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格會

貴格會

貴格會(Quakers,通用名稱),又名教友派、公誼會( the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正式名稱),興起於17世紀中期的英國及其美洲殖民地,創立者為喬治·福克斯。“貴格”為英語Quaker一詞之音譯,意為顫抖者,貴格會的特點是沒有成文的信經、教義,最初也沒有專職的牧師,無聖禮與節日,而是直接依靠聖靈的啟示,指導信徒的宗教活動與社會生活,始終具有神秘主義的特色。全世界共有成年信徒20餘萬人,主要集中於美國,有112190人,其他人數較多的國家有肯亞33000人,英國20250人,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共約2000人,德國、荷蘭、法國、瑞士也有少數教徒,該會國際組織為“世界公誼協商委員會”(Friends World Committee for Consultation),總部設於英國伯明罕,在主要國家設有分部。

名稱由來,宗教信仰,信仰特點,信仰內容,信仰依據,歷史沿革,概述,分支,變化,社會機構,世界組織,在華情況,著名成員,

名稱由來

因貴格會建立之初,在聚會時常有人激動得顫抖而得名,究其名稱由來,一種說法是其建立者喬治·福克斯在一次宗教裁判時,警告法官將在上帝面前顫抖,另外的人士則認為該名字與身體的顫抖或是貴格會的宗教經驗有關。而公誼會(Friends Church)一名,是根據約翰福音十五章13-15節之經訓而來的。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

宗教信仰

儘管外界常常把該運動作為一個基督教教派,然而並非所有的貴格會教徒視自己為基督徒,只是因為歷史上該運動中有大量基督教成分,因而一些人寧願把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宗教成員,寬容是貴格會的生活方式之一,所以貴格會願意與所有其他的信仰和教會學習。

信仰特點

(一)認為每人都有“內心靈光”(Inner Light),它是“種子”(Seed)和基督的靈(Spirit),故人均有能力藉助此“靈光”和“種子”識別真理,接近上帝,獲得正確的生活指南。因而該會強調人類本性中善的因素,不重視“原罪論”;
(二)信徒個人可以與上帝直接聯繫,無需任何中介,認為聖經有其價值,但聖經並非上帝對人類啟示的全部,只是諸啟示中的一部分,最新的啟示為信徒個人依“內心靈光”而獲得的對上帝的直接體驗;
(三)反對外在權威和繁瑣的形式,無聖餐和聖洗,不慶祝復活節和聖誕節諸如此類的基督教節日,信徒子女自然為會友。新會友經聚會處眾會友的同意即可入會,婚禮、葬禮亦極簡單,無神職人員和陳設,信徒聚集一堂,各自凝神默思,聽憑聖靈引導,任何信徒如獲啟示,可發言或禱告。也有些教會聘請牧師指導禮拜,但不普遍。該會信徒的教會稱聚會處,分為月會、季會和年會三級,聚會處設長老和監督主持工作。
(四)貴格會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習慣,如在其內部互以“你”(thee,thou)相稱,而不稱“您”(You),以示信徒一律平等。該會強調生活簡樸,不參與任何世俗娛樂活動。宣傳愛與寬容的原則,反對暴力。早期,該會曾反對一切戰爭,但在美國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有該會信徒直接或間接參戰,故該會對此已無嚴格的統一規定。

信仰內容

(1)神就是愛(God is love);
(2)上帝之光在眾人裡面(the light of God is in every single person)
(3)被光帶領,與神和好(a person who lets their life be guided by that light will achieve a full relationship with God);
(4)與上帝建立直接而私密的關係,而不憑藉神職人員(everyone can have a direct,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 without involving a priest or minister);
(5)救贖與天國可在現世經歷(redemption and the Kingdom of Heaven are to be experienced now, in this world)。

信仰依據

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之《自傳》和巴克雷(Robert Barclay,1648-1699)撰寫的教義《十五條》及《真基督教義明辯》。

