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食症

貪食症

簡介,貪食症診斷鑑別,易患人群,後果,症狀,避免貪食症的原則,成因,診斷要點,鑑別診斷,治療,警告徵兆,

簡介

貪食症(Bulimia Nervosa)並非是普通的貪吃,而是作為一種由心理障礙引起的進食行為異常的病症。

貪食症診斷鑑別

(1)診斷要點:
1)發作性不可抗拒的攝食慾望或行為,一次可進大量食物。每周至少發作2次,且持續至少3個月。
2)有擔心發胖的恐懼心理。
3)常採用引吐、導瀉、增加運動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發胖。
4)不是神經系統器官性病變所致的暴食,也非癲癇、精神分裂症等繼發的暴食。
(2)鑑別診斷:
1)神經性厭食。若已明確診斷為神經性厭食,或交替出現的經常性厭食與間歇性暴食症狀者,均應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
2)Klein-levin綜合徵。又稱周期性嗜睡貪食綜合徵,表現為發作性沉睡(不分日夜)和貪食,持續數天。患者醒了就大吃,吃了又睡。一次患病後體重增加明顯。無催吐、導瀉等控制體重行為,亦無對身體外形或體重不滿的表現,故與神經性貪食症易於鑑別。
3)重性抑鬱症。患者可出現過量飲食,但沒有為減輕體重不恰當的補償行為,如催吐、導瀉等,故與神經性貧食症不同。
4)精神分裂症。該症患者可繼發暴食行為,患者對此視之默然,無任何控制體重的行為,且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狀。
5)癲癇等器質性疾病。可出現暴食行為,病史、體檢和各項實驗涉及EEG等功能檢查,均有器質性病變基礎,則不考慮神經性貪食症,而且這類病人缺乏控制體重的不恰當行為。

易患人群

發生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以女性為多,男性病人僅為女性的1/10左右。
貪食症的發生大多存有一定的誘發因素,如人際關係不佳、長期情緒煩躁抑鬱,或對自己偏胖的形體感到不滿,以致採取出格的節食措施,在飢餓難挨時又不加控制地轉為暴食。有時暴食後暫時緩解焦躁煩悶的情緒。故一出現煩躁情緒,他們便會一頭鑽入食物堆中,以此來排遣惡劣情緒。貪食症病人最初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因而在暴食時常常背著他人,在公眾場合則儘量克制,而到了後期,這點控制能力完全喪失。催吐是他們控制體重增加的最常用方法,在暴食後立即用手或其他物品刺激咽喉部,吐盡胃中食物,有的則用導瀉劑及時排泄。由於長期採用這些不當的消食手段。不少病人可出現電解質代謝紊亂、胃腸道和心血管併發症。
還有一種正在研究中的貪食症叫做 binge-eating disorder (BED).特徵是病人有重複的大量攝入食物的現象,但進食後並沒有催吐行為。

後果

貪食症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不良的生活習慣,而是一種心理疾病,是個人自身無法控制的,必須由專業人士幫助治療。貪食症會造成一系列的後果,其中一個後果是唾液分泌的顯著增加,使得臉顯得豐滿,這正是患者所不願意看到的,挫敗的情緒使得她們往往變本加厲地採用催吐的方法來減輕體重。反覆的嘔吐還使得門牙內面的釉質破壞,更重要的是持續的吐可能打亂了體液的化學平衡,包括鈉和鉀的平衡或體液的酸平衡。這種狀況被稱為電解液不平衡,如果不處理的話,就會造成嚴重的醫學綜合症。而且有些病人會因為反覆把手伸進喉嚨來刺激嘔吐反射,而使得手指或手背上長出繭來。值得慶幸的是,只要恢復正常的進食習慣,就能夠很快地反轉任何的不平衡。
在很大程度上,貪食症其實是一種社會文化病。在物質富裕的文化中是以瘦為美,在貧瘠的文化中則以豐滿為美,理想的體型總是難以達到的那種。在西方國家,貪食症開始流行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卻是在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但是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在發達的大城市,大多數少女都在追求偏瘦的體型,減肥是女學生中的一大流行話題。

症狀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
(4)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係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5)發病初時,患者對進食行為控制能力變弱,疾病後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壞。
(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鍊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11)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代謝紊亂,表現為低血鉀、低血鈉等。嘔吐致使胃酸減少而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導瀉則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12)疾病後期,因食道、胃腸道、心臟等併發症而有致命危險。

避免貪食症的原則

1 不要受體重數字的影響
2 不要以藝人的體型為目標
3 和別人一起愉快進食
4 擁有可以傾吐煩惱的貼心朋友
5 不要對“吃”抱有罪惡感
6 對自己要有信心

成因

心理因素:大部份的病患者有感情問題及情緒上不穩,並借著強迫進食來逃避痛苦的問題。有些研究指出,這種用咀嚼食物以減緩心理壓力的習慣,可能是在幼小時和母親不正常的育兒方式有關。
厭食症的循環病徵:厭食症的患者常常限制食物的攝取量,但有時候受不了飢餓之苦,而產生精神上及行動上的衝動,而大量吃下食物。而厭食症就很有可能轉化為暴食症,造成「暴食∕厭食∕貪食」的循環病徵。

