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劍法

越女劍法

越女劍法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越國叫做青青的姑娘從白猿身上領悟的一套劍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要滅掉吳國,為了訓練士兵,就在民間廣徵高手。有個女子來到軍中,傳了士兵一套劍法,傳了以後,卻不肯留下姓名。後來人們就以越女劍法來稱呼這套劍法。金庸小說中的阿青是創始人。韓小瑩將之傳於郭靖、郭靖傳於武敦儒武修文郭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越女劍法
  • 時間:春秋戰國
  • 發明人:青青
  • 歷史傳說:最詳盡的記載是《吳越春秋》
基本介紹,歷史傳說,劍俠傳,金庸,劍法,

基本介紹

越女劍法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越國南林(是指古歙縣的南鄉地區,主峰擱船尖,這裡一直有傳說36把越女劍,又稱36把徽劍,這也是太極劍的發祥,有歷史記載,太極拳的發祥是唐朝歙縣許宣平創立的37式,許大真人也是傳承了越女劍法的)叫做青青的姑娘從白猿身上領悟的一套劍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要滅掉吳國,為了訓練士兵,就在民間廣徵高手.有個女子來到軍中,傳了士兵一套劍法,傳了以後,卻不肯留下姓名。後來人們就以越女劍法來稱呼這套劍法。

歷史傳說

關於越女劍的傳說悠遠,散見於正史和野編,最早、最詳盡的記載是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在後來的《藝文類聚》及《劍俠傳》中亦有記載,小說《東周列國志演義》中也有。
《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其時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行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人,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曰: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頡橋(向上勁挑),未墮地(‘未’應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應作‘接’,接住竹梢)。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劍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看上去好像溫柔的女子,一受攻擊,立刻便如受到威脅的猛虎那樣,作出迅速強烈的反應)。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墮(‘墮’應作‘隊’)高(‘高’是人名,高隊長)習之教軍士,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劍俠傳

劍俠傳》則說:“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
“桔槔”是井上汲水的滑車,當是從《吳越春秋》中“頡橋”兩字化出來的,形容袁公使動竹枝時的靈動。

金庸

當代著名作家金庸曾據此編寫成短篇小說《越女劍》,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的第十五部武俠小說。
在《越女劍》中,《卅三劍客圖》中的“趙處女”化名阿青,她以竹枝為劍,鬥敗白猿。從而引發了一段吳越爭霸中的傳奇插曲。

劍法

《吳越春秋》記載:
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看上去好像溫柔的女子,一受攻擊,立刻便如受到威脅的猛虎那樣,作出迅速強烈的反應)。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