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給好朋友王參元的一封信。這封信第一段寫自己從楊八那裡得知了王參元家裡失火的訊息。中間五段分別說明“始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三層意思,著意闡述自己所以致書祝賀朋友家失火這個違反常理的奇論的原因,層層遞進。最後一段寫自己想念王參元,傳遞了對友人的深切關愛之情,更包含著對友人前程的無限關懷之意。這封信縱橫轉換,曲折抑揚,淋漓酣暢,入情入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議論文
  • 作者:柳宗元
  • 作品出處:《柳河東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得楊八1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餘儲。仆2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3?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盪焉泯焉4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寧5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乃今有焚煬6赫烈7之虞8,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910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11,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於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後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聖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國小12,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無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13之,銜忍14而不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15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
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16,思以發明足下之鬱塞。然時稱道於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17言而痛之。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盪18,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19,赭其垣20,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21,是祝融、回祿22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23而彰24之,使夫蓄於心者,鹹得開其喙25,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於茲26吾有望乎爾27,是以終乃大喜也。
古者列國有災,同位者皆相吊;許不吊災,君子惡之28。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29,故將吊而更以賀也。
顏、曾之養,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足下前要仆文章古書30,極不忘,候得數十篇乃並往耳。吳二十一武陵31來,言足下為《醉賦》及《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城時頗異。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32。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33。宗元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楊八:名敬之,在楊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親戚,王參元的好朋友。
2.仆:自謙之詞,柳宗元自指。
3.蓋將吊而更以賀也:意謂何不把慰問更改為祝賀呢?蓋,通“盍”,“何不”的意思。
4.盪焉泯焉:蕩然無存。
5.寧:一作“樂”。
6.煬(yàng):焚燒。
7.赫烈:火勢猛烈的樣子。
8.虞:憂慮。
9.滫(xiǔ):淘米水。
10.瀡(suǐ):古時把使菜餚柔滑的作料叫“滑”,齊國人稱之為“瀡”。
11.倚伏:出自《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為禍是福依託之所,福又是禍隱藏之所,禍福可以互相轉化。
12.國小:舊時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
13.蓄:藏。
14.銜忍:含在口裡忍住不說。
15.嫌:懷疑,猜忌。
16.奮其舌:這裡指對皇帝勸諫、上疏等。
17.孟幾道:孟簡,字幾道,擅長寫詩,尚節好義,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18.滌盪:洗滌,清除。這裡是焚燒殆盡的意思。
19.黔其廬:燒焦了房屋。黔,黑色。
20.赭(zhě)其垣:燒紅了牆壁。赭,紅色,這裡做動詞用。
21.其實出矣:您的真實情況顯露出來了。