歷史沿革

概述

該會於16世紀40年代末形成後,福克斯及其追隨者四處雲遊布道,抨擊英國國教會清教徒教會。因其對其他教派的攻擊和干擾而受到迫害,許多信徒,包括福克斯本人,多次被投入監牢。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該會在英國始獲合法地位。
英國公誼會現擁有1.7萬名貴格會教徒和400個用來崇拜的貴格會聚會,9000名非貴格會信徒經常性參與貴格會崇拜。
由於其教義之消沉與孤寂,19世紀後在英國趨於沒落,但在美國得到發展。早在1655年該會即傳入北美,1671年~1673年間福克斯曾親至北美傳教,但奏效不大,反而受到迫害。直至1675年威廉·佩恩到達美洲後,始建立起貴格會之基地。他是英國海軍大將之子,1667年加入貴格會。他先後運送800名會友前往美洲,1681年他從英王查理二世那裡獲得一塊美洲東部的贈地,命名為賓夕法尼亞。1682年他創建了該地之首府費城和年會,成為貴格會在美洲的基地,並制定憲法規定了宗教寬容的政策和居民的權利。後因與英國殖民政府在戰爭問題上發生矛盾,貴格會堅持反戰原則被迫退出政界。但貴格會始終參與爭取社會正義的活動,反對奴隸制度,協助黑奴逃亡,熱心於改善監獄條件,以及興辦醫療等慈善事業。

分支

美國獨立後,美國的貴格會脫離英國獨立。至19世紀信徒已超過英國。由於信徒的增加和貧富的分化,至20世紀初,分裂成三個主要教會團體。
(一)“五年會”,奉行英國貴格會神學家格尼(Joseph T.Gurney,1788-1846)的觀點,堅持福音主義,聯合各福音派年會於1902年建立“五年會”。
(二)希克斯派年會,代表較貧窮信徒的信仰,因其崇尚希克斯(Elias Hicks,1748-1830)的觀點而得名,此派強調內心的靈光的教義,反對奴隸制度,傾向於自由主義神學,思想較開放,於1900年改稱公誼會總會。
(三)保守的美國年會,此派堅持傳統的教友派教義,等候內心靈光的啟示,又稱正統寂靜派。

