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賽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是散文體裁的書籍,作者是馮至。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位雕刻家邂逅了一位修道院的少女,因為他不能畫出少女的笑容而放棄,最後少女死在塞納河畔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馮至
  • 語言:簡體中文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篇名: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
體裁:散文
作者:馮至

作品原文

修道院樓上的窗子總是關閉著。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隻窗子開了。窗內現出一個少女。
巴黎在那時就是世界的名城:學術的講演,市場的爭逐,政治的會議……從早到晚,沒有停息。這個少女在窗邊,只是微笑著,寧靜地低著頭,看那廣漠的人間;她不知下邊為什麼這樣繁華。她正如百年才開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這百年內年年開落的桃李們做了些什麼匆忙的事。
這時從熱鬧場中走出一個人來,他正在想為神做一件工作。
他想雕一個天使,放在禮拜堂里的神的身邊。他曾經懸想過,天使是應該雕成什麼模樣─—他想,天使是從沒有離開過神的國土,不像人們已經被神逐出了樂園,又百方設計地想往神那裡走去。天使不但不懂得人間的機巧同悲苦,就是所謂快樂,他也無從體驗。雪白的衣裳,輕輕的雙翅,能夠代表天使嗎?那不過是天使的裝飾罷了,不能代表天使的本質。他想來想去,最重要的還是天使的面龐。沒有苦樂的表情,只洋溢著一種超凡的微笑,同時又像是人間一切的升華。這微笑是鵝毛一般輕。而它所包含的又比整個的世界還重─—世界在他的微笑中變得輕而又輕了。但它又不是冷冷地毫不關情,人人都能從它那裡懂得一點事物,無論是關於生,或是關於死……
但他只是抽象地想,他並不能把他的想像捉住。什麼地方去找這樣的一個模型呢?他見過許多少男少女:有的是在笑,笑得那樣痴呆,有的哭,哭得又那樣失態。他最初還能發現些有幾分合乎他的理想的面容,但後來越找越不能滿足,成績反倒隨著時日削減,歸終是任何人的面貌,都禁不住他的凝視,不幾分鐘便顯出來一些醜惡,難道天使就雕不成了嗎?
正在這般疑惑的時候他走過修道院,看見了這少女的微笑。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無邊的永久的微笑,笑紋里沒有她祖母們的偏私,沒有她祖父們的粗暴,沒有她兄弟姊妹們的嫉妒,它像是什麼都了解,而萬物在它的籠罩之下,又像是不值得被它了解。─—這該是天使的微笑了,雕刻家心裡想。
第二天他就把這天使的微笑引到了人間。
他在巴黎一條最清靜的巷中布置了一座小小的工作室,像是從樹林中摘來一朵奇花,他在這裡邊隱藏了這少女的微笑。在這清靜的工作室中,很少聽見外邊有腳步的聲音走來。
外邊紛擾的人間是同他們隔離了萬里遠呢,可是把他們緊緊地包圍,像是四圍黑暗的山石包住了一塊美玉?他自己是無從解答的。至於她,她更不知她置身在什麼地方。她只是供他端詳,供他尋思,供他輕輕地撫摸她的微笑,讓他沉在這微笑的當中,她覺得這是她在修道院時所不曾得到過的一種幸福。
他蒐集起最香的木材,最脂膩的石塊。他想,等到明年復活節,一片鐘聲中,這些無語的木石便都會變成生動的天使。
經過長時間心靈上的預備,在一個深秋的早晨開始了他第一次的工作。他懷裡充滿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點敷衍,不敢有一點粗率。他是這樣歡喜,覺得任何一塊石一塊木的當中都含有那為使的微笑,只要他慢慢地刻下去,那微笑便不難實現。有時他卻又感到,微笑是肥皂泡一般地薄而他的手力太粗,刀斧太鈍,萬一他不留心,它便會消散。
至於微笑的本身,無論是日光下,或是月光中,永久洋溢在少女的面上。怎樣才能把它引渡到他為神所從事的工作上呢?想來好像容易,做起來卻又艱難。
他所雕出的面龐沒有一個使他滿意。最初他過於小心了,雕出來的微笑含著幾分柔弱,等到他略一用力,面容又變成凜然,有時竟成為人間的冷笑。他漸漸覺得不應該過於小心,只要態度虔誠,便不妨放開膽子做去。但結果所雕出的:幼稚的兒童的微笑也有,朦朧的情人的微笑也有……天使的微笑呢,越雕越遠了。
一整冬外邊是風風雨雨地過著,而工作室里的人卻不分日夜地同這些木材石塊戰鬥。
少女永久坦白地坐在他的面前─—他面前的少女卻一天比一天神秘,他看她像是在雲霧中,虹橋上,只能翹望,不能把住。同時他的心裡又充滿了疑猜:不知她是人,是神,可就是天使的本身?如果是人,她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應有的分子呢?他這樣想時,這天他所雕出的微笑,竟成為娼婦的微笑了……
冬天過去,復活節不久就在面前。他的工作呢:各樣的笑,都已雕成,而天使的微笑卻只留在少女的面上。等到他雕出娼婦的微笑時,他十分沮喪:他看他是一個沒有根緣的人,不配從事於這個工作。─—寒冷的春晚,他把少女拋在工作室中,無聊地跑到外邊去了。少女一人坐在家中,她的微笑並沒有斂去。
他半夜回來,醉了的樣子像是一個瘋人,他把他所雕的一切—件件地毀去,隨後他便昏昏地倒在床上。少女不懂得這是什麼事情,只覺得這裡已經沒有她的幸福。她不自主地走出房中,穿過靜寂的小巷,她立在塞納河的一座橋上。
徹夜的歌舞還沒有消歇,兩岸彈著哀涼的琴調。她不知這是什麼聲音,她一點兒也聽不習慣。她想躲避這種聲音,又不知向什麼地方躲去。她知道,修道院的門是永久地關閉著;她出來時外邊有人迎接,她現在回去,裡面卻不會有人等候。工作室里的雕刻家又那樣怕人,她再也不想向他相見,她只看見河裡的星影燈光是一片美麗的世界,水不斷地流,而它們卻動也不動,只在溫柔的水中向她眨眼,向她招手,向她微笑。她從沒受過這樣的歡迎,她一步步從橋上走到岸邊,從岸邊走到水中……帶著她永久的微笑。
雕刻家一晚的夢境是異樣地荒涼。第二天醒來,燼灰早已寒冷。屋中除卻毀去的石塊木塊外,一切的微笑都已不見。他走到外邊穿遍了巴黎的小巷。他明知在這些地方不能尋到她。而他也怕同她見面,但他只是拚命地尋找,在女孩,少婦,娼妓的中間。
復活節的鐘聲過了,一切都是徒然……
一天他偶然走過市場,見一家商店懸著一副“死面具”。
他看著,他不能走開。
店員走過來,說:“先生想買嗎?”
他搖了搖頭。店員繼續著說:“這是今年初春塞納河畔溺死的一個無名的少女。因為面貌不改生態,而口角眉目間含著一縷微笑,所以好事的人用蠟注出這副面具。價錢很便宜,比不上那些名人的─—”雕刻家沒有等到店員說完,他便很驚慌地向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了。

