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茶古道

貢茶古道

貢茶古道是根據唐代的故事而得名的,相傳唐代武則天年間,其子李旦被貶,後娶一湘西女子為妻,武則天下台後李旦登上皇位,封其妻為皇后,皇后回家省親時帶去當地的綠茶,倍受皇帝和京官的喜愛,將此綠茶定為貢茶,民間稱“皇后茶”,從此開闢了進貢茶葉之官路。在大庸府城的貢茶古道里,古色古香的桌椅、裊裊生煙的沸水、暗香涌動的綠茶、纖纖玉立的茶藝員,這種寫意雋永的中國茶藝畫面令人陶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貢茶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貢茶古道是根據唐代的故事而得名的,相傳唐代武則天年間,其子李旦被貶,後娶一湘西女子為妻,武則天下台後李旦登上皇位,封其妻為皇后,皇后回家省親時帶去當地的綠茶,倍受皇帝和京官的喜愛,將此綠茶定為貢茶,民間稱“皇后茶”,從此開闢了進貢茶葉之官路。在大庸府城的貢茶古道里,古色古香的桌椅、裊裊生煙的沸水、暗香涌動的綠茶、纖纖玉立的茶藝員,這種寫意雋永的中國茶藝畫面令人陶醉。
貢茶古道貢茶古道
唐白居易詩《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童俱繞身。盤上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這首詩反映了常州、湖州兩地官員同會貢焙,共同督造貢茶的史實。
懸腳嶺又稱垂腳嶺、啄木嶺,地處蘇浙要衝,陸羽《茶經》載:“懸腳嶺北峰下”為“陽羨茶”產地之一。嶺上舊有“境會亭”,唐代時湖州和常州兩地官員每年值貢茶採制之時都要在此舉行隆重儀式。
兩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內一段在懸腳嶺南峰下,古道長約200多米,在宜興境內的一段在懸腳嶺北峰下(如圖),古道長約1000多米,寬度都在1.2-2米餘。路面以小石板和塊石鋪成,路面被歷代先人磨得十分光滑,在古道旁可以採集到多件宋代至明清時期的白瓷、黑瓷、青瓷、青花瓷瓷片等。由於發現的古道正好穿過“懸腳嶺”遺址,被認定這條古道應即為唐代以來溝通蘇、浙兩大著名貢茶產區的重要遺存“茶山路”,可稱之為“陽羨———顧渚貢茶古道。”

特色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對懸腳嶺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兩隻立於路旁的石碑上的大石獅子。張嘴怒目、正視前方。石碑上刻著《懸腳嶺記》,簡短的文字中記敘了該處為江浙兩省交界、孫權曾在此射虎、陸羽曾在此品茗、唐時在此設定境會亭、郭沫若曾到此調研、交界兩處的人民齊心協力才得以使此崎嶇山道通車暢行等多個史料、傳說。石碑的一側刻著版畫孫權獵虎圖。據清《長興縣誌》載: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三國孫權在此狩獵射虎,所以當地村民稱此為“射虎亭”。同樣在此縣誌上,載有明代周江在此作詩,自注“陳高祖(霸先)葬此山”。雖正史載陳武帝霸先死後安葬於南京萬安陵,但這條史料也頗讓人玩味。當地村民也更願意相信此嶺與陳武帝的淵源。
然而村民對於此嶺口口相傳更多的則是關於“境會亭”的故事。懸腳嶺毗鄰水口鄉顧渚山,該嶺海拔250米,山水清遠,優越的地理環境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優質的環境。尚儒村村會計應漢培向我們介紹說,懸腳嶺兩側的長興與宜興地下同為紫砂礦脈,因此這一帶的茶葉色呈紫亮,嫩性好,葉芽茸毛緊裹,酷似筍尖,沖泡後馨香撲鼻、味甘醇而鮮美,回味甜潤。茶聖陸羽曾多次登臨,採茶品茗,在《茶經》中把懸腳嶺的茶葉列為上品,並劃為紫筍茶的主要產區之一。伴隨著其悠久的名茶生產歷史和唐代以來境會亭茶山上貢茶督造、名仕品茗鬥茶等頻繁的茶事活動,成為長興茶文化史上的光輝亮點。
貢茶古道貢茶古道
貢茶古道貢茶古道
早在唐朝大曆五年(公元770年),顧渚紫筍茶列為貢茶以後,湖常兩州剌史就在懸腳嶺建境會亭,分山造茶場,生產貢茶,延續了八百多年。據史料記載,兩州剌史每年立春後在此相會,官員們商議造茶事宜,社會名流們品茗鬥茶,茶農們繁忙採摘加工……據載,當時境會亭盛會的活動規模浩大,僅品茶研討就要擺20多桌酒席,另有戲台歌舞表演,熱鬧非凡。據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便是他當時任蘇州剌史時即興而作,千古佳句,深情讚頌了紫筍茶文化,並形容了當時茶宴、鬥茶的盛況空前。
隨後,境會亭幾經興廢,但現尚儒村懸腳嶺下仍有茶地1000多畝。“茶事”逐漸冷淡的懸腳嶺在民國初年成為江浙軍閥相爭的要道,並成為齊盧戰爭的戰場之一。當時,江蘇軍閥齊燮元與浙江軍閥盧永祥,在懸腳嶺相峙作戰。1924年12月,郭沫若曾專程來此調查戰況,在尚儒村住了一夜,並將當時的“上徐村”改名為“尚儒村”。而在村民周學詳的印象中,建國初期的懸腳嶺,每逢過年過節,江浙兩邊就輪流主持活動,請戲班子演戲,那時,懸腳嶺成了文化盛會的場所。
傳說中的懸腳嶺附近還有千古之迷烏石浪、大禹治水遺蹟搭纜石,神話傳說仙人石等景點,以及圓覺禪寺與其中關帝廟的神奇結合後體現的外來宗教(佛教)與民間信仰融合的鮮見文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