變化

美國貴格會十分重視傳教活動,先後傳至印度、日本、中國、牙買加、古巴、墨西哥、肯亞瓜地馬拉玻利維亞等地。二戰後,在世界形勢變化和基督教各種思潮的影響下,貴格會的自身發展及其對外活動開始有所變化。其變化大致如下:
(一)重新組合。1957年,美國最大的貴格會團體“五年會”發生分裂,由於基要派占上峰的堪薩斯年會和內布拉斯加年會的主要部分退出該會,“五年會”遂於1960年更名為公誼會聯合會,所屬教會有533個,擁有信教徒5.6萬人(據1989年美國《世界年鑑》)。此會雖然其半數的教會擁有牧師,而且其成員從自由派到極端保守派均有,但其神學主流仍為溫和的福音主義,具有強烈的貴格會色彩和服務社會的傳統,仍為該會中最大教會團體。其神學要點是:一,承認耶穌為真實的救主;二,堅持聖經最高權威,相信聖經為上帝的外在語言,其內在的靈可體驗認證;三,認為教會是基督有形的表述,一般均設有專職牧師;四,認為貴格會的社會福利事業應以傳播福音為中心。分裂的基要派於1965年成立了福音派教友聯盟,參加者有俄亥俄堪薩斯俄勒岡落基山等年會,旨在強化基要派的年會關係和合作。該會有217個教會,信徒2.4萬人。為加強傳教,它們出版《福音派教友傳教之聲》期刊。並加強與其他宗派內基要派的聯繫,參加保守的和極端保守各類組織和活動,如福音派全國聯盟、基督徒聖潔同盟、比利·格列漢福音十字軍等。此外,1900年成立的公誼會總會,除了一部分信徒參加福音教友派聯盟外,仍為較大的教會團體,擁有教會505個,信徒3.2萬人。
(二)繼續開展和平反戰活動。戰後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戰爭的危險不斷威脅著世界和平。在新的形勢下,貴格會的和平主義傳統更為鮮明。美國貴格會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作為該派著名的社會服務機構,始終堅持反戰與維護和平的立場。從1949年到1955年,它連續四次發表檔案,反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和擴充軍備。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好戰情緒提出質疑,批評麥卡錫主義損害了美國民主,呼籲裁軍,要求政府把更多的資源投入民用事業。1976年,貴格會發起“締造和平的新呼籲”,貴格會世界協商委員會美國分部主辦了這一活動。另外二個主張和平的門諾會兄弟會亦參加了這一活動。同年,這三個教會主持召開了討論非暴力問題的會議,來自三個教派的學者聯合草擬了一項有關“和平神學”(Theology of Peace)的聲明,全面闡述他們在和平問題上的認識,以引起其他基督教會對和平的思考。為實施其和平主義為中心的社會政治立場。貴格會還在紐約聯合國大廈附近設辦公室,向各國代表宣傳其主張。
(三)社會服務及其分歧。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一向從事社會救濟事業,並享有國際聲譽。該會在東南亞,南非和中東、拉美進行了一系列服務活動。但70年代末以來,這些活動遭致一些貴格會人士尤其是基要派人士的批評。它們指責該會服務活動違背了貴格會反對暴力的傳統立場,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衝突中偏袒一方,帶有越來越濃的政治色彩;其救濟和服務活動缺乏傳教內容,成為純粹的社會福利事業。還有人批評該委員會的決策及其執行過程不夠公開化,不能為廣大信徒和地方的教會及時了解和監督。有人更認為該委員會正在偏離貴格會的傳統,蛻變為一個非貴格會的社會機構。1979年,公誼會總會將批評意見集中起來,送至該委員會。面對這些
批評意見,該委員會的理事會於1981年發表聲明,重申堅持反對暴力與戰爭的傳統立場,同時指出,世界的局勢不僅應為和平而努力,也要求為社會正義而努力。這場爭論至今尚未完全結束。它既反映了貴格會內部基要派、福音派與自由派的分歧,也反映了貴格會在社會活動的新動向。此外美國貴格會很重視普世合一運動,美國公誼會總會於1948年即加入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並專門設有“基督教與其他宗教信仰關係委員會”,負責合一運動事務,處理貴格會與其他教派和宗教的關係。

社會機構

世界組織

貴格會相關機構
貴格會致力於建立更美好的社會,關注包括
(1)人權,基於人生而平等的信念。
(2)社會公正
(3)和平
(4)良心自由
(5)環境問題 ,尋求更簡單的生活方式以減輕世界的負擔。(6)團體生活。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The Quakers)
成立:1917年,美利堅合眾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領域:和平運動
上帝的仁慈是兄弟之愛的證明上帝的仁慈是兄弟之愛的證明
英國公誼服務委員會
Friends Service Council(The Quakers)
成立:1647年,英國倫敦
領域:人道主義工作,和平運動
兒童之光(Children of Light)兒童之光(Children of Light)
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與英國公誼服務委員會一同分享1947年諾貝爾和平獎
世界公誼協商委員會
Friends World Committee for Consultation
成立:1937年,英國倫敦
成員:75個國家的貴格會
各地分部:(1)非洲(2)美洲(3)亞洲及西太平洋地區(4)歐洲及中東地區
總部(FWCC's World Office) :英國倫敦
1948年以來,貴格會具備聯合國協商的角色並由貴格會在日內瓦和紐約的兩個聯合國辦事處負責。
1952年世界公誼協商委員會全體成員1952年世界公誼協商委員會全體成員