作品鑑賞

馮至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他的散文總是和詩歌一樣,清新委婉,卻又蘊含著理性的思考,讓人咀嚼、回味。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講的是發生在巴黎的一個故事。一位雕塑家想雕塑一位天使,放在禮拜堂的神的身邊。他認為天使的衣服和雙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使的面龐,這個面龐不應出現其他表情,只能洋溢著“超凡的微笑”。正當雕刻家苦惱於難於追尋一個模特的時候,修道院的長期關閉的窗子打開了,現出了一個少女,帶著寧靜的微笑。這立刻激起了雕刻家的創作衝動。可當雕刻家將少女帶離修道院,安置於工作室後,雕刻家雖幾經努力,卻終以失敗而告終。被帶出修道院的少女覺得失去了她的幸福,而只能“帶著她永久的微笑”溺斃水中。
這是一個浪漫而淒婉的故事。不過,作為詩人的作者,並不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通過故事來和人們探討人與神、生與死、生活與藝術、現實與天堂等種種人生問題。透過故事,作者揭示的是人生的悖論所在。
雕塑家追求天使臉上“超凡的微笑”,既然是“超凡”,就否定了喜怒哀樂,不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微笑”的存在嗎?
修道院的少女是因為離開了現實的人間,關在了修道院的樓上,才使人產生了對她無盡的遐想,可一旦她降落紅塵,進入雕刻家的工作室,她就會逐漸褪色,重新塗上世俗的氣息,雕刻家雖不懈努力,又怎能達到完美?
當然,作為雕刻家,明明自己立足於人間,卻偏偏要雕刻不食人間煙火的偶像。這究竟是藝術創作的正途還是歧途?生活與藝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修道院的少女離開了修道院以後,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修道院不再接納她,而雕刻家又不再需要她,她在恍惚中發現溫柔的塞納河在向她招手……結果是無數的“死面具”的複製品傳遍了歐洲城市。少女的溺斃是不是其合理的歸宿呢?這種歸宿是不是意味著“生”的失敗、“死”的勝利?
作為詩人的作者,將這些值得深思的哲理性問題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當中,卻又不點明題旨,不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讓讀者自己思考,使作品顯現出極大的理性思考空間。優美的語言和濃郁的異國浪漫情調,又使作品雋永蘊藉,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為《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