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技

賣技

賣技又稱唱排街,是流傳於浙江省南部地區飛雲江以南的萬全平原一帶,以口頭演唱為表演形式的一種地方傳統曲藝形式。它屬於道情的一種,演唱形式同溫州道情。賣技藝人俗稱技郎或賣技先生,大多是接受了一定文化教育的農民。技郎手提燈籠走村串戶表演。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方言押韻,無白口,不用樂器伴奏,音調拖音長,內容大都為節日喜慶、吉利討彩等。唱本俗稱“賣技書兒”,民眾相互傳抄。賣技作為一種遊春喜樂活動,有很強的地域性與時間性,演出地域僅限為飛雲江以南,時間一般為農曆正月初一零時開始至初五夜半期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賣技
  • 別名:唱排街
  • 流行地區:浙南飛雲江以南
  • 方式口頭文學為主
淵源傳說,劉秀說,唐明皇說,金錢會說,流傳地域,演唱人員,表演方式,對象語言,文化價值,文學價值,人文價值,民俗價值,傳承弘揚,

淵源傳說

賣技這項以口頭文學為主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歷史悠久,最早起源於何時無確切的史料依據。而在民間,賣技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劉秀說

平陽縣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西漢末年,王莽篡國,到處追捕劉秀(即後來的東漢光武帝)。劉秀一路逃到平陽麻步、錢倉、萬全等地。當時正是正月初一,劉秀由錢倉往北走,途經昆陽、萬全時,因飢餓難忍,沿途揉合自身感受編些新年賀詞,走村串戶賣唱求乞。主人便施以年糕或小紅包。這種乞討方式被稱為“賣技”。當劉秀唱到飛雲江南碼頭時,天已發亮,就不敢再唱,以免被人發覺,因此留下“賣技不過飛雲江”之說。平陽錢倉、鰲江、萬全一帶民眾一直把漢劉秀作為賣技的祖師爺來流傳。

唐明皇說

據稱,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二年主張“與民同樂”,曾提倡賣技。在瑞安民間有“唐代起因,年年賀鄉親,流傳到如今”之說,也有“新春開腔大運來,唐王敕賜賀新年”之句。在瑞安,人們認同唐明皇說的較多,且瑞安仙降一帶一直尊崇唐明皇為“賣技”祖師爺。據一些老人回憶,早在清朝鹹豐年間,仙降就有該項活動。

金錢會說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太平天國期間,錢倉趙起領導“金錢會”起義,計畫攻打瑞安縣城,派部屬扮做賣唱的技郎,混入瑞安,唱到飛雲江南岸天近亮而停唱。

流傳地域

賣技有著很強的地域性,主要流傳於平陽、蒼南,以及瑞安的南部一帶,在當地素有“賣技不過飛雲江”之說。其原因據傳是劉秀當年過飛雲江天以亮,因考慮到安全問題而聽唱。除了民間傳說以外,也有人從地理位置上來進行分析:飛雲江是溫州的第二大江,自西向東流入東海,長72.5公里,滔滔江水猶如一道屏障隔開了兩岸的人們。那時候,連線兩岸的飛雲江大橋還沒有開始建造。南岸的人民到飛雲江北岸除了輪渡別無他法,因為來往的不方便,賣技的技郎不大願意到飛雲江北岸去,以至於形成了賣技不過飛雲江的局面。

演唱人員

賣技藝人俗稱“技郎”或“賣技先生”,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民,老一輩的一般都讀過私塾,能閱讀古書和演義小說,並能自編自唱。
賣技
都說“文章是自己的好”,賣技的技郎也不例外,在20世紀60年代,在平陽縣宋橋鎮還發生了“技郎”擺擂台對唱賣技的趣事。據說那年一個小伙子鄰村聽賣技,這個小伙子挑刺說那技郎唱得不好,於是雙方就吵起架來。這技郎回到家第二天就寫了一張請柬,送到了那個挑刺的小伙子所在的村里,邀請他們來唱賣技。收到請柬的村里人很焦急,去不去呢?去,怕唱不過人家沒面子;不去,那就更沒面子。最後他們請了幾位外援一起去。當他們到達時,迎接他們的是陣陣鞭炮聲,在村里一間三進屋的上間,早就擺下了“堂”,準備了茶水點心。對方的三兩位賣技高手也已經在那裡等候多時了……這樣的賣技就有了比賽的意思,每個人都得挖空心思收羅古書故事等來對付對方。當時一直唱到夜裡12點鐘,到最後握手言和。在當地,此事被傳為美談。

