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反氣旋

赤道反氣旋

赤道緩衝帶在適當條件下,可以加強發展,形成反氣旋中心,此反氣旋中心稱之為赤道反氣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道反氣旋
  • 外文名:equatorial anticyclone
  • 別名:赤道高壓
  • 地區赤道緩衝帶
  • 學科:大氣學
簡介,形成方式,移動特點,赤道反氣旋結構及其移動規律,赤道反氣旋的生成,赤道反氣旋的結構及其移動,赤道反氣旋對颱風發生髮展及移動路徑的影響,

簡介

赤道反氣旋(equatorial anticyclone)也稱赤道高壓,發生在赤道緩衝帶內的反氣旋。在赤道東太平洋,由於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獲得反氣旋渦度,逐漸折向東再折向南,最後切斷而形成。

形成方式

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赤道反氣旋的形成則有四種方式:(1)南半球、東南信風越赤道後折向再切斷而形成;(2)赤道緩衝帶被熱帶、副熱帶伸向赤道的波動切斷而形成;(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伸向低緯的部分斷裂而成;(4)赤道緩衝帶北移加強過程中,帶內形成閉合反氣旋。

移動特點

赤道反氣旋的生命史在兩周左右,水平尺度平均為1500-2000km,垂直厚度多在500hP等壓面以下,而以在850hPa高度為最強。其中心軸隨高度向北傾斜,中心附近為正散度、負渦度區,有下沉運動。它多數自東向西移動。在赤道反氣旋活動的影響下,颱風容易出現複雜多變的路徑

赤道反氣旋結構及其移動規律

熱帶輻合帶的向赤道側出現的反氣旋天氣系統,在適當條件下,可形成閉合的高壓中心,即赤道反氣旋。赤道反氣旋也是一種低緯地區常見的天氣系統,有資料顯示7-9月在15-10°N、90-140°E範圍內,平均每年山現赤道反氣旋達22個。我們研究的主要是影響我國的天氣系統,故也主要著眼於90-140°E之間赤道以北的赤道反氣旋。

赤道反氣旋的生成

通過1987-1991年8、9月份天氣圖分析發現,赤道反氣旋的生成主要有三種方式。
(1) 赤道緩衝帶生成赤道反氣旋
赤道反氣旋的生成多數與赤道緩衝帶有關,僅1987年8月就有這種赤道反氣旋7個(見表1),此類赤道反氣旋為澳洲冷高東北側強東南氣流越過赤道發生轉向,生成赤道緩衝帶,赤道緩衝帶北伸的高壓脊發生斷烈而形成的。
表1 1987年8月由赤道緩衝帶生成的赤道反氣旋統計表1 1987年8月由赤道緩衝帶生成的赤道反氣旋統計
(2) 副高南撤斷裂產生赤道反氣旋
從天氣學原理角度出發,當西風槽加深,並伴有強大冷空氣東移時,由於冷平流的不斷注入,西太平洋副高將減弱,東退南撤,南撤的副高脊在15°N以南發生斷裂,則生成赤道反氣旋,如1991年9月18日,菲律賓以東洋面,850hPa天氣圖上生成的赤道氣旋就是如此。
(3)恢復性填塞生成赤道反氣旋
通過分析,發現有些赤道反氣旋在其生成過程中,颱風和熱帶氣旋構成的熱帶輻合帶在赤道反氣旋生成之前就存在,赤道反氣旋生成之後,其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重疊,熱帶輻合帶仍存在,隨著熱帶氣旋、颱風的急速西行、北上,關島附近的低壓帶消失,生成了赤道反氣旋。顯然,由於熱帶副合帶的阻擋,西太平洋副高無法南落生成赤道反氣旋,而赤道反氣旋南部赤道附近又為東北氣流控制,而非東南越赤道氣流,所以也不是赤道緩衝帶生成赤道反氣旋。那么,這種赤道反氣旋是如何生成的呢?我們注意到其生成之前,關島附近有較為深厚的低壓系統,隨著該低壓系統的快速移出或消失,原低壓系統地區,就會出現高壓系統的恢復、堵塞,於是,形成了赤道反氣旋。

