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痢

赤痢,中醫稱大便中帶血不帶膿的痢疾。痢下多血或下純血者。即血痢。《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熱乘於血,則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痢。”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中醫治療,

病因

以熱毒引起大便出血。

臨床表現

大便下血,里急後重,時時入廁,每次便量甚少。嚴重者,肛腸如筒,血如屋漏,腹疼不食,危可禁口。

鑑別診斷

赤痢有:疫熱痢、濕熱痢、虛寒痢、休息痢、五色痢、水谷痢、禁口痢、風痢等多種。對於痢症,古人以白凍者為濕為寒;赤污者屬熱屬毒;初患者為實為熱者多;患時長者虛寒、虛熱者多。依古論,初秋痢疾多發,當屬時疫;患時已逾十餘日,當屬虛寒;重墜嚴重,似如風痢;膿血兼雜,可為水谷;此皆典籍辨痢病之法,雖為正統之論,實不醫學。通法認為,只要有里急後重,時時入廁便膿血者,即可定證為痢。此病舌紅而乾,脈沉而數,可依熱毒引起大便出血論治。

中醫治療

主治:熱結腸中,痢疾下血。
1.血痢湯
白朮、條芩、蒼朮、黃連、乾薑、黃柏、當歸、滑石、烏梅。水煎,食前服。
2.止血痢疾丸
鴉膽子、桂元上為細末,制丸劑,如綠豆大。或裝膠囊溫水送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