22.祝融、回祿:都是傳說中的火神名。
23.宥(yòu):寬恕。
24.彰:明白。
25.喙:鳥獸的嘴,這裡借指人的嘴。
26.於茲:從此。
27.爾:您。
28.許不吊災,君子惡之:據《左傳》記載,魯昭公十八年(前524年),宋、衛、陳、鄭四國發生火災,許國沒有去慰問,當時的有識之士據此推測許國將要滅亡。
29.異乎古:與古代有些不同。
30.古書:具有古人風格的書法。
31.吳二十一武陵:即吳武陵,排行二十一,柳宗元的學生、朋友。
32.桎(zhì)梏(gù)甚固,未可得也:意謂束縛思想的東西甚為牢固,文章未必有可取之處。桎梏,本指刑具,這裡是束縛的意思。這兩句是作者的自謙詞。
33.不悉:意謂不再一一具說了。古時書信中的套語。

白話譯文

得到楊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災,家裡沒有一點積蓄了。我開始聽到很吃驚,接著感到懷疑,最後竟然非常高興,於是我準備慰問您,現在卻改變了,要向您道喜。由於相隔很遠,信里的話又很簡單,我仍然不能徹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假如果真是像大水衝過一樣毀滅丟失,都沒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養雙親,使父母早晚享受天倫之樂,只希望全家平安無事。現在竟然有一場大火肆虐的災禍,使您震驚不安,並且調和飲食的工具,或許因此不能供應:我因此剛一聽到這訊息就大吃一驚。
一般人都說,盛衰禍福相互依存,得和失不會一塵不變,也許一個人將要大有作為,那么開始受到種種困苦驚嚇,因此有火的災害,有小人們的怨恨,身心經受各種勞苦顛沛的磨鍊,然後能有光明坦蕩的前途。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這樣。我認為這條道理太迂遠,大而無當,即使古代的聖人也不認為事情確實那樣發展:這是我後來疑惑的原因。
像您這樣遍讀古人的書,能寫文章,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者很有研究,具備如此眾多的才學,而在仕進上卻不能高出於一般的士人,達到顯赫的地位,這實在是沒有別的原因。 京城中有不少人說您府上廣積財富,那些愛好廉潔名聲的士大夫,都害怕、忌諱,不敢稱讚您的優點,只是一個人自己知道,放在心裡,長期含忍,不能把它說出口。因為公理難以伸張,世情又多猜忌。一旦有人說出稱讚您的話,那班以諷刺攻擊為能事的小人就以為那人必定得到您的厚禮了。
我從貞元十五年(799年),看見您寫的文章,放在心裡有六七年,從來沒說過,這是我只顧自己而對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單對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書郎,自已認為有幸而做了皇上身邊的臣子,可以放膽說話,想趁此彰明您受阻滯的情況。但是,我有時在同行面前稱讚您時,仍然有相視而暗笑我的。我實在是痛恨自己的品德修養還不足以使人亮察,素來清白的名聲還未能確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猜忌。我經常與友人盂幾道談起這件事,並對此痛心不已。於是現在正好您的家財被天火燒得精光,眾人的疑慮也一起化為灰塵。燒黑了您的屋宇,燒紅了您的斷垣殘壁,從而表示您一無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謠言所污染。您的真相顯露了。這真是祝融、回祿在幫助您啊 !這樣看來,我和幾道十年來對您的了解,還比不上這次火災一個晚上給您造成的好名譽。都會原諒並表揚你,可以公開宣揚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話藏在心裡的人,都能毫無顧忌地為您說話了;主持考試的,可以大膽錄取您,不再怕別人說閒話。現在,我就是想要像過去那樣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嗎?從此,我對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後我非常高興。
在古代,哪一個諸侯國有災禍,其他諸侯國都來慰問。有一次許國不慰問宋,衛,陳,鄭的災禍,君子都憎惡之。現在,我說明的事理是這樣的,和古代的有不同,本來準備慰問您,卻變得要向您道喜。
顏淵和曾參供養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遠遠超過一般人,物質上的一點欠缺又有什麼值得不滿意的呢?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書,我始終沒有忘記,只是想等到有幾十篇後再一起帶給您而已。吳二十一來我這裡,說您寫有《醉賦》及《對問》,非常好,可要寄給我一本。我近來也喜歡寫文章,與在京都時很不一樣,想與您這樣的人說說話,可受到很嚴的限制,無法實現,趁著有人南來,給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況,不能詳盡。宗元向您問好。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寫於元和元年(806年)。是柳宗元得知進士王參元家遭了火災後,寫給王參元的一封信。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封信開篇,先交代自己從朋友楊敬之處得到王家失火的訊息,作者描寫了自己聽到訊息時的思想情緒的變化,“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始”“中”“終”,從時間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對“失火”一事的認識過程;“駭”“疑”“喜”,則形象地交代了思考的結果,簡潔地概括了為什麼要把“安慰”改為“慶賀”的原因。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綱領。
