐富了關於時間域與能量域的相關認識;
4.預言能帶Suppression效應並被實驗證實;
5.預言雙帶之間的Rabi振盪並被實驗證實;
6.將上述理論發展到超冷原子系統,發現了超冷原子的Wannier—Stark局域化和分數Stark階梯並已為實驗證實;
7.將上述理論推廣到介觀系統,發現了由於考慮自旋所引起的泡利阻塞效應和量子控制最佳化設計的普遍方案,可望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中得到套用。上述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和好評, 得到了廣泛引用,很多工作被國際權威刊物 Phys.Today和Phys.Reports專門介紹和多次評述,有幾項還被寫入國內外出版的研究生教材,這充分說明趙憲庚等人的工作已位居國際前列,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公認。
核武器物理研究方面的重要貢獻:
1. 全面負責我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大型綜合實驗和數次核材料物性研究精密物理實驗的物理設計,負責確立理論方案的技術路線,組織重大技術攻關,為這幾次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2.全面負責我單位核武器重大項目的理論研究和核試驗數據再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3.建立實用物態方程偏軟、偏硬的微擾理論,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正確的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