赤道反氣旋的結構及其移動

(1) 赤道反氣旋是一種空間尺度約為1000km左右,一般持續幾天的大氣尺度系統,它在中、低層較明顯,高層看不出來,中低空溫壓場對應一致,高壓中心軸線向北傾斜,對應暖區,尤其其北側為暖中心,這與北側西太平洋副高和熱帶輻合帶中的颱風活動有關係。
(2) 赤道反氣旋在高層偏東氣流的引導下,有自西向東移動的趨勢,考慮到其生成的不同特點,又可主要分為西北型與西一西南型兩類。
A、 西北型
當赤道反氣旋由赤道緩衝帶生成時,由於其生成特點,是南半球氣流越赤道北上轉向而形成,具有北上趨勢,其西部又有越赤道氣流引起的西南氣流,使赤道反氣旋移動發生有偏,形成西北行(包括偏北行)。如1987年8月中旬緩衝帶北伸,於菲律賓東南部生成赤道反氣旋,北北西行,18日與西伸副高合併,於南海北部消失。
B、 西—西南型
這類赤道反氣旋多由西太平洋副高南退斷裂產生,具有南下趨勢,故赤道反氣旋西行或西南行,常與赤道緩衝帶合併。如1987年8月下旬副高南落,23日於850hPa。出現赤道反氣旋,偏西行,至26日與赤道緩衝帶合併,消失於孟加拉灣。

赤道反氣旋對颱風發生髮展及移動路徑的影響

我們知道越赤道氣流形成緩衝帶是赤道反氣旋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氣流主要通道有兩條:一是在125-130°E附近,在菲律賓東南轉向成西南氣流;二是在110-115°E附近的加里曼丹島上空越過赤道,在南海南部轉向成西南氣流。故赤道反氣旋也以該兩地為多,我們稱菲律賓東南的赤道反氣旋為東赤道反氣旋,加里曼丹島上空的為西赤道反氣旋。
過去,人們就赤道反氣旋對颱風的影響的研究以西赤道反氣旋為多,對東赤道反氣旋則涉及較少。通過1987-1991年颱風資料的分析發現,東赤道反氣旋對颱風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1) 東赤道反氣旋的生成,與北面副高配合,使關島至菲律賓的熱帶副合帶加深,反氣旋北部西南氣流有利於該熱帶副合帶內擾動的產生,進而有利於颱風的發生與發展。如9120號颱風,1991年9月19日開始通過赤道反氣旋與西太平洋副高之間的熱帶副合帶,強度加強,9月23日移出時,中心風速由40m/s增至55m/s。
(2) 西北型東赤道反氣旋的生成,會促使赤道緩衝帶振幅加大,有利於誘發或加強赤道波,進而對颱風路徑的異常產生影響,如8711號颱風,8月25日,緩衝帶生成東赤道反氣旋,26日低層赤道波振副加大,東赤道反氣旋中心北上,台灣、菲律賓的西南氣流加強,颱風於30日轉為北上,之後東北行。
(3) 東赤道反氣旋對颱風也有引導作用。當副高相對較弱,而東赤道反氣旋較強時,在西南氣流引導下,颱風會發生轉向。如8921號颱風,1989年9月12日08時,颱風移至台灣北部,500、700、850hPa各層高度場都可見到副高脊線在颱風北側,但比較弱。500hPa上西風帶平直,無大的西風槽脊活動,若不考慮東赤道反氣旋的作用,颱風應仍以西北移動為主。但850hPa天氣圖上,颱風東南部有一較強赤道反氣旋,並給颱風提供了12m/s以上的西南氣流。9月12日20時,颱風開始東北行,直至消失。
(4) 東赤道反氣旋西北行至南海附近時,同樣可以作為西赤道反氣旋,對颱風路徑產生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