表演方式

賣技作為民間口頭藝術,惟一的道具是兩盞燈籠。燈籠當中點上紅燭,稱為“祖師燈”。賣技活動沒有專職人員,一般是鄉村裡有“文化”的農民組織“班子”到有辦喜事的鄉親家中賀喜演唱。活動限於春節期間,日落而唱、日出而息。
賣技的演唱時間有長有短,短的十幾分鐘到幾十分鐘。長的則由七八個人到十幾個人,唱上好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有些主人家也是賣技愛好者,主賓雙方相互對唱,相互謙讓奉承。在平陽,“元旦之夕,土人連袂入人家,編造俚詞高聲朗唱,謂之‘賣技’,連三宵而止。”(《平陽縣誌》)一般是到一處,唱一行,俗稱“唱三十六行”,視其內容即興編唱頌揚吉詞,要點錢和糕米一類。如到豆腐店,唱詞為:“豆腐店,有名堂,我把情形說分方,豆子圓圓根又長,出在湖廣並襄陽。豆腐渣,阿媽買去養豬娘;豆腐水,阿姐揭去洗衣裳。衣裳洗,雪能白,隨日曬,噴能香”等。
根據參與人數的不同,賣技唱法分為兩種:四句頓與高腔。四句頓為一個人獨唱。高腔為領唱加和唱,即一人領唱,眾人幫腔,流傳在鰲江下游的萬全、昆陽、錢倉、金鄉、錢庫、宜山等地。兩種唱法都沒有任何樂器伴奏,也沒有一句口白,是純清唱。
根據不同對象的要求,賣技分“門頭唱”和“坐堂唱”兩種演唱形式。
“門頭唱”:到喜慶人家門前只唱《門頭景》、《十二景》、《十喜》、《小八仙》、《小開天》或新年吉利語等表示道賀,主人贈以紅燭、年糕、香菸等致謝。
“坐堂唱”:預約好的主人敞開大門,賣技開唱時,主人一般會放鞭炮、燃紅燭,擺糕點,迎演唱者進門。歌聲伴隨著此起彼伏的爆竹聲四處迴蕩,更增添了新春的喜慶、祥和、歡樂氣氛。
演唱的慣例是,先在門口大聲唱著:“新春開腔大運來,唐王敕賜賀新年。出門順風遇財寶,回家萬金滿地飄。新年開昌大運通,唐明皇賀年喜春風。出門順風遇楊柳,回家金杏滿樹紅。”接著唱:“腳踏門台八字開,一班技郎請進來。正月本是正月景,步入門台萬事興。”
“坐堂唱”難度大、要求高,不但要唱好《大八仙》、《大開天》,還要見景生情,隨機應變地進行演唱。有反映當地村莊地理位置的“地方景”,例如:“寶香山對杏台山,杏元小姐出和番,終身許配梅良玉,夫妻相會重台山。”有按當地風俗習慣寫的《洞房詩》、《九龍廳》,分別用於婚娶、建房喜慶演唱。有按傳統歷史小說改寫的,以及自編的地方掌故等,如:《封神》、《三國》、《高機與吳三春》。
有時,主人為了試一下“技郎”的才能、活躍氣氛,會“擺寶”。這類似於猜迷遊戲。擺的“寶”有實物,有文字。“技郎”用唱來猜“寶”,猜中後便得到紅包。
演唱結束後,要唱請唐王祖師燈。“摘盡枇杷一樹金,我請唐王祖師燈;唐明皇游過千年吉,喜星高照永平安。”

對象語言

當年有建新房、婚嫁、祝壽、祈福、金榜題名等喜慶事的村民家裡會邀請賣技先生去表演。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企業主也請賣技先生,為企業新年有更好的發展賀喜演唱。同時,古老的賣技活動增加了不少新內容,過去一直是男性參加表演的,後來又有了婦女表演者。
賣技演唱中的語言常托物起興,採用比喻或直敘等方法。在每一章句的首句,常用拆拼文字或詩詞名句來起興,為全章句提出韻腳,聽起來有韻味,有詩意。以七言為主,也有多言的。在唱詞的“四句七言”中,每句拖腔有兩至三處。唱起來有節奏感,聽起來悅耳。據有關資料表明,賣技絕大部分地區用當地方言(甌語,大多為平陽話)演唱,如平陽的萬全、昆陽、錢倉、鰲江,瑞安仙降、飛雲,蒼南的龍港、宜山、靈江、鳳江、湖前等地,即使是講金鄉話的金鄉,講蠻話的錢庫,也都用平陽話演唱。小部分地區也有用閩語演唱的,如蒼南的藻溪、繁枝、瀆浦建平等村莊。

文化價值

賣技是一種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它演唱的材料有相當部分是根據當地鄉情編寫的內容,涉及地方歷史、地理、物產、習俗、人事等,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與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學價值

賣技是民間獨具風格的一種民俗演唱活動,它有靈活的形式、生動的語言、高亢的旋律、濃烈的情意,充滿鄉土味、山歌味。賣技者常通過音相近、意相似的方式把地名、花名等用故事串聯起來形成賣技書兒,行文流暢有韻味。

人文價值

賣技能給予民眾知識,如“賀新屋” 概括生產知識,“賀新婚” 記述婚禮習俗。

民俗價值

賣技作為一種遊春喜樂活動,充滿鄉土味、喜慶味,備受民眾喜愛,有增加喜慶氣氛的作用。

傳承弘揚

時遷俗易,賣技已淡出生活。但賣技的價值還是能得到肯定,且賣技民眾基礎深厚,仍有民眾在續寫“賣技書兒”。2009年春節期間,瑞安仙降百餘場的賣技表演又掀起了賣技熱潮,這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在民眾中得到確認和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弘揚。同時,平陽、瑞安還專門成立賣技協會在民間開展活動、收集整理唱本資料,弘揚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