在華情況

19世紀後期傳至中國。從英國來的差會稱為公誼會,從美國來的差會稱為貴格會。
上海地區
基督教公誼會在上海有兩個機構:上海基督教公誼會(亦稱上海公誼會月會)和基督教公誼會駐滬辦事處。
上海基督教公誼會,1917年,在上海的公誼會英籍信徒家中,舉行不定期的禮拜會。1934年1月起每星期舉行禮拜集會,並定名為上海公誼會月會,禮拜地點在上海市圓明園路169號305室。1948年上海公誼會加入太平洋公誼會。基督教公誼會駐滬辦事處,該辦事處成立於1939年4月,地址在上海市圓明園路169號。它和上海基督教公誼會有經常性的聯繫,辦事處屬於國際宗教和慈善救濟機構,具體任務是促進兒童福利、協助難民生活、加強與世界基督教公誼會的聯絡。基督教公誼會駐滬辦事處主席為中國人黎照寰
南京地區
南京六合區基督教堂,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前街24號。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基督教貴格會美籍傳教士和愛華從南京至六合傳教,在縣城內設布道所,辦學校,開診所。1924年,在縣城前街建六合縣基督教堂,正式成立教會。抗日戰爭期間,停止活動。1946年恢復活動,並在瓜埠鎮太平集、水家灣、陸橋鎮等處設立分堂。南京解放初,進堂人數約200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1984年1月1日,恢復正常宗教活動。六合撤縣設區後,改用今名。
川渝地區
1892年2月,由英國倫敦基督教公誼會在重慶大梁子(今渝中區新華路)創辦重慶廣益中學。1899年,在重慶召開了首次在川傳教士大會,公誼會等七個教會以及美、英、蘇格蘭三個聖經會的代表參加。會議決定成立“華西顧問部”,劃分了入川各基督教會的宣教地域界線,允許互相轉讓宣教地區,唯成都、重慶作為公共宣教區。1907年,聯合美以美會、英美會在成都創辦了“華西協和大學”。1947年,公誼會等於1947年在成都開辦了“真光書社”。
台灣地區
貴格會在台的宣教是從南部的嘉義地區開始的。請教長老會浸信會的同工,選在所謂“五萬人沒有福音”的光彩街一帶設立教會,成為貴格會在台的第一間教會——嘉義西門貴格會。不久南門教會建立,再往石龜溪、南靖、竹崎、下潭等周圍鄉村設立福音據點。後來鑒於中北部都會區的需要,旋即將宣教擴展到台北萬盛里、大直、圓山新店鶯歌基隆及台中、埔里等地。最初的五年,即已建立了十間以上的教會。爾後,每年約以成立一間新教會的速度增長。1977年9月,成立了基督教台灣貴格會聯會,周青選牧師為第一屆聯會主席周青選牧師,每屆任期二年。1982年,原本由差會開拓的教會,都已宣布自立自養。1954年~1998年,台灣貴格會共開拓了48間教會,其中開拓成功及繼續維持主日禮拜的有40間(一間在菲律賓)。有傳道同工62位,派往菲律賓宣教士一對夫妻。信徒總數有5225人。每主日禮拜平均有3017人聚會。

著名成員

喬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貴格派會建立者。
威廉·佩恩(William Penn,1621-1670),喬治·福克斯好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建立者,
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1720-1772),致力於廢奴運動的美國貴格會信徒。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英國科學家,創立原子論
Edward Pease (1767-1858) ,第一個貴格會信徒身份的國會議員。
伊莉莎白·弗萊(Elizabeth Fry,1780-1845),英國監獄制度改革者。
約翰·布萊特(John Bright ,1811-1889 ,與格萊斯頓迪斯雷利齊肩的英國政治家)。
約瑟夫·朗特里(Joseph Rowntree,1837-1925),朱古力製造商。
喬治·吉百利(George Cadbury,1839-1922),朱古力製造商。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1882-1944),物理學家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美國第37任總統
保羅·愛丁頓(Paul Eddington,1927-1995),演員
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1931-1955) ,演員
喬斯林·貝爾·博內爾(Jocelyn Bell Burnell,1943~),天文學家,首個射電脈衝星發現者(1967年)。
邦妮·瑞特 (Bonnie Raitt,1949~),著名音樂人。
湯姆·羅賓遜(Tom Robinson,1950~)著名音樂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