文章接下來就從“始駭”“中疑”“終喜”三個方面,分三個層次一一進行了說明。王參元家裡經歷了一場火災,連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燒得一乾二淨,一個“唯恬安無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確實讓人感到很是不幸,讓人駭怕,柳宗元起初也是這樣的反應,這是人之常情,是一種自然反應。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接著分析“中疑”的原因。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以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但柳宗元認為,這樣的等待過於長久,也是“荒誕無稽”的,對於一個有志向抱負的人而言,這樣長時間的等待是一種折磨,一種生命消耗。王參元所遭遇的這場火災是否是“福”,是否預示他將要接受“大任”,看看王參元目前的處境,柳宗元並不認為“火災”與“大有為”“能光明”之問有必然的聯繫。另外,柳宗元自己也命運多舛,對這類凡人相信的說法有一定的認識與思考,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懷疑。第三層,具體分析“終喜”的原因,這是全文的重點。王參元勤讀古人書,認真創作文章,擅長國小研究,是個“多能”的進士,憑他的學問才識,早就應該得到朝廷的重用,一展“濟世救民”的才幹,但到如今依舊是“進不能出群士之上”,鬱郁不得志。作者把筆鋒一轉,直接刺向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漸次展露行文的真正用意。原來,“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當時之士追求“好廉”的虛名,明明知道王參元的才幹,但因為王家有財,怕推薦了王參元就被人說是接受了賄賂,從而影響自己的名譽仕途。作者自責自己也不能免俗,雖然擔任“天子近臣”,也怕別人“竊笑”,所以,心裡雖然對這樣的現象表示不滿,但也只是“痛”而已,只能表示無奈。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賄賂公行、猜忌橫行、俗見混亂、積毀銷骨的不合理現象,也流露了作者對懷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如今一場大火,燒掉了王家的財產,卻也讓王參元擺脫了多財的累名,也可算是種“幸運”,終於有機會可以推薦他了。“則仆與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這看似滑稽可笑的話語中包含著無盡的悲哀。明明相知多年,也充分了解王參元的才學,但終究沒有幫助朋友發揮才能,這不能不說是種悲哀。因此這次王參元家失火,雖然家產蕩然無存,但人們自可毫無顧忌地與他交往,為之延譽,這正好為王參元揚名提供了大好機會,故值得慶賀。柳宗元慶賀王參元家遭遇火災,正是意圖借這常人看來十分“彆扭可笑”的想法來有力地抨擊不合理的社會風氣。正是因為今後可以“鹹得開其喙”“授子而不栗”,所以反而“大喜”了。
接著,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來進一步表明自己真實的想法。《左傳·昭公十八年》載,宋、衛、陳、鄭災,陳不救火,許不吊災,這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君子是以知陳許之先亡也”,現在自己面對朋友家遭遇火災,不僅不“吊”反而過分地“賀”,這樣的做法貌似與古人的“不吊”相同,但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聲明自己上面所說的是憤激的反話,做的是“反事”,並不是真的希望朋友家遭遇火災而傾家蕩產。“顏、曾之養”分別指顏回和曾參的言行。《論語·雍也》中記有“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莊子·讓王》說“曾子居衛,緄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這兩位儒家傑出人物的言行都體現了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這兩位古代賢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勵朋友要學習先人的安貧樂道,“憂道不憂貧”的高尚品德,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志趣。這兩處典故的弓l用把自己的勸慰、朋友的想法和盤托出,語言簡潔但富有趣味。
這封信,作者通過奇特的構思表達了嚴肅的社會問題,在幽默的筆調中寄寓著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國語·晉語八》有“叔向賀貧”一節,寫韓宣子憂貧,叔向反倒向他祝賀,韓宣子不解,於是叔向發表了一番議論:當年欒武子貧而有德,國家賴以為安,其子孫也受到庇護;邵昭子富而無德,“恃其富寵,以泰於國”,結果“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一朝而滅,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之不暇,何賀之有?”叔向以賀貧為由,圍繞富與德的輕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風姿搖曳,娓娓動人。本文在表達技巧方面與“叔向賀貧”頗有相通之處。

名家點評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是書以聞失火,改吊為賀,立論固奇。縱橫轉換,抑揚盡致,令罹禍者破涕為笑,則其奇處耳。”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奇思雋語,出於意外。”
清·過珙《古文評註》:“失火而賀,最是奇情恣筆。”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