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凹陷原型盆地恢復技術研究

《貝爾凹陷原型盆地恢復技術研究》是由成都理工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李忠權、蒙啟安、姜洪福、陳均亮、李洪奎、李應、吳海波、朱德豐、應文峰、楊淵宇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爾凹陷原型盆地恢復技術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主要完成人:李忠權、蒙啟安、姜洪福、陳均亮、李洪奎、李應、吳海波、朱德豐、應文峰、楊淵宇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70054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4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立項背景:海拉爾盆地是松遼盆地外圍的的一個大型沉積盆地,是大慶油田下一步尋找油氣資源的重要方向。貝爾凹陷是其中的一個負向二級構造單元,經過前些年的勘探,證實其是一個極有遠景的含油氣凹陷。開展貝爾凹陷原型盆地研究,將深化對其凹陷結構、性質、油氣運聚規律及油氣成藏條件的認識,使其在油氣勘探上獲得進一步突破。受大慶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委託,成都理工大學承擔了《貝爾凹陷原型盆地恢復技術研究》項目。
研究目標:本項目立足於構造特徵研究和原型盆地恢復,建立統一的構造地層格架,確定不同時期斷裂的類型、組合規律和分布特徵,分解多期疊合盆地,弄清建造期構造與烴源岩、沉積以及儲層的關係,並揭示改造期構造對油氣運移與聚集的控制作用,進行有利區帶預測。在斷陷盆地原型盆地恢復上形成一套定量的、規範的和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流程,以便於油田勘探的套用。
主要創新成果:①建立了一套適合複雜斷陷的原型盆地恢復技術流程,自主研發了井剝蝕量計算軟體,最佳化組合了相關軟體和技術,確保了斷陷盆地原型恢復定量性、規範性和可操作性;②從斷陷盆地地震層序的成因出發,將不整合界面劃分為構造成因和沉積成因兩種類型,建立了複雜盆地結構的地震解釋標準,為複雜盆地統一的層序地層格架建立奠定了基礎;③在深入研究貝爾凹陷建造和改造模式基礎上,將貝爾凹陷劃分出4個形成期和4個改造期;採用地層厚度趨勢法,形成了構造層序界面的剝蝕量恢復新技術,對貝爾凹陷南一段末、南二段末和伊敏組沉積末期的剝蝕量進行了恢復,再現了南屯組一、二段沉積時期和伊敏組沉積時期的原型盆地;④在構造形態、控陷斷層、地層分布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斷陷盆地分構造層劃分構造單元的方法;⑤通過對構造、沉積、烴源等綜合分析,提出貝爾凹陷油氣成藏受多因素的控制:有效烴源岩範圍控制了油氣藏的分布、油源斷裂以及不整合面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繼承性發育的古構造最有利於油氣聚集、斜坡和控陷斷層下降盤發育的緩坡扇、窪槽扇、坡摺扇、陡坡扇具有良好的儲集空間。
套用情況 :研究成果已運用到貝爾、烏爾遜和呼和湖凹陷的勘探與研究中,在霍多莫爾構造帶部署取得好效果,霍20-2井南一段頂部獲86t/d工業油流,霍20-3見到17.3m/6層油氣顯示;
社會經濟效益 :2013-2016年,在貝爾凹陷套用該成果,累計新增探明石油儲量3000×104t,控制石油地質儲量2900×104t、預測石油地質儲量450×104t,獲得儲量效益1.4395億元;其中已動用探明地質儲量1000×104t,總計部署開發井200口,累計生產原油10×104t,該項目累計獲得效益2.6803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