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機械司法的怪圈

走出機械司法的怪圈

《走出機械司法的怪圈》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李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出機械司法的怪圈
  • 作者:李勇
  • 出版時間:2023年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1341421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近年來在《法治日報》《檢察日報》《人民法院報》等發表的短小精悍刑事法文章為主題內容,全書收錄了七十四篇小文章,筆調輕鬆、文風簡潔、直指問題、切中要害,帶有一定的學術隨筆性質,體現了刑事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
本書從實體法角度呼籲刑法學研究的實踐性品格;從程式法角度呼籲刑事訴訟法的解釋學;從實體與程式交叉的角度呼籲刑事法實體與程式的一體化;以實踐的視角審視司法改革;以“過來人”的身份談法律人的技藝。
本書收錄的小文章涉及領域廣泛,既有刑法領域內容又有刑事訴訟法領域內容,還有二者交叉領域的內容,但全書遵循一條基本的主線即實質解釋論,努力通過實質解釋論將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深度融合,以此走出機械司法的誤區。

圖書目錄

前言——走出機械司法的怪圈
第一篇刑法學研究的實踐品格
刑法學研究的實踐品格
挖掘刑法學研究的判例資源
誰的刑法
對中國刑法學研究的三重追問
堅守“李斯特鴻溝”
思索德國刑法學的魅力
厘定法定犯與行政犯的界限
“風險刑法”看上去並不那么美
輕罪治理體系應激活《刑法》第37條的非刑罰處罰
治理食品安全問題不應一味指望刑法
客觀歸責:刑法實質化的表現與結果
嚴格限制牽連犯的認定
釐清內涵重塑責任理論構造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司法適用誤區
運用共犯理論區分電信網路詐欺犯罪責任
Web3.0時代“機器不能被騙”是偽命題
怎樣把握P2P網路借貸觸刑的標準
盜竊罪與職務侵占罪區分的實質解釋路徑
刑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
人本主義刑法觀
刑法學術語翻譯規則探討
快播案的不作為共犯理論檢視
利用網際網路傳播淫穢物品之“牟利”認定
別爭了,“調包二維碼案”定詐欺!
第二篇走向實質解釋的刑事訴訟法學
走向實質解釋的刑事訴訟法學
少捕慎訴慎押具體標準的實質解釋
刑事證明標準的二元主義
證據能力三要件
證據“兩力”之提倡
證據分析的可視化路徑
證據法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新《刑事訴訟法解釋》中的證據問題辨析
從“鑑定結論”到“鑑定意見”公訴人面臨四重轉變
堅守印證證明模式
證明力判斷堅持印證“四原則”
“合理懷疑”的終極追問
審查起訴的“術”與“道”
公訴意見書宜去除“法庭教育”
刑事起訴書該不該說理
理性對待無罪辯護
刑辯沒有江湖
第三篇跨越實體與程式的鴻溝
跨越實體與程式的鴻溝
正當防衛實體及程式難題研究
自訴轉公訴正當性的實體與程式雙重考察
追訴時效爭議問題探究
公訴環節如何體現寬嚴相濟
余金平交通肇事中的六個問題剖析
認罪認罰與自首、坦白之界分
認罪認罰與“禁止重複評價”
別濫用了“存疑時有利於被告”
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實體及程式難題
第四篇現代化進程中的司法改革
現代化進程中的司法改革
辦案責任制中的“辦案”與“責任”
“以審判為中心”的精髓與支柱
獨立行使檢察權的方向與路徑
人工智慧輔助辦案,理論準備需要先行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中的程式競合
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精準化的原理與路徑
企業合規需要重塑治理模式
融合公益訴訟完善企業合規激勵
檢察機關開展事前企業合規的限度
附條件量刑建議價值與適用
實踐視角:檢律協作“新題”與“新解”
第五篇法律人的技藝
法律人的技藝
法律人的夢想與成長
學問中的“學”與“問”
“舌尖上”的刑事訴訟法
啟動質證詢問這個“法律引擎”
公訴人法庭辯論靠什麼取勝
從“快播案”看公訴人如何備戰庭審
司法官隊伍職業化建設路徑
司法官專業化應突出“四個並重”
法官、檢察官別把自己當作“官”
怎樣當好員額檢察官
後記

作者簡介

李勇,男,1979年出生,刑法學博士,全國檢察業務專家、江蘇省十大優秀青年法學家、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全國經濟犯罪檢察人才、全國職務犯罪檢察人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教育部及中央政法委“雙千計畫”卓越法律人才、國家檢察官學院檢察教官。先後辦理轟動全國的“瘦肉精”系列案、辣筆小球侮辱英烈案等。
先後在《法律科學》《政法論壇》《中國刑事法雜誌》《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法治日報》《檢察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二百餘篇,多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出版《結果無價值論的實踐性展開》(已經出第二版)、《刑事證據審查三步法則》(已經出第二版)等八部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