診斷要點

1)發作性不可抗拒的攝食慾望或行為,一次可進大量食物。每周至少發作2次,且持續至少3個月。
2)有擔心發胖的恐懼心理。
3)常採用引吐、導瀉、增加運動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發胖。
4)不是神經系統器官性病變所致的暴食,也非癲癇、精神分裂症等繼發的暴食。

鑑別診斷

1)神經性厭食。若已明確診斷為神經性厭食,或交替出現的經常性厭食與間歇性暴食症狀者,均應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
2)Klein-levin綜合徵。又稱周期性嗜睡貪食綜合徵,表現為發作性沉睡(不分日夜)和貪食,持續數天。患者醒了就大吃,吃了又睡。一次患病後體重增加明顯。無催吐、導瀉等控制體重行為,亦無對身體外形或體重不滿的表現,故與神經性貪食症易於鑑別。
3)重性抑鬱症。患者可出現過量飲食,但沒有為減輕體重不恰當的補償行為,如催吐、導瀉等,故與神經性貧食症不同。
4)精神分裂症。該症患者可繼發暴食行為,患者對此視之默然,無任何控制體重的行為,且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狀。
5)癲癇等器質性疾病。可出現暴食行為,病史、體檢和各項實驗涉及EEG等功能檢查,均有器質性病變基礎,則不考慮神經性貪食症,而且這類病人缺乏控制體重的不恰當行為。

治療

養成一日三餐、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在兩餐之間吃零食或高脂、高糖的食物。另多吃高纖維食品能幫助食物通過消化系統,而減輕對輕瀉劑的依賴。
· 暴食症的病人由於時常催吐及服用瀉劑等容易造成併發症,如損傷牙齒、唇部、食道炎、唾腺腫脹、直腸出血、骨質疏鬆、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心律不整等,並常合併有酗酒或濫用藥物的習慣,而其延續時間可長達幾個月至數年不等。此病應立即找醫生醫治,否則後果嚴重 。
· 暴食症患者的治療包括藥物、營養支持心理治療。飲食治療以均衡飲食為主,減少甜食的攝取,但要攝取適量的脂肪和足夠的纖維質,維持飽足感。另外心理治療則鼓勵患者接受其體重和身材,找出情緒壓力的來源 ,並強調正確的飲食觀念。
· 軀體支持治療。規定患者進食量,儘量減少或制止嘔吐行為,禁用導瀉藥物。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者予以對症處理。營養差者予營養支持治療,必要時可用鼻飼。
· 個別難治病例,可套用胰島素治療。
·群體治療:
有類似問題的人之間相互分享經驗。此療法特別在解決導致情緒問題的本質問題方面卓有成效。
·認識行為療法:
此療法一般是通過對合理行為獎勵或模擬來教育患者如何改變扭曲和僵化的思維模式。
此療法通常用三環類和百優解來治療貪食症。百優解是唯一被指定用於治療貪食症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儘管在控制條件下的百優解的長期治療(十六周以上)的療效未被記錄,但是一些患者在雙盲條件下連續服藥額外六個月並未顯示失去療效。因此,如果你的醫生推薦你長期服用百優解,那么他/她也許要定期評價藥物的長期療效。
貪食症易發生於成年早期,然而,很多直到30多歲或40多歲才尋求幫助。至此,他們的飲食行為可能已經定型,從而改變起來更加困難。有鑒於此,得到早期治療的貪食症患者如那些遷延歲月多年才尋求幫助的患者有更好的機會完全康復。心理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也許是貪食症患者的最佳療法。
治療可以挽救飲食紊亂的人的生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家庭成員和朋友應該鼓勵患者求醫問診。越早越好絕非是強調治療如何重要。變態飲食行為持續的時間越長,越難克服治療該行為及其對身體的影響。
為了使貪食症患者得到幫助和堅持治療,鼓勵關懷和堅持不懈的貪食症諮詢也許正是所必需的。

警告徵兆

·暴飲暴食,或者飲食無法控制,但是沒有明顯體重增加
·通過節食,禁食,激烈運動,嘔吐,或濫用通便劑或利尿劑
·就餐之後頻繁使用廁所
·對鍛鍊著迷
·過分看重體重
·抑鬱
·情緒波動
·脖子和臉上腺體腫脹
·胃灼熱
·腫脹
·便秘
·消化不良
·咽喉疼痛
·嘔吐
·虛弱,精疲力竭
·眼睛充血
·經期不規律
大多數飲食失調的人有一定的共性:自尊心差,無助感,和擔心發胖。很多科學家相信這些人也可能有相似的生活特徵。例如,涉及抑鬱症的神經遞質也可能涉及貪食症。相應地,貪食症患者也患有抑鬱症,焦慮, 強迫症 (OCD),和其它與神經遞質缺乏相關的精神疾病。事實上,在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學會 的研究人員發現貪食症患者具有同強迫症患者一樣嚴重的強迫行為。
並不奇怪的是貪食症患者對藥物治療(如有助於大腦中5-羥色胺水平正常化的